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块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后劲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 随着诸永高速公路建设紧锣密鼓的进行,预计 20xx 年将全面完成。 该道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浙中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及经济结构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磐安这样一直受到外部交通制约的 城市来说,道路开通后,极大地缩短了与上级城市、乃至上海等的时空联系距离。 长三角经济圈及浙中城市群对磐安县的经济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1. 4 城市发展政策 1996 年以来,国家一再强调了控制大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政策,特别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标准,以保护城市周围地区的耕地。 国家也更加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强调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合理发展的指导作用。 同时,国家对城市户籍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凝固的城乡户籍分离状况正在被消除,由此可能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这些政策在某些方面的不一致性,无疑加大 了城市规划编制的难度。 1. 5 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与社会发展 20xx 年远景目标,我国未来的产业政策走势大致是:加快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发展;积极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以及环保与生态产业将有优越的生长环境。 1. 6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资源政策 《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将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与环境发展,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耕地资源保护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生态(或绿色)产业的兴起,环境资源的公平使用,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城市 和农业地区的协调发展,减少交通需求和私人机动车交通的土地利用 ——交通发展模式、城市社区的均衡发展等等,都应成为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2.磐安县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2. 1 设县时间 1939 年建县, 1983 年恢复建制。 2. 2 历次总体规划时间 磐安县于 1984 年, 1991 年, 1997年分别编制了三次总体规划,每次规划侧重点略有不同,但总体方向基本一致。 2. 3 城市性质调整回顾 1984 年总体规划 ——磐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业生产以二轻食品为主,是开放山区建设山区的前 哨基地。 1991年总体规划 ——磐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商业综合发展的山区城镇。 1997 年总体规划 ——磐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加工和农副产品贸易为主导,度假休闲职能逐步强化的综合性城市。 2. 4 人口规模 表 421:磐安历次总体规划人口规模预测比较 1983 年实际 1984 年总规预测 1991 年总规预测 1997 年总规预测 1990 年 20xx 年 1995 年 20xx 年 20xx 年 20xx 年 2020 年 人数 (安文) 单位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表 422:磐安历年人口规模规划人口与实际人口比较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实际 计划 实际 计划 实际 计划 人数 单位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2. 5 用地规模: 表 423:磐安历年总体规划用地规模预测比较 1983 年实际 1984 年总规预测 1991 年总规预测 1997 年总规预测 1990 年 20xx 年 1995 年 20xx 年 20xx 年 20xx 年 2020 年 面积 单位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2. 6 磐安县县城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1984 年总体规划 1991 年总体规划 1997 年总体规划 修编时间 1984 年 1991 年 1997 年 规划期限 198420xx 年 199120xx 年 19972020 年 城市性质 磐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业生产 以二轻食品为主,是开放山区建设山区的前哨基地。 磐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商业综合发展的山区城镇。 磐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加工和农副产品贸易为主导,度假休闲职能逐步强化的综合性城市。 用地规模 公顷 公顷 公顷 人口规模(安文) 万人 万人 万人 3.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表 431:磐安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化 单位:亿元(当年价) 年份 GDP 总量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产结构 (%) 人均 GDP (元 /人) 1997 :: 4677 1998 :: 4861 1999 :: 5021 20xx :: 5527 20xx :: 6045 20xx :: 6795 注:数据来源于 199820xx 年《磐安统计年鉴》,人均 GDP 采用户籍人口。 磐安县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在 56%左右,处于徘徊阶段,二产和三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时间序列上,从资料看来 1998年前以三产为主;而 1998- 20xx 年以二产为主。 4.产业结构 4. 1 工业结构 20xx年磐安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亿元,比 20xx年增加 %;工业税收已占磐安县财政收入 90%以上。 工业在磐安县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 , 20xx 年 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 50%的份额是由工业提供的。 工业结构初步改变了以 “县城搞工业,农村搞农业 ”为主要特征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磐安县初步形成以塑料橡胶加工、圣诞礼品、木制工艺品加工等主导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内销与外贸并举、城镇与乡村结合、工业与农业互补的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在磐安县工业企业中,其中销售收入在 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39个。 诸多企业中, 骨干企业的缺乏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20xx 年外贸自营出口总值达到 1994 万美元,同比增长 %。 在磐安县工业销售总产值比例与江浙其他同类县市相比仍然偏低, 工业的外向性 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 2 第三产业结构 到 20xx 年第三产业增长 %, 20xx 年第三产业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亿元,已占磐安县 GDP 的 %。 “八五 ”、 “九五 ”时期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市公用事业等传统产业上,从而基本清除了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表 441: 20xx 年、 20xx年磐安县第三产业结构比较 单位:亿元(当年价) 20xx 年 20xx 年 GDP 比重(%) GDP 比重(%) 第三产业总计 农林牧渔服务业 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 教育、文艺广播电铃电视事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其他 注:表格原始数据来源于 20xx及 20xx年《磐安统计年鉴》 5.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识别 根据对磐安县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对比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作用,可以识别出磐安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 1 加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与周 边城市相比,虽然具备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基础,但也造成工业就业比率和产值比重低于区域内同类城市,影响了城市财富和资本的积累效应,使高科技产业发展失去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5. 2 基础设施投资倾斜力度不够,投资效益下降 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向基础设施倾斜。 市政、农(林)业和工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不足导致城市生产能力下降,投资效益下滑,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3 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配套 和周围城市相比,土地资源稀缺和生产要素成本较高,土地管理权过分分散在各级政府手里,客观上限制了村镇经济 和小型企业的发展, 5. 4 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磐安县工业已在加速发展,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较低,在新一轮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层次较高的、关联度较大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等行业所占比重仍较低,无法发挥区域性的服务职能; 5. 5 空间联系与协作欠缺 磐安县与外部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关系不稳定。 对外经济合作不够密切,学习和借鉴境外先进经验较少;对内没有稳定的经济腹地,没有明确的区域经济角色。 6.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 6. 1 丰富的自 然资源 磐安县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优良、丰富的旅游、物产资源。 这些资源是磐安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区域地位的重要基础。 6. 2 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长期坚持的自然与环境保护政策,使磐安县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未受到严重破坏;城市大气、水体、声环境均保持了高等级水平。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适度的开发,恰当的管理和建设,为磐安营造了优美宜人的城市风貌和赏心悦目的建设环境。 6. 3 生态富县战略 借助浙江省建设 “生态省 ”的发展战略,磐安县可以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进一步整合,突出生态产业 (如旅游、加工等)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生态富县战略。 6. 4 浙中城市群的辐射 由于历史与自然地理因素,磐安县城城市发展始终受到制约。 近年来由于浙中城市群的逐渐形成,外来文化、经济、资本对于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外部交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的情况下,参与浙中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必然会给城市本身带来巨大的机会。 6. 5 外部交通比较优势 20xx年动工的诸永高速公路将于 20xx 年竣工通车,解决了磐安县城发展的瓶颈。 打开的渠道将把城市发展带入到区域共同发展的态势之中。 同时区域内资本的顺 畅流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都会给磐安县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7.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7. 1 政策与体制方面 磐安县在城市管理方面,面对经济发展及城市功能定位的进一步优化调整,需要引进和建立新的体制,避免城市管理体制中出现机构重叠、管理分散、效率不高等弊端。 7. 2 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 磐安县缺乏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不强;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也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活力的商贸金融中心,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7. 3 土地开发与管理方面 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资源 缺乏。 且尚未形成供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较为均衡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也未形成成熟而规范的土地市场,对未来土地效益的发挥和城市合理布局造成重大障碍。 7. 4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基础设施投资缺乏合理的计划;较少考虑投资的可承受性和财务可行性;未能建立与土地开发高度协调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机制。 7. 5 科技与文化发展方面 磐安县教育发展与周边县市相比相对落后,也缺少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少。 在文化建设方面,尚且没有完善的文化设施。 7. 6 现实经济区位方面 虽然磐安县具有良好的区 位条件,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用地等条件有限,现状区位条件无法转化为现实经济区位优势。 近期建设的诸永高速公路从县城城区境内通过,为磐安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8.城市发展总目标 坚定不移地推进 “生态山水城市 ”的建设,努力打造休闲度假基地,把磐安县城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的 “山水之城、生态之城、休闲度假之城、文明卫生之城 ”。 9.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磐安县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应当注意两个方面:对内,与金华各市县间的协调发展;对外,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 协调发展。 配合 “连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的战略,共同发展。 9. 1 加强与金华各市县间的经济合作 磐安县应当强化与周边各市县间的合作,学习它们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向经济一体化过渡。 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空间发展特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周边市县好的发展经验,寻求磐安县发展二、三产业的机遇;通过与周边市县经济合作的深化,扩大磐安县经济的外向度; 发挥磐安县在部分产业领域的互补作用,促进自身的产业发展; 协调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关系,协调河水水系利用、城市供水等设 施建设和水资源分配; 共同保护赖以生存的水域和大气环境,协调大气污染控制和河水水系污染治理。 9. 2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磐安县应当利用金华的较发达县市义乌、东阳等的资金、交通、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磐安县自身的优势形成互补的经济合作关系,与长三角地区发展较快的城市进行合作,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10.生态 ——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 75%以上,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基本实现退耕还林,新 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0 平方公里,使磐安县生态环境主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