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干旱区,地形复杂。 地形陡峻, 最高点位于栒条岘,标高 ,最低点位于下红湾,标高 , 相对高差 ,水洞沟以西基岩裸露,属 剥 蚀构造地貌,王家山向斜两翼形成相向的单面山,由于沿张性构造裂隙易于向下切割侵蚀,故横向沟谷发育。 随着向斜的倾没,岩层逐渐被黄土覆盖 ; 水洞以东主要为黄土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小,一般 20~ 50m。 但是,五号井矿区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 气象及 水文情况 候 矿区气候属内陆半沙漠干旱气候。 ( 1) 气温:月平均 9~ 24℃ ,最低 18~ 23℃ ,最高达 35~ 38℃ ,年平均 ~ ℃。 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春、夏、秋季昼夜温差 10~ 16℃。 ( 2) 降水量:年平均量在 187~ 374mm 之间,平均 250mm 左右 .多集中于 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50~ 60%,常形成暴雨。 ( 3) 蒸发量: 年平均 1439~ 1782mm,平均 1655mm,为降水量的 倍。 ( 4) 湿度:年平 均 55~ 64%, 5 月份最干燥,为 41~ 60%, 7~ 11 月份湿度在58~ 75%之间。 ( 5) 风向:除夏、秋季有东南风 外 ,其他时间多西北风,风力 2~ 4 级,最大达 6~8 级,全年平均风速 1~。 ( 6) 每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为冻结期,最大冻结深度 93cm。 一般 米。 区内无常年流水,仅有两 条 砂河在每年 7~ 9 月雨季期间山洪暴发才有短暂的暂时性流水。 一条是苦水峡砂河,发源于矿区东南部的小井子沟,由 南 向北穿过矿区中部,经胶泥崖村、大红沟、北滩,与咸水河汇合,至中卫注入黄河;另一 条 是孔家沟砂河,由李家坪向西流经矿区南侧,在 3 107 号孔附近折向西南,经石碑子沟、旱平川,流入 3 黄河。 矿区以南的变质岩裂隙水沿 F1 断裂带溢出,在苦水峡砂河上游形成水质 良好,但水量甚小的上升泉,最小涌水量 ,最大涌水量为。 由于受 F1 断裂带中断层泥的阻滞,进入孔家沟砂河 后 形成地下潜流,潜水面深 3~ 10m,对河床中分布的各个水井 进行了 不定 期 观测,水量不大, 如 李家坪水井的涌水量为。 矿区概况 王家山矿区开采历史久远,在建井时,井田浅部的小窑已具备相当规模。 为了协调与地方的关系,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从生产矿井不同位置划给地方资源 万 t,从 1550m水平以下资源内划给地方资源储量 万 t。 经煤业公司调查,王家山矿区原有各类地方小煤窑(乡村、个体、其它) 43 个,通过多次关井压产的整顿,部分小窑已被关闭、封停,现保留 24 个小煤矿持有合法证件,但仍存在一证多井、超层越界、乱挖滥采、侵占大矿资源的现象。 具体分布情况为: 在王家山煤矿一号井周边实测有 8 个矿 13 个井口,二号井周边实测有 11 个矿 14 个井口,五号井周边有 5 个矿 7 个井口,各小煤矿的开采能力都在 3 万吨以上,有的能力达 10 万 t,由于小矿开采技术条件差、回采率低,对资源破坏量非常大。 另外,井田内煤层大多为急倾斜煤层,而划出的资源均在井田浅部,使 划出资源的下部形成相当数量的呆滞煤量。 也使王家山煤矿生产能力、矿井服务年限等受到较大影响。 本区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小麦、谷物、豆类等,由于干旱多风,产量均较低。 工业方面,有矿区所属各煤矿,以及矿区辅助和附属企业事业单位等,还有靖远县所属厂矿及定西陶瓷厂、煤矿等企业,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靖远电厂二期工程已竣工,靖远矿区供水工程亦完工交付使用。 整个靖远矿区水、电、路、通讯等都已形成系统和综合能力。 4 主要建筑材料,除钢材外,水泥、砖砂、石白、灰为当地上产材料,就地均可买到。 用火车或汽车运输,运输距离远近差别较大,近者距平川区、靖远县约 30~60km,远着距兰州 210km,或者更远。 、电源、及劳动力来源 供水水源 本矿井由靖远矿区净水厂供水。 靖远矿区净水厂设在黄河北岸,取黄河水为水源,经过净化后供整个矿区。 该水厂日处理水量 54000m3/d,可向王家山矿井供水 9900m3/d,能够满足该矿井集中生产用水。 黄河水通过、 过滤、消毒等手段处理后,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该水总硬度约为 德国度, Ph 值约为 ,浊度 3 度。 本矿井井下水的矿化度非常高 ,不宜作为生活水源 ,但该水可以满足灌浆用水的水质要求 ,因而可以用来制水泥浆。 矿井地层及地质构造 地层 王家山矿区地层主要有下志留统马营沟群( S1m)上三叠统南营儿群( T3nn),中侏罗统窑街组( J2y),中侏罗统新河组( J2x),上侏罗统苦水峡组( J3k),下白垩统河口群(K1nk)、上第三系( N)和第四系( Q)。 下志留统为中生界基底地层,上三叠 统常为煤系基底,中侏罗统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在矿区南部 F1 断层带中局部有残留的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此外,在矿区南北的外侧布有上第三系红层 本矿井揭露地层与区域地层一致,分述如下: (一)志留系( S) 仅有下统马营沟群 (S1m),主要见于水泉尖山,卡拉玛山和响泉山等地,岩性为灰色石英岩,灰绿色变质砂岩,千枚者、片岩,夹煌斑岩,闪长岩脉,厚 ~ ,平均 1400. 00m。 (二)上 三叠 统南营儿群 ( T3nn) 5 为侏罗纪煤系的主要基底地层。 为灰绿色砂岩夹同色粉砂岩、灰色、灰黑色泥 岩 及多 层煤线,砂岩具大型斜层理。 厚 200~ 1076m,平均 900m。 (三) 中侏罗统 窑街组 ( J2y) 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含主要可采煤层两层(编号为 2 层煤、 4 层煤)及局部可采煤层两层(编号为 2 下层煤 、 3 层煤 和 4 下层煤 )。 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水洞沟以西,与下伏地层呈 平行 不整合接触。 地层由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灰色细砂岩、灰、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化石丰富。 地层 总平均 厚度 116m, 总的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北翼 Ⅷ 线以东厚度都在90m 以上;南翼厚度变化多在 40~ 85m 之间,至 F2 断层以南更减薄 到 25~ 73m;矿区西端 的 7 270、 22 222 号孔一带甚至仅有 8~ 21m。 旋回结构清楚,由两个大的旋回组成。 第 Ⅱ 大旋回:由 2 层煤底板河床相砂岩开始,经河漫相、沼泽相、泥 炭 沼泽相,至 2层煤顶板湖相泥岩、粉砂岩结束。 顶部湖相沉积往往由于后期冲刷而保存不全或缺失,或相变为河漫滩相。 旋 回 厚度变化西薄东厚,平均厚约 56m。 第 Ⅰ 大旋回:由侏罗系底部河床相砾岩、砂砾岩或粗砂岩开始,经河漫相、沼泽相、泥 炭 沼泽相,至 4 层煤顶板湖相粉、细砂岩及砂质泥岩告终。 该旋回在向斜北翼比较稳定,向南相变急剧,几乎全部为河床 相沉积所取代, 4 层煤向南也逐渐分叉、变薄以至尖灭。 旋回厚度变化西薄东厚,厚 21~ 86m,平均厚约 50m。 (四) 中侏罗统 新河组 ( J2x) 由上到下分为三个 段 : 第三 段 :由灰绿色页岩、粉砂岩及深灰、褐灰色油页岩组成,夹薄层灰绿色细砂岩及肝红色泥岩,发育细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化石丰富。 厚 114m。 第二 段 :岩性主要为草黄色中、粗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的互层,中夹紫红、灰绿及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底部为厚层灰白色粗砂岩、砂砾岩。 砂岩中斜层理发育,有时含砂质结核。 最大厚度 400m。 第一 段: 主要为灰白 色砾岩、砂砾岩及中、粗粒砂岩,夹灰色、深 灰色砂质泥岩及 6 黄绿、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顶部黄绿、灰绿、灰黑色泥岩中有时含薄煤(编号 1 层煤),下部局部地段亦夹薄~中厚层煤(编号 2 上层煤)。 粗碎屑岩中发育大型斜层理,细碎屑岩中多发育细水平层理或小斜层理。 总平均厚约 64m,与下伏 窑街组地层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五) 上侏罗统 苦水峡组 ( J3k) 上部为紫灰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砂岩具水平层理,泥岩为块状构造;中部主要为紫红色沁及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泥岩与砂岩条带,多不显层理构造;下部为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互层 ,后者具微细水平层理。 含有丰富的化石。 与中侏罗统( J2)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 500m。 (六) 白垩系( K) 仅有下统河口群( K1hk)。 上部为桔红色中、细粒砂岩与泥岩互层,下部为棕红,桔红色厚层中、粗粒砂岩夹砂砾岩及薄层紫红色砂质泥 岩 ,与 J3k 呈不整合接触,厚 400~800m,平均 637m。 ( 七 ) 上 第三系( N) 中新统咸水河组( N1x) :岩性为紫红、桔红色砾岩夹砂岩,不整合于较老地层之上,厚 735~ 1019m,平均 850m。 上新统临夏组( N21):与 N1X 呈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下部为桔红、桔黄色泥岩 、砂质泥岩及灰色、锈黄色砂岩、砂砾岩;厚 253~ 461m;中部为兰灰色角砾岩夹砖红色砂岩,厚 157~ 720m;上部为兰灰色砂岩、砂砾岩,砾岩与桔黄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厚度大于 500m。 ( 八 )第四系( Q) 更新统( Qp):下部为灰绿色碎石,亚砂土互层;中部为棕黄色石质黄土、亚砂土;上部为浅黄色疏松黄土层。 厚 2~ 303m,平均 90m,不整合于较老地层之上。 全新统( Qn):为松散砂砾石层,夹亚砂土及亚粘土层,不整合于其他地层之上,厚0~ 163m,平均 12m。 7 构造 陇西系乌鞘岭 —六盘山主褶带逶迤 通过靖远北部。 靖远煤田便形成于褶带中古变质岩体的低洼地带。 受陇西系所左右,区域主要构造形迹多呈北 50176。 ~ 60176。 西方向。 有如下主要构造: ㈠松山 —响泉山 —黄家洼山隆褶带:走向长约 80km,主 体 由下古生界及震旦亚界变质岩组成,总体走向北 50176。 西。 ㈡宝积山复向斜:位于松山 —响泉山 —黄家洼山隆褶带的南侧,为一南翼受到破坏的不完整复向斜,主轴呈北 50176。 西方向,走向长约 37km。 ㈢王家山复向斜:位于松山 —响泉山 —黄家洼山隆褶带北侧,为一南陡北缓的不对称复向斜,主轴走向北 60176。 ~ 70176。 西。 ㈣青石山半环状构造 :位于宝积山矿区与 红 会矿区之间,由青石山西侧弧形断层及其所包围的下奥陶统变质岩花岗岩组成。 ㈤北滩新生代拗陷:位于王家山复向斜以北,在王家山矿区以 F15 断层为界与 隆 褶带分开。 ㈥靖远新生代拗陷:位于宝积山复向斜以南,为靖远 —静宁拗陷带的一部分。 伴随上述隆褶带及复向斜的有一系列区域性走向断层,由北而南有: ㈠ F3 断层:位于王家山复向斜之北,西起水洞沟以西,向东经下红湾至半川子以东,长度在 10km 以上,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 80176。 左右,断距西小东大,最大达 1000m以上。 ㈡王家山 F1 断层组:位于王家山 复向斜与松山 —响泉山 —黄家洼山隆褶带之间 , 长30km 以上,走向北 70176。 西,倾向南西,倾角 80176。 左右,由多 个 断层组成,为一多期活动断层,挽近仍有活动。 ㈢宝积山 F1F2 断层组:位于宝积山向斜南翼,西起车轮口,东至打拉池,长达 35km以上,走向北 50176。 ~ 60176。 西,倾向南西,倾角 15176。 ~ 60176。 ,深部缓,浅部陡,并派生一组 分枝 断裂,组成 “入 ”字形构造。 该断层切断宝积山向斜南翼,使南西盘白垩系地层推覆于北东盘侏罗系之上,构造形迹明显。 8 岩浆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以南的寿石山、红会将军坟滩及崛吴山北坡,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和 花岗闪长岩,对矿区煤系没有影响。 本矿井构造总体表现为: 向西抬起收拢,向东倾伏撒开 的向斜 ,长约 10km。 向斜 轴走向北 60176。 ~ 70176。 西,局部近东西向, 轴面倾向 SSW,两翼地层产状不同,北翼地层在 Ⅺ勘探线以西走向为北 75176。 西,倾向南西,倾角 25176。 ~ 40176。 ; Ⅺ 勘探线以东渐转为北 80176。 东,向南南东倾,倾角 40176。 ~ 60176。 , XV 勘探线以东更陡,达 60176。 以上;南翼地层走向为北 60176。 西,倾向北东,倾角 35176。 ~ 66176。 ,局部直立、倒转,为一南陡北缓、轴 面 南倾的不对称 向斜。 Ⅶ 勘探线以西向斜轴被 F21 断层切断。 向斜两翼断层较发育 , 以走向 逆 断 层 为主,除煤盆地边缘断层外, 矿井 内部断层依其产状大致有两组,一组南倾 逆 断层,发育于向斜北翼,另一组北倾断层,发育于南翼,此外尚有一些伴生的大小不 一 的横向 逆 断层分布于两翼。 张性断裂较少。 主要断层特征见表 121。 9 表 121 王家山煤矿断层特征一览表 编号 位 置 产 状 性 质 规 模 两盘岩性 查明 情况 走 向 倾 向 倾 角 F1 向斜南侧 北 70176。 西 南西 80176。 实测逆断层 出露长度 30Km以上,由一组平行断裂组成,在矿区南部形成宽约 100300m。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