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断层 地表出露断层 矿区内地表发育有断层 1 条,编号 F1,属走向正断层,位于( S1)横石溪背斜以南,西起 1 号勘探线以西 350m 左右的团堡山附近,东至矿区外铜钱包附近,走向延展长 2650m,据地表和 +1085m 南风井平巷及 K2(C1)煤层开采中,揭露该断层破碎带宽 ~ ,断层带附近岩层倾角由 5176。 急剧增大至 20176。 左右。 其断层产状倾向 166~ 170176。 ,倾角 75176。 ,落 差: 20~ 25m。 断煤交线呈 248176。 ,大致与煤层走向一至切割 K2 煤层在 +1100m 水平,对煤层破坏较严重。 隐伏断层 据矿井生产揭露隐伏断层有 9 组,总体走向多大致与主背斜轴向 18 平行,分别发育于横石溪背斜两翼 +1078m 水平,仅 f9 断层发育于 +900m水平。 断层编号由北至南为 f1~ f9,其中发于北翼的为 f1~ f5,南翼的为 f6~ f9。 分别不同程度对煤层造成破坏。 现将各断层分述如下: 北翼: f1:据 0143 回风巷及 0139 工作面揭露,断层产状,倾向 348~351176。 ,倾角 75176。 ,落差: ~ ,断煤 交线呈 251176。 ,东高西低向西延伸 ,切割煤层。 f2:据 0143 回风巷及 0331B 运输巷揭露,断层产状,倾向 330~339176。 ,倾角 72176。 ,落差:大于 ,断煤交线呈 251~ 240176。 ,东高西低向西延伸切割煤层。 f3:据 0143 回风巷及 0322B 运输巷揭露,断层产状,倾向 340~345176。 ,倾角 70~ 75176。 ,落差:大于 ,断煤交线呈 241176。 ,东高西低向西延伸切割煤层。 f4:据 0222B 运输巷揭露,断层产状,倾向 340176。 ,倾角 70176。 ,落差: ,断煤交线呈 240176。 ,东高西低向西延伸切割煤层。 f5: 发育于背斜轴附近,据 0221C、 D 工作面 0222B 运输巷及切眼揭露,断层产状,倾向 337176。 ~ 353176。 ,倾角 72~ 78176。 ,落差:大于 ~,断煤交线呈 253176。 ~ 340176。 ,东高西低向西延伸切割煤层。 南翼: f f7:为两组斜向断层,平行发育于背斜轴南翼,据 0222A 工作面开采揭露,断层产状,倾向 152~ 156176。 ,倾角 63~ 75176。 ,落差:~ ,断煤交线呈 149176。 ,西高东低向东延伸切割煤层。 f8:据 021 0221 工作面回采及 0222 集中运输大巷揭露,断层产状,倾向 341~ 326176。 , 倾角 63~ 75176。 ,落差: ~ ,断煤交 19 线呈 248176。 ,东高西低向西延伸切割煤层。 f9:发育于 +900m 水平,据 921 上山集中运输大巷揭露,断层产状,倾向 296176。 ,倾角 75176。 ,落差: ,断煤交线呈 206176。 ,北东高南西低向西延伸切割煤层。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 综上所述,矿区范围内次级褶皱不发育,小型断层较发育,主要分布在 +1095m 水平,对开采煤层一定影响,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4 煤层、煤质和资源 /储量 煤层赋存特征 田家煤矿现开采煤层 K2 煤层位于吴家坪组第一段( P2w1)中部 ,是矿区内唯一可采煤层,全矿区分布,层位稳定。 K2(C1)煤层露头仅出露于本区东、西两端的“天窗”中,其余地段均为上覆地层所覆盖。 因同段内不含其它煤层或煤线,且煤层自身特征、顶底板岩性组合特征具明显差异等,煤层易于对比。 因煤层局部富集程度稍大,推断富集区的煤为构造煤。 K2 煤层上距吴家坪组第二段( P2w2)底界~,一般 ;下距孤峰组顶界 ~,一般。 K2煤层总厚 0. 51~ ,平均厚 ;纯煤总厚 ~ ,平均。 含夹矸 0~ 4 层,一般 1~ 3 层,厚 0~ ,平均 ,达可采厚度,可采性指数 89%。 为结构简单~较复杂大部可采煤层。 由于 K2 煤层中部夹矸常大于 ,将煤层分为 K2 K21 两个煤分层。 上( K21)煤分层厚 ~ ,一般厚 ~ ,中部含夹矸 0~ 2 层,一般 0~ 1 层,夹矸为泥岩,厚 ~ ,一般小于 20。 该煤分层呈自东而西、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的变化,矿井北翼采区上煤分层一般厚 ~ ,矿井南翼采区该煤分层一般厚 ~,局部地段有薄化区至尖灭 及增厚的现象。 全矿区一般不可采。 因厚度薄、煤质差、含硫高,该矿未采此煤分层。 下( K22)煤分层厚 ~ ,一般厚 ~ ,为主要煤分层,中上部时含泥岩夹矸一层,夹矸厚 ~ ,一般小于,该夹矸呈自北东向南西逐渐增厚的变化,矿井北翼采区一般厚,向南西已增大至 ~。 下煤分层为田家煤矿的开采煤层,全矿区大部地段可采,从该矿矿井开采以来,其薄化带不可采区域为矿井东侧。 K2 K22 间夹矸厚 ~ ,一般厚 ,呈由北而南逐 渐减薄的变化。 北翼采区一般厚 ~ ,向南至南翼采区一般厚~。 该夹矸岩性为泥岩,偶为粉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煤种及煤质变化 煤种 K2 煤层为黑色、条痕黑色,金刚光泽,硬度、比重较大,因构造挤压,煤的脆度较大,断口多呈参差状或阶梯状。 煤层在本矿区赋存较稳定。 K21 煤分层以暗煤为主,夹亮煤条带,属半暗型; K22 煤分层以亮煤为主,夹暗煤及少量镜煤条带,属于半亮型, K2 K22 两煤分层都为细~宽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内生裂隙不发育,外生裂隙较发育,常含肾状、豆状 黄铁矿结核及星散状黄铁矿晶粒。 21 煤质变化 根据重庆地矿研究院编制《生产地质报告》时对 k2 煤层采样化验结果 ( 详见表 ): 插表 44 C12煤分层煤质主要指标综合成果表 分 析 项 目 煤 样 种 类 统 计 点 数 最 小 值 最 大 值 平 均 值 (X ) 标 准 差 (s) 变异 系数 (r) Mad%) 原 22 0. 38 6. 32 2. 39 浮 22 0. 33 5. 56 2. 41 Ad(%) 原 22 15. 47 33. 66 24. 08 4. 85 0. 20 浮 22 4. 04 9. 69 6. 64 Vd%) 原 22 5. 92 8. 21 7. 01 Vdaf%) 浮 22 5. 38 7. 66 6. 54 Qgr,d (MJ/kg) 原 22 22. 31 29. 70 26. 10 Qgr,daf 浮 18 4. 81 35. 89 35. 38 St,d (% ) 原 22 1. 22 4. 21 2. 68 0. 98 0. 37 浮 22 0. 68 2. 49 1. 43 各 种 硫 Ss,d(%) 原 20 微 0. 06 0. 02 Sp,d(%) 原 20 0. 87 3. 74 2. 29 So,d(%) 原 20 0. 11 1. 44 0. 32 Ss,d(%) 浮 15 微 0. 02 0. 01 Sp,d %) 浮 15 0. 48 2. 00 1. 00 So,d (%) 浮 15 0. 18 0. 50 0. 34 元 素 分 析 Cd(%) 原 10 58. 45 74. 99 68. 41 Hd(%) 原 10 2. 24 2. 73 2. 45 Nd(%) 原 10 1. 02 1. 50 1. 27 Sd+Od(%) 原 10 3. 16 5. 20 4. 52 Cdaf(%) 浮 16 90. 76 93. 01 92. 00 Hdaf(%) 浮 20 2. 82 3. 47 3. 17 Ndaf(%) 浮 16 1. 11 1. 89 1. 63 Sdaf+Odaf(%) 浮 16 1. 93 4. 63 3. 20 煤 炭 分 类 以无烟煤三号为主,符号 WY, 数码 03 个别点为无烟煤二号,符号 WY,数码 02 C11 煤分层原煤灰分( Ad) ~ %,平均 %。 原煤全硫( St, d)含量 ~ %,平均为 %;按煤炭质量分级 22 ( GB/— 20xx),折算后的全硫( St,d)为 ~ %,平均为 %。 原煤发热量( Qgr,d) ~ ,平均为 MJ/kg。 C11 煤分层属高灰、高硫、低热值无烟煤。 C12 煤分层原 煤灰分( Ad) ~ %,平均 %。 原煤全硫( St, d)含量 ~ %,平均为 %;折算后原煤全硫( St,d)为 ~ %,平均 %。 原煤发热量( Qgr,d) ~ ,平均为 MJ/kg。 C12 煤分层属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 C11 煤分层原煤灰分标准差(δ n1)为 ,原煤硫分标准差为(δ n1) ,属煤质变化大煤层。 C12 煤分层原煤灰分标准差(δ n1)为 ,原煤硫分标准差为(δ n1) ,亦属煤质变化大煤层。 根据所得各类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矿区煤类有由北西西向南东东逐渐增高的变化; C12 煤分层原煤灰分、硫分较 C11 煤分层低 ,发热量较 C11 煤分层高;横石溪背斜北翼 C11 煤分层原煤灰分较南翼高。 而C12 煤分层则北翼较南翼低。 煤炭资源 /储量估算 截止 20xx 年底,田家煤矿法定采矿范围内全矿井期末能利用储量 (122b): 万吨, 其中 (122b): 万吨 , 期末可采储量 万吨 (详见表 表 4)。 表 3 田家煤矿二○一 三 年底分煤种资源储量统计表 单位 :万吨 23 表 4 田家煤矿二○一 三 年底 分煤层、分水平、分类别资源储量统计表 单位 :万吨 煤层编号 水平标高 资源 储量 (122b) 合 计 C1 +900m 合计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 通过历史勘查,初步查明了 K2 煤层的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变化情况,赋存基本规律及可采范围,煤层对比可靠。 K2 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煤层。 5 瓦斯地质 煤层瓦斯参数 和矿井瓦斯等级 煤层瓦斯参数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m3/t。 通过各作业点测定,瓦斯主要来源于煤层。 矿井瓦斯等级 历年来,该矿 未出现一起由“煤与瓦斯动力现象”引起的事故,在历年的瓦斯等级鉴定中,鉴定结果均为低瓦斯 (瓦斯) 矿井矿井,详见表 田家煤矿历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汇总表。 编码 煤种 122b 合计 期末可采储量 无烟煤( WY) 24 表 田家煤矿历年瓦斯涌出量鉴定等级结果汇总表 年份 相对瓦斯涌出量 m3/t 绝对瓦斯涌出量 m3/min 等级 20xx 低瓦斯 20xx 低瓦斯 20xx 低瓦斯 20xx 低瓦斯 20xx 低瓦斯 20xx 低瓦斯 20xx 瓦斯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矿井内瓦斯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在张性断裂(即开放性断裂)发育地段,瓦斯易被排放,瓦斯含量常有明显减少;压性断裂(即封闭性断裂)发育地段,起着封闭和集聚瓦斯的作用,使得瓦斯含量增高,压力加 大。 在顶板岩性致密且未遭剥蚀的褶皱区,瓦斯含量由两翼向背斜轴部增大,向斜槽部减小;当顶板为脆性岩石或裂隙发育时,则瓦斯含量在背斜轴部减小,向斜槽部增大。 煤层瓦斯赋存状态、瓦斯含量高低、瓦斯压力大小,都是地质构造演变的结果,取决于煤层瓦斯的生存条件,历次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生存和保存起着控制性作用。 矿井瓦斯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赋存不均匀。 南翼顶板完整、连续性好,煤层松软,瓦斯含量高;北翼顶板破碎,煤层坚硬,瓦斯含量低。田家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