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减少农民,似乎成了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办法。 更有人认为,三农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减少农民的问题。 这样的学术共识不但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反而有可能引导中国农业走入误区。 所以,在讨论中国农业问题时,必须正本清源。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列,是不对的。 在当代文明社会,农村的出现是一个事实。 农村是和城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城市化。 相对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特征,农村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 如果以城市化来改造农村,必然会犯错误。 农村和城市一样,都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只不过由于它们的功能不同,所以它们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农村是没有办法消灭的,也不能被消灭。 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和农村长期并存,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三农问题其根本就在于农业问题。 农民只是在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中就业的从事着。 如果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福利问题。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农业缺乏基本的竞争优势,在国外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农业生产只会收缩,而不会扩大。 这是因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好,组织结构也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很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生产的农业企业相比,农业不可能占有优势。 当前,农民绝大多数还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种田养人仍然是中国农村的常态。 少部分进入市场的粮食仅仅是为了换取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农业商品化程度并不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希望通过减少农民来发展农业无疑是缘木求鱼。 即使农民减少了,其他资源禀赋仍然无法改变,农业仍然处在劣势的地位。 但是,放弃农业是绝对不可行的。 即使在发达的国家,农业仍然是国家重点关照的行业。 这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还没有找到替代农产品的完全办法,农业仍然是人们免于饥饿和恐惧的最基本的行业。 不论国家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保证农业的生存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稳定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应该扮演者稳定的角色。 只有农业稳定,现代化才会有希望。 稳定的农业不一定是扩张的农业,相反的,稳定的农业应当是适当收缩的农业。 只有将农业准确的定位,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设计才会具有科学性。 其次,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成了中国最大的资源供给者。 农业中的就业者不仅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而且为城市的现代化不断地提供人才。 农业的这种“出血”现象,在各国现代化发展中具有普遍性。 正是因为这种农业发展中的“外部性”,决定了各国必须以分配或者再分配的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 在农业领域,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始终是相伴而生的。 如果不承认农业的“出血”现象,不承认农业在现代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片面的将农业的现代化与其他的现代化等量齐观,必然会出现决策的失误。 其实,农业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含义,除了耕作技术的现代化之外,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追求目标。 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即使花费再多的代价,也难以实现财富的增值。 在有些国家,工业化的车间生产已经代替了田间耕作,传统的农业已经由生产型向观赏型过渡,农业已经成为博物馆行业。 第三,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扩张是没有止境的。 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城市正在一步步地扩大,而农村正在一步步地缩小。 这种城乡之间的此消彼长,充分反映了农业在现代化中所扮演的尴尬角色。 农业并非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行业太古老,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各国不得不通过各种形式将农业的发展置于一种特殊的优先地位,防止因为农业的落后而导致现代化的列车无法正常启动。 坦率地说,农业在各国的经济结构中,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乘车时必须优先将其推到车厢之中,否则,其他人无法及时登车。 城市的扩展,是一个国家年轻和充满活力的标志。 农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的滋补。 在当今中国,凡是农村发展好的地方,不是因为农业有所进步,而是因为在这些地区有着许许多多的乡镇工业。 正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才使周围的一些农业有了稳定的市场。 这种依赖于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几乎成了江南农业的普遍模式。 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农业会失去其基本的资源——土地。 在一些地区,农业的消亡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第四,必须承认,面对上述这些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的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 在农业土地资源的运用上,我们坚守土地承包制,将土地资源和农民牢牢地束缚在一起,防止土地资源和农民的自由流动。 事实上,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土地资源和农民的自由流动。 土地承包制作为解决国家与农民、集体与农民关系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土地承包制只能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 土地承包制既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也限制了农民自主发展的诉求。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太拘泥于已有的改革成果,而没有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农业发展中所涌现出来的新的资源组合模式和农民自发的组织管理结构。 第五,在制度的供给上,我们片面地把农民“海选”的自治尝试看作是现代政治民主的运作方式,而没有看到不同的制度在中国农村所产生的兼容性问题。 不论是中国农村的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还是现代企业的公司制度,在农业生产中都扮演着极其矛盾的角色。 从政治上来说,村民自治有利于村民当家作主。 但是,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决定了村民自治组织机构反过头来成为了掌握村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机构。 在村民委员会的控制下,农民的权利不是扩大而是缩小了。 村民委员会成为了压在中国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这是一种非常怪异的现象,农民自己的组织不但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反过头来,成为了压迫农民的机构。 村民自治组织已经变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土地的私有化问题,认为应该让农民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但是,土地的私有化不但不会缓解中国农村的现实矛盾,反而会给中国未来农业的改进制造新的障碍。 所以,农业制度设计也需要解放思想。 中国农业不在于要不要发展问题,而在于要不要保留的问题。 农业作为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国家的强有力扶持。 作为农业的就业者,农民应当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福利。 但是,这种福利安排不在于发展农业,而在于保护农民。 农业除了一部分引进工业化的生产线进行改造之外,其他部分应该向观赏型农业发展。 农民是生活在中国农村、并且带有自然经济状态的中国公民。 农业和农民必须严格区分开来,农业现代化是有选择地工业化。 而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经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 中国当代的农民其实是需要国家扶持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农业的生力军。 我们必须把农业政策、农民政策和农村政策严格区分开来,防止制度设计中的粗线条导致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作为一个行业,农业必须向两个方向过渡,一个是向工业化过渡,走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一个是向观赏性田园农业过渡,走休闲型农业的道路。 作为农民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通过技术培训从事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一种是安于现状,建立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既不想改变中国当代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又想将这种经济形态融入现代化的大市场,为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 这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发展道路。 农民要么适应现代化的大生产,要么满足于自然经济的田园风光。 以自然经济的耕作方式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要,无疑是中国当代存在的最大问题。 农业要么进行彻底的工业化改造,要么就变成博物馆式的行业。 我们当代的农业专家将农业的生产定位在传统的模式上,但却想用传统的耕作模式来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农业发展一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建立新的农业发展观。 事实上,农民已经通过塑料大棚生产等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将农业生产引导向正确的道路,只不过我们的经济学家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仍然沉浸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不能自拔罢了。 在农业问题上,我们有太多急功近利的做法。 国家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没有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生活在农村的其他公民区别开来,没有把农民和农业问题区别开来,那么,我们的制度设计一定会出现问题。 农民会因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而减少,但是,随着中国公民整体福利的增加,生活在农村的其他公民将会增多。 如果不加区别地将农民和生活在农村的其他公民一起看待,那么,不但不会解决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问题,还会影响到真正的农民福利的改善问题。 在中国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已经越来越减少,而农民需要赡养的其他公民越来越多。 由于这些由农民供养的人口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才导致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寻找更高的回报。 在解决农业问题时,必须看到中国农业所面临的困境,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必须把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扩大农业生产区分开来。 防止表面上的系统化思维混淆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之间的区别。 简单地说,农村的存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会长期存在下去。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但是,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的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除了保留观赏性的田园农业生产之外,农业必定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作为农业生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民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成为工业化生产中的流水线操作工,而另一部分农民则成为观赏型农业中的园丁。 农业必须重新规划,传统的农业观必须改变。 正是因为中国农业的现状,所以中国农业的改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农业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要赶上先进的农业水平是必然要发展的。 而今后的农业会逐渐趋向于自动化,全能化,科技化,系统化……而这些又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中国势必会将这些科技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农业方面。 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亦会表现在以下的这些方面:。 主要通过生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和农业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综合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按人类需要有选择地定向塑造新的物种和物种类型。 即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性繁殖途径,发展人工种子制造产业;利用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技术。 发展动物胚胎生产、贮存、运输与利用的新兴产业;利用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技术,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进行定向繁育和饲养等。 21世纪,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和综合运用,农业工厂化生产将有长足发展,建成种植养殖全过程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 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秸秆,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新菌种等,加快氨基酸发酵的利用,大规模生产不同用途的氨基酸等单细胞蛋白资源,生产高蛋白饲料与食品。 21世纪,利用生物量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可能。 开发“绿色能源”,除薪炭林外,重点利用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藻类及作物秸秆大量生产沼气、乙醇等,部分替代石油。 像对待地力一样提高“海力”,促进水产养殖、增值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实现“蓝色革命”。 还可将航天科学与农业科技相结合,发展太空农业。 从科学家们以上的趋势预测不难看出:未来的农业是一种知识型农业。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 为什么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发展,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但也要看到,目前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土里刨食”为标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棋局”中,只有走好农业现代化这颗重要的“棋子”,才会出现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 这既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继续拉大等基本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 特别是要看到,在人增、地减、水减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多年来,我国农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解决了世界上约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尽管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根本转变,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耕地逐年减少,保障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压力。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有助于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粮食增收的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200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3%。 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则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如果农业现代化搞不上去,不仅会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势必会拖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 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抓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又适应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开了广阔前景。 在江苏省沛县杨屯镇,由于推广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仅2006年稻米销售收入就达10亿元。 农民兄弟喜笑颜开地说,现代化科学种田“种”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