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_必备常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特有孑遗种,被誉为植物界的 “ 大熊猫 ” ,分布于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生于海拔 941~ 1 870 米处的陡坡山脊、孤立的石山顶部或悬崖绝壁缝隙中。 珙桐 —— 国家一级保护稀有种。 珙桐花形奇特,在头状花序基部有两个白色苞片,形如飞鸽的翅膀,故有 “ 鸽子树 ” 之称,是闻名于世的观赏树种。 珙桐目前分布于西南地区和湖北、湖南、陕西等地,生于海拔 1250~ 2200 米处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偶有小片纯林,在研究古植物区系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动物的 分类 —— 目前,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各种等级,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七个主要等级。 其中种是分类所用的基本单位。 “ 门 ” 是分类的最大单元。 两栖动物 —— 是由古代的鱼类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一生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水生的幼年时期和陆生的成年时期。 如:青蛙、树蛙、蝾螈、火蜥蜴,等等。 爬行动物 —— 是由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陆生脊椎动物。 有的虽然生活在水里,但是必须到陆地上产卵,并在陆地孵出幼体,体表有角质鳞片或有真皮形成的盾片。 如乌龟、甲鱼、蜥蜴、蛇、鳄鱼等。 鸟类 —— 在空中飞行的高等脊椎动物,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特征是全身披有羽毛,有翅膀,全都卵生,多数鸟类杂食性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 如鸽子、蜂鸟、啄木鸟等。 哺乳动物 ——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身体一般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表面有毛,用肺呼吸,大脑发达,母兽直接产出胎儿,分泌乳汁哺育幼兽。 如大熊猫、鸭嘴兽、海豚、蝙蝠、鲸鱼等。 空间科学技术(精选) 空间科学技术 —— 包括空间技术和空间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技术。 空间技术主要从事各种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发射和应用,空间科学则 以研究宇宙空间的物质 (包括地球 )及其运动变化为目的,主要包括空间生态学、宇宙生物学、空间物理学等分支。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空间技术主要集中在火箭技术方面,重点是火箭的制造和发射。 70 年代后,则以卫星技术的应用为主。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和应用是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1 宇宙速度 —— 宇宙速度是指物体达到 千米 /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的一种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是 千米 /秒,这样可以绕轨道飞行;第二宇宙速度是 千米 /秒,可以冲出地球;第三宇宙速度是 千米 /秒,这样可以飞出 太阳系。 风洞 —— 是产生人工气流并能观测气流或气流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管道装置。 风洞是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 用于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以验证和发展有关理论,为各种飞行器的研制服务,通过风洞实验来确定飞行器的气动布局和评估其气动性能。 软着陆 —— 航天器经专门减速装置减速后,以很低的速度在地球或其他星球表面实施的安全着陆称为软着陆。 轨道倾角 —— 简称倾角。 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分为顺行轨道、逆行轨道和极轨道。 火箭 —— 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 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 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 航天器发射场 —— 用以发射航天器的特定场区。 通常由技术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航区测控站、发射勤务保障设施和管理服务部门等组成。 发射窗口 —— 亦称发射时机,是满足预定飞行条件和任务要求,允许发射航天器 的时间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叫做发射窗口的宽度。 航天器 —— 航天器包括各种功能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专用的航天救助、拖运、供应船;供人类长期在空间进行观察和实验的空间实验室;空间工厂、仓库、电站;飞向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星际探测器等。 航天飞机 —— 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外形像飞机。 1981 年 4 月 12 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美国共有 “ 挑战者 ” 号、 “ 发现 ” 号、 “ 亚特兰蒂斯 ” 号、 “ 奋进 ” 号、 “ 哥伦比 亚 ” 号 5 架航天飞机,其中 “ 挑战者 ” 号和 “ 哥伦比亚 ” 号分别于 1986 年和 20xx 年爆炸坠毁。 宇宙飞船 —— 又称载人飞船,是一种运送航天员、货物到达太空并安全返回的一次性航天器。 它能基本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并进行一定的工作。 空间站 —— 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 目前在太空中运行的空间站是国际空间站,是由美俄等 16 国联合研制的。 国际空间站 —— 于 1993 年完成设计,开始运行。 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共 16 个国家参与研 制。 其设计寿命为 10~ 15 年,总质量约 423 12 吨、长 108 米、宽(含翼展) 88 米,运行轨道高度为 397 千米,载人舱内大气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 6 人。 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 太空垃圾 —— 主要包括废弃的卫星及探测器、运载火箭末级的碎片和宇航员意外丢失的物品等,地面能探测到的 1 000 公里以内、尺寸 10 厘米以上的 “ 太空垃圾 ” 约有 1. 8 万个,10 厘米以下的这类 “ 垃圾 ” 有 10 万颗之多,它们主要源自美国和俄罗斯。 虽然这些 “ 垃圾 ”数量众多,但还不 足以使辽阔的近地空间变得拥挤。 中国人造地球卫星 —— 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 年 11 月 26 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 3 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4 年 4 月 8 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生命科学技术(精选) 蛋白质 ——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二十种结构不同的氨基酸按照其组成和排列次序的不同,构成了成千上万种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体中的高度复杂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化学功能。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酶 —— 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细胞新陈代 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除含有少数 RNA 外几乎都是蛋白质。 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它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 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 遗传与变异 —— 生物子代和亲代之间的相似现象叫遗传。 生物的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差异叫做变异。 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叫做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引起的而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变异叫做不遗传变异。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既能够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又能够促使生物不断向前进化。 遗传是相对的 ,变异是绝对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的进化中同等重要。 细胞 —— 是一切生物机体构造和发育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最外面是细胞膜,膜内是细胞质,细胞质里有细胞核,还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核酸 —— 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核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有脱氧核糖的,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从而揭开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序幕。 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 RNA。 RNA 一般为单链长分子 ,不形成双螺旋结构。 DNA 和 RNA 都是由一个个核苷酸头尾相连而形成的。 单个核苷酸是由含氮有机碱 (称碱基 )、戊糖 (即五碳糖 )和磷酸三部分构成的。 13 基因 —— 基因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 DNA 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人类约有两万至两万五千个基因。 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 新陈代谢 —— 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并使这些养料变成生 物本身的物质,同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种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叫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方面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 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同化作用需要能量,同化作用需要的能量正是由异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 染色体 —— 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 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人类体细胞 具有 46 条染色体,其中 44 条( 22 对)为常染色体,另两条与性别分化有关,为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在女性为 XX,在男性为 XY。 生殖细胞中卵细胞和精子各有 23 条染色体,分别为 22+ X 和 22+ Y。 克隆 —— ( Clone)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 1997 年 2 月 23 日,英国成功克隆出第一个克隆动物小羊 “ 多莉(Dolly)”。 人类基因组计划 —— 由美国科学家于 1985 年率先提出,于 1990 年正式启动的。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 30 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中国科学家参与了第 3 对染色体短臂上 3000 万个碱基对测序工作。 这一计划旨在为 30 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炎黄一号 —— 是全球第一例中国人标准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全球 20 亿黄种人的第一个个人基因序列图。 该项目完成于 20xx 年 10 月 11 日,是我国科学家继承担国际 人类基因组计划 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 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 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专家表示,这项在基因组科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对于中国乃至亚洲人的 DNA、隐性疾病基因、流行病预测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科学技术(精选) 信息技术 ——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 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 信息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 工智能技术等。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它使用户能很精确地判定其位置。 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寻电 14 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2)空间部分,由24 颗卫星组成,分布在 6 个轨道平面上;( 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 GPS 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3G—— 是英文 3rd Generation 的缩写 ,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 1G)和第二代 GSM、 TDMA 等数字手机( 2G),第三代手机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 2Mbps(兆字节/每秒)、 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 144kbps 的传输速度。 CD ROM—— 为计算机所使用的光盘规格, 其读取光盘片的设备就称为光驱( CD ROM)。 储存在光盘片上的数据是以镭射光读取的,而非磁性方式读取,所以光盘的保存可长达数十年。 路由器 —— 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 “ 翻译 ” ,以使它们能够相互 “ 读 ” 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卫星通信系统 —— 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 卫星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球站。 地球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 地面用户通过地球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 由于静止卫星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