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五校20xx-20xx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没有病,我没有病……‛ 这时候,办 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 干、干吗。 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 真、真是有病。 ‛ 12.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 的两项是( 5 分)( ) A. 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都好几年了。 ”老人进屋后“怔了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 B. “ 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 C.本文以“我没有病”为题,点 明 了矛盾冲突的焦点 —— 谁有 病,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惕。 D.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 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 E.小说中的“局长”只是病态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使读者真正认识到了究竟是谁已经病入膏肓。 作者在嬉笑怒骂间,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思考。 13. 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分) 答: 14. 请结合文本 , 简要分析小说中 “他”以及“ 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 ”这两个 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6 分) 答: (乙)实 用类文本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14 题 刘半农 ①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 ’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 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 所以,陈 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 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 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 30 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 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 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 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 —— ‚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 刘 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 ‛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 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 3 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 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 ‛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 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又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 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 — 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 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 雾。 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 于是,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 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 1934 年 6 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 ‛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 考察途中,刘半农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于当年 7 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 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 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 ① 注:刘半农( 1891— 1934),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12.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A.陈独秀和胡适作为 “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 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她”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 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13. 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 括 刘半农的形象特点。 ( 4 分) 答: 1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6 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 10分) 15.曹雪芹、巴金、鲁迅、雨果、巴尔扎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请你仿照下面提供的例句,为 其中的一位作家 . . . . . . . 写一段话,表现他们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和意义。 要求语言流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 40 字。 ( 4 分) 示例:汤显祖 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歌曲,一曲真情的颂歌。 你彰显个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所选人物: 16. 据调查,某南方城市中学生人均消费支出 1 万元左右,其中 6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 27%的中学生拥有个人电脑, 19%的中学生拥有 PDA, 12%的中学生拥有 MP3, %的中学生拥有数码相机。 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 均纯收入为 8642 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