湖大框构桥线路加固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负责人 全面检查后开始,开挖坡度由技术人员及工地负责人据土质情况而定;挖土时严禁随意超、欠挖,严禁从下部掏土,挖土自上而下进行,严禁逆坡挖土,保持坡面平顺。 洞内挖土应做到“四不挖”: ( 1)列车通过时不挖; ( 2)机械现出故障,未下达开挖命令时不挖; ( 3)路基有塌方倾向时不挖 ( 4)线路有变形时不挖 (五)静压方桩施工方案 顶力计算: 本次方桩采用静压挤入法施工,根据计算,静压方桩最大顶力需55t,计算过程如下: QUK = RK *K RK =QP*AP+VP*∑ qsi*Li QUK— 最大顶力极限值( KN) RK——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KN) K—— 安全系数 QP— 桩段土的承载力标准值 KPa. (QP— 1500KPa) AP— 桩身横截面面积 m2.( m2 ) VP— 桩身周边长度 m.() qsi—— 桩周土的摩擦力标准值( 35KPa) Li— 按土层划分的桩长 5m. 带入数据得到最大顶力 QUK=55t 布稿位置及计算: 静压方桩时,在框构人行道底部(与主体连接处)布置顶稿,顶稿型号为 80T, 根据计算: QUKL1〈 nGL2 G— 框构自重, 1178t L1— 最大顶力力臂, L1= L2— 重力力臂, L2= n— 顶稿台数,台 经以上公式计算最多可同时布置 13 台顶稿。 根据实际情况布稿 3 台,分别布置于人行道底部平均分布,以便于实际操作。 在布置顶稿时,搭设支架,用于固定顶稿和方桩,方桩和顶稿之间用顶铁传递顶力(后附 5) 静压方桩施工工艺: ( 1)、静压预制桩的施工,采取分段压入,逐段接长的方法,其施工程序为:测量定位 顶稿就位 吊桩 插桩 桩身对中调查 静压沉桩 接桩 再静压沉桩 ( 2)、静压预制桩每节长度在 ,插桩时先用起重机吊运至支架内固定,调正桩的垂直度,先将抗压入土中 1m 左右,再检查桩身的垂直度及调直,顶稿可继续把桩压入土中,顶稿身长完后,安装顶铁继续压桩,重复上述运作连续压桩操作,直至把桩压入预定土层中,在压桩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桩入土深度和压力表读数的关系,以判断桩的质量及承载力。 当 压力表读数突然上升或下降时,要停机对照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遇到障碍物或产生断桩现象等。 ( 3)、方桩接桩时,在桩顶离地面 ~ 用螺栓连接。 接桩面应保持干净,上下桩中心线应对齐。 质量控制 () 压桩前应控制好终止条件 终止条件的确定:在施工前应先按设计桩长试压 桩,待停留24h 后,用与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相等的终压力进行复压。 如果桩在复压时几乎不动,即可以此进行控制。 施工前应对成品桩做外观及强度检验,接桩用焊条,压桩用压力表,也应进行检查。 压桩过程中应检查压力、推垂直度、 接桩间歇时间、桩的连接质量及压入深度。湖大框构桥线路加固方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在浇筑过程中为防止混凝土的自然流淌太大及混凝土供应迟缓而形成冷缝,混凝土掺加缓凝剂,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达到 5~ 8 小时;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 14 ㎝177。 2㎝,使混凝土的自然流淌不超过7:1, 斜面分层厚度控制在 250~ 300 ㎜, 不宜过厚,保证混凝土在初凝之前被上层混凝土覆盖,振捣手顺混凝土流淌方向赶振。 浇筑混凝土时按 5米一档分为 8~ 10档,依次进行浇筑,每档均从南向北
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使质量管理形成标准化、制度化。 同时在二个项目分部下设中心试验室,配备必要的试验设备,以满足本工程的试验需要,试验工作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试验人员担任,并给予试验人员一票否决制的权力,以确保工程的质量。 体系 中专职人员 ,深入施工 现场,专职 质量管理和 检查工程质量,与驻现场 监理人员密切配合,形成完整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 3)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全员质量意识教育
110kV 构支架:核减钢管 A 型支柱不带端撑 、上层构架柱 、地线柱 、爬梯 ;核增设备支柱独立支柱。 ④ 电缆沟道:核减浇制素混凝土沟道 、电缆角钢 、砌体沟道;核增浇制钢筋混凝土沟道 112m3。 ⑤给排水:核减站区室外排水 336m、 d800 混凝土压力排水管 230m、 DN100镀锌钢管 566m、 PPR 给水管道 631m;核增 d500 混凝土压力排水管 280m、
衡 东 气候 资 料 气象位置:北 纬 度, 东经 度, 海拔 208 米 月份 气温 湿度 平均日照 时间 风 速 176。 C % kWh/m2/d m/s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平均 % 4. 75 结论 : 有效日照 时 数: 小 时 符合太阳能的 发电 要求 标 准 .
增长 缓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污水处理技术落后;资金短缺,投资力度不够;管理水平低。 从建国初期的治理到 70~80 年代的发展变化以及到如今国家 “七五 ” 、 “八五 ” 、 “九五 ”科技攻关课题的建立,使我国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污泥处理的新技术、再生水回用的新技术都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某些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处理污水技术不断提高。 国外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
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亚热季风气候。 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冬冷夏热,春夏湿热,降雨连绵,秋高气爽,降水偏少。 年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可达 ℃( 1998 年 8 月 22日),最低气温 — ℃( 1991 年 12 月 29 日);高温天气集中在每年的 9 12 三个月,低温天气集中在每年的 12月和来年的 2月份。 年均降水量约为 1300mm。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