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讯设施、国际互联网设施等,近期重点是各主要旅游景点、旅游干线、游客服务中心和宾馆饭店等 游客聚集区以及邮电通讯盲区的服务设施建设。 15 景观绿化 在游客接待集散地利用灌木和花草进行绿化划分功能分区;在游客观光通道进行景观绿化;采用生态停车场,提高绿化率。 16 第六章 环境保护 一、设计依据、原则及目标 (一)设计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199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 9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 《中华 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96); (二)环境保护目标 将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水体清洁、景观优美、生态平衡的绿色度假区。 实行环保与经济建设同步持续发展。 空气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 GB30951996 一类地区中的二级标准。 地面水质量 地面水环境标准达到环境质量一类区三类标准。 环境噪音 环境噪声分贝五类地区,要求全面达到国家 GB309693 标准中二类地区二类标准(昼夜 40~ 45dB,夜间 35~ 40dB) 固体废弃物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 95%,主要有害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17 生态保护覆盖率 100%。 (三)环境保护原则 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生态旅游度假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在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中心区对局地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生态效率原则 在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过程中,按照“三同时”原则,应全面实施清洁建设,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产品和服务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 区域发展原则 尽可能将 文化旅游 小 镇与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将 文化旅游 小镇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 高科技、高效益原则 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 软硬件并重原则 硬件指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软件包括 文化旅游 小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等,在进行硬件建设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软件建设,使公共中心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二、环境现状及环境影响 因素分析 18 (一)环境现状 水环境质量 所处大辽河段,水质有轻微污染,主要污染源来自于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排放。 空气环境质量 项目区域主要在鼎翔生态旅游区,空气污染源来自于当地居民炉灶烟气,空气质量良好。 固体废弃物 生活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和粪便,目前均为有效处理(一部分用于农用施肥)。 声环境质量 当地噪声来主要为道路交通类噪声,基本上没有形成噪声公害。 (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项目施工期 项目建设过程中,场地平整、掘土、地基深层处理及土石方、建筑材料运输、设备装配等施工行为,在一定时 段内都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 材料及土石方运输车辆噪声; —— 现场施工噪声; —— 运输车辆的汽车尾气及燃油机械排放的燃油废气; —— 施工中土方挖掘、平整场地以及装载运输产生的二次扬尘; —— 施工作业产生的生活污水; 19 —— 挖掘土方等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 施工现场周围的景观影响。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施工期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面扬尘污染,污染因子为 TSP。 这种污染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工程一结束,污染影响也就随之而停止。 清理土地、挖掘地基、挖土和填土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尘埃排放物,会在短期内大大 影响当地的空气质量。 粉尘排放量随施工作业的活动水平、特定操作和主导天气的不同每天变化很大,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施工现场临时修筑的道路上,车辆往来行驶所引起的。 项目建成后污染分析 —— 废气,项目建成后废气主要有集中供热、饭店厨间烟气和车辆尾气,废气污染物主要有烟尘、 SO2 和油烟等。 —— 废水 污水中的主要的污染物有: COD、 BOD 等有机物。 —— 废渣 度假区建成后,其排放的主要固体污染物主要有两个来源:锅炉装置和生活垃圾等。 三、环境保护防治规划 (一)施工期间污染处理措施 施工期间比较明显的环境问题 主要有三点:一是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二是施工中平整场地、混凝土运输搅拌等作业产生的地面扬尘;三是施工期间的生活污水。 20 施工机械运行时的噪声辐射源强在 75~ 115dB( A)范围内,距离声源 30米范围内的噪声辐射值超过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制标准,如果施工机械放置位置距离边界较近,施工时应采取适当的隔声措施。 对于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在不同的施工环节采取不同的措施,力争使其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扬尘严重时实行洒水作业,汽车驶出工地要对轮胎进行清洗,防止泥土带入观光区。 在起步区污水系统未建成前 ,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要加强管理,污水实行统一收集、定时、定点运至污水处理厂,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二)运行期间污染处理措施 废气治理 把绿化与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各种污染类型,有选择地种植抗污染的植物和防护林带,以达到辅助净化环境的目的。 在游客中心区内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树种,阻挡和吸滞粉尘。 加强货运车辆扬尘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在道路上逐步限制不符合运输标准的车辆通行。 加强对汽车尾气的监测和防治,淘汰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 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水污染防治 污水排出均需经过初级处理,再进入市 政管道。 实行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各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 建设污水统一排放体制,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100%。 推行节约用水的奖励措施,逐步实行定额用水制度,规划建设中水处理设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噪声污染整治 21 合理调整交通设施布局,科学组织路网系统,提高道路的质量等级,解决车辆的疏散问题,减低道路的车辆密度,有效地分流区内、外部和过境交通,降低交通噪声。 加强景观区和游客中心区的噪声管理,对施工噪声的管理要从严控制。 固体废弃物治理 加强游客生活及景点遗留垃圾的处理和综合利用,鼓 励并推广垃圾综合利用技术,锅炉燃烧的炉渣可用于铺路。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 环境卫生设施 文化旅游 小镇的公共厕所按每平公里不少于 3 座设置,公厕间距为8001000m,积极推广生态公厕。 沿景区道路布置垃圾箱,其间距为:游客中心50m,景点区道路 100m。 (三)环境监督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排放总量。 上级环保主管部门建立完善的环保审计制度,定期对公共中心区的土地开发性质、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三同时”制度贯彻、环保投资利用、环保事 故处理、主管环保领导职责等进行审计; 集中污水处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废水减量化;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加大投入,加快废水资源化和处理设施建设; 进水水质和达标污水管网入网水质两级在线 IC 卡智能检测; 组织污染事故调查组,制定污染赔偿制度; 进区项目要完善环保检测制度。 22 第七章 节能节水和消防 一、节能节水 (一)节能措施 设计依据 项目的主要设计依据是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文件计交能( 1997)2542 号《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以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95)。 主要设计原则 执行国家现行的节约能源政策、规定及有关标准,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能源选择以贯彻国家能源方针和因地制宜为原则。 设计中所选设备采用国家推荐的节能产品,严禁采用国家规定淘汰的低效高耗能设备。 节能措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供电、供热、道路建设、路灯安装等方面优先选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 其中,供、配电设计符合《评价企业合理用电导则》( GB/T34851998)的有关 规定,优先采用低压电容器作为无功功率补偿,以降低无功损耗;供热管道采用保温性能好、热量运输散失小的高性能管材;路灯安装选用节能灯具。 (二)节水措施 设计依据 23 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通则》 (GB/T9711— 1993)。 节水措施 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耗水量较小,在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采取以下节水措施: —— 在基础设施规划中,注重节约用水和水的重复利用。 根据度假区的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和污水排放系统,远期污水处理率应达到 90% 以上。 为了有效降低对新鲜水的消耗量,提高水利用效率,给水采用分质供水,采用新鲜淡水和杂用水两套系统,污水回用率 45%。 经过污水处理的后污水主要用于用于建筑内冲厕用水,以及建筑施工、绿地和道路的浇洒、洗车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建筑外用水。 大大降低新鲜水用量。 —— 树立施工人员节水意识,在项目建设调度会上将节水作为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宣传普及有关生态建设、节约用水的知识、政策和法律,使广大施工人员树立节水意识,明确自己在生态建设和节约用水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 在给排水规划中,积极引入用水循环,注重中水工程建 设,同时在给排水管材的选择及相关配件上采用性能好的设备,严防滴漏水现象。 —— 在工作和生活区内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实现工艺冷却水的循环回收利用。 二、消防工程 (一)消防工程规划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以全面安排、有利生产、保障安全为出发点,做好园区防火规划和灭火设施的规划建设。 24 加强度假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消防科技,努力消除火险隐患。 增强消防意识,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严格执行有关消防规范、规定和标准。 城区消防规划应与交通、给水、燃料、电力、电信等规划相衔接,坚持近远期结合,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二)工程措施 合理划分消防责任区并设置消防队 (站 ) 根据用地布局与功能结构,消防管理结合城区整体一并进行消防规划。 消防通道 消防通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 160 米。 消防通道不得小于 4 米。 新建的交叉路口,道路转弯半径不宜小于 15 米,以利消防车通行。 消防供水 消火栓设置:管网上布置地下式室外消火栓。 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道路宽度超过 60m 时,宜在道路两边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 消火栓距路边不应超过 2m,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 5m。 室内外消火药味栓的间距不应超过 120m。 消防通讯 消防通讯主要应保障火灾报警和灭火指挥调度迅速、准确可靠,要充分利用无线和有线两种通信手段,不断完善消防通信系统。 火警台与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中心、交通部门之间应设通讯专线,逐步建成图象传输指挥系统,实现火灾现场的图象声音通讯。 (三)防震 25 地区很少发生地震,震级都在 6 级以下,一般建筑按 7 度设防,生命线系统工程和地震发生后易发生二次灾害的建筑、高层建筑及重要建筑应根据抗震评价进行抗震设计。 (四)防洪 结合水系景观等进行河道改造。 建设时应严格避免将河道盖板成暗渠,亦不宜将河道修成呆板 的混凝土岸壁,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优势,做成自然堤岸。 根据流域特征,区内河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