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xx年语数英三科高考原卷(附答案解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 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 1937 年,营造学社野外 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 206 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 60 周年。 ⑩ 6 月 13 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 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 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 3 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 20xx 年 5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 朱启钤( 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 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1915 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社会的筹划和创办。 E,朱启玲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 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解析】 D 选项“完全”两字太绝对。 朱启玲只是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并无人力、物力之说。 E 选项文中并无此信息。 【答案】 DE 14.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 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析】文章写 梁思成显然是用来直接 或间接表现主人公朱启玲的。 文是有关事例并不少,考生不仅要找出来,还要作简要分析,分析时要从文章的结构方面作探究。 【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 ,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事迹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15.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 6 月 13 日那场大雨。 请谈谈你的看法。 (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探究实用类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析】 文中两次提到 6 月 13 日那场大雨,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那 么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作用不难概括。 一般来说,人物传记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人和事服务的,考生首先应该明白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顺此思路答题,就不难得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 1915 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 者透过 “雨 ”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 “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 ”的主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 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 3 分) 从荧 __① __(p237。 ng)到银幕,从歌剧院到博物馆,从舞台到广场„„几年五一假期,文化市场分外火爆,既有演唱会这样的新时尚,又有免费演出等惠民之举。 ___② __,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掩盖不了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 不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有文化落差,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所能享受的文化服务也有不小差异。 因此 _ __,如果坚持文化的惠普性_ _。 我们在欢呼 成绩的同时 _ __,还需冷静思考的 _⑥ __。 (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 1 分) ( 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 ( 1 分) ( 3)文中③ ⑥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 1 分) 答:第 ______ 处(只填序号),改为 ______.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解析】 ①为看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 ②为转折关系,填写“然而”或“但是”最合适。 ④其实是陈述句,使用问号是错误的。 【答案】( 1)屏( 2)然而(但是)( 3)第④处,改为,(逗号) ,回答问题。 ( 10 分)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 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 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 “美国”不译作“紊国”。 “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 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 用什么字呢。 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 ”、、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 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能力。 【解析】 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该段文字的核心内容,即中文翻译较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 答题时要强调中文翻译的感情色彩优势。 另外,压缩语段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不要把句子写成短语。 【答案】对别国国名的翻 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 150 字左右)( 7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解析】 此类题要求考生能够联系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阐述。 为什么中文翻译外国名都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这是问题的核心,它体现的究竟是一个民族怎样的品格与智慧。 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挖掘隐含在背后的民族文化,从中文 翻译外国国名的内容与形式出发,考生不难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观点与看法。 【答案】答案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一、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了对外国人民的祝福;二、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三、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 答案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 用带有贬义的字。 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和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五、写作( 70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 70 分)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骚包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 要求,( 2)角度自选;( 3)立意自定;( 4)题目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构思指导】 本则材料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20xx 年第 048 期的《十年影响力人物特刊》,原文标题为《袁隆平:到了 100 岁,我还是想在田里》。 根据文意,袁隆平曾经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引导中国人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现在他虽然年已八旬,仍旧保持着对稻田的热爱,甘于寂寞,潜心科研,努力完成两大心愿:一是实现超级稻亩产 1000 公斤。 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 界。 据此,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材料中某些词句,如“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是实现超级稻亩产 1000 公斤这一心愿的形象说法。 “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象征着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一方面为世界人民造福,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价值,和国人共享这一伟大成果。 所以,读过此文,或着近几年阅读过有关袁隆平的报道和文章的考生这一次将文思泉涌,这再一次凸显了福建高考语文的课外阅读导向。 不过,如果对袁隆平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思想政治、生物或地理课本里的知识上,那也不必气馁,因为这道作文的角度还是多 元的,如理想与现实。 平凡与伟大。 转变就业、择业观念。 从职业到事业。 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工作。 苦中作乐。 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务实而精彩,等等。 只要是从材料出发,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能各得其所。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数学(文史类) 本试卷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 1 至 3 页,第 II 卷 4 至 6页。 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 0. 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参考公式: 样本数据 x1,x2,„, xa的标准差 锥体体积公式 ])()()[(1 22221 xxxxxxnS n 13V Sh 其中 x 为样本平均数 其中 S 为底面面积, h 为高 柱体体积公式 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V=Sh 2344,3S R V R 其中 S 为底面面积, h 为高 其中 R 为球的半径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集合 M={ 1, 0, 1}, N={ 0, 1, 2},则 M∩ N 等于 A.{ 0, 1} B.{ 1, 0, 1} C.{ 0, 1, 2} D.{ 1, 0, 1, 2} 2. i 是虚数单位 1+i3 等于 A. i B. i C. 1+i D. 1i 3.若 a∈ R,则“ a=1”是“ |a|=1”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4.某校选修乒乓球课程的学生中,高一年级有 30 名,高二年级有 40 名。 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这 70 名学生中抽取一个样本,已知在高一年级的学生中抽取了 6 名,则在高二年级的学生中应抽取的人数为 A. 6 B. 8 C. 10 D. 12 5.阅读右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结果是 A. 3 B. 11 C. 38 D. 123 6.若关于 x 的方程 x2+mx+1=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 m 的 取值范围是 A.( 1,1) B.( 2,2) C.( ∞,。福建20xx年语数英三科高考原卷(附答案解析)(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