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展经验调查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997年以来在国内办了2020多家专卖店,形成了东西衔接、南北呼应的营销网络。 2020年以来在 20 多个发达国家开设了 70多家专卖店,成为中国皮鞋行业走向世界的带头人。 余杭的华鼎集团在全国开办了 400家丝绸服装专卖店,产品实现了零库存。 法派、正泰、德力西 等大企业在国内外都有自己的营销网络。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所有做大做强的企业都十分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大多都拿出销售收入的 5%搞研发,有的企业保证每天都有新产品面世。 研、产、销一体,在三个环节上都力求做好, 由家族管理到现代企业。 民营企业起步时,或是一家独办,或是弟兄、朋友合伙办,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人员要得多了,就从关系好的亲戚朋友中去找。 但发展到大型企业时,靠家族式的经营管理就不行了,不能再靠感情和关系来维持,必须按照企业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管理。 比如 正泰和德力西的前身就是由三个朋友共投资 5 万元,于 1984年办起的家庭合伙制企业 — — 乐清求精开关厂,到 1990年初步完成原始积累后,该厂一分为二。 经过 13年的发展,正泰和德力西都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成立了董事会,聘用了管理层。 其它企业也 由优惠政策到优良环境。 在改革开放前十几年,政府普遍采取减税让利等优惠政策来扶持企业的发展,到近几年政府主 由二元结构到一体发展。 从杭州到温州,用张德江书记的话说:“走了一村又一 村,村村都像城;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都像村”。 这里的城乡二元结构已被城乡一体发展所荡平,居住进小区、工业进园区、农民进社区的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 与此相适应,余杭在 2020年将 27 个乡镇撤并为 15个,今年又将506 个行政村合并为 266 三、成功探因 温州等地之所以能有今天,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至少有以下几条; 鹿城写下了“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诗句,从温州博物馆的展出看,到南宁时期,温州就开始有家庭手 工作坊,制造日用小商品。 二是从近代以来,温州人多地少,除了土地和水面,没有什么资源,这方水土养活不了这方人,所以不靠劳务输出和二、三产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环境迫使温州人不能不选择经商办企业走出去求发展的路子。 三是即使在文革期间的 70年代,温州都有 10万大军在搞推销。 四是在改革开放前,温州是对台前线,建国后到 1981年,国家给温州地区的投入只有 亿元 ,基本上没有国有企业,所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必然选择。 第二、文化原因。 温州的生存环境和温州人的谋生实践活动也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文化上,这就是由南宁永嘉学派创立的永嘉文化,其化表人物叶适反对程朱理学,主张“非利莫举”的民生文化。 这文化和温州人的生存发展实践相结合,派生出了温州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许多理念和精神。 一是特别能苦干精神。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是穷则思变的精神。 温州人不以温州的天地为天地,而以世界为自己的天地,不被贫困所吓倒,而是千方百计走出困境。 他们认为“困难困难困在家越难,出路出路走出家门就有路”。 有 200万温州人走出温州、走出国门求生存创事业就是对这句话的实践。 三是求真务实的精神。 在温州人看来创造物质财富,获取物质利益,搞形式主义不行,好高鹜远不行,只能靠实打实干,凭实力去拼,由小做大,由少做多,最后才能做大做强。 改革开放 20多年温州的民营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四是善谋敢闯、敢担风险的精神。 温州人善于从市场利益原则考虑问题,只要有利可力图,不违纪不违法,就敢去想敢去闯,也敢担风险。 温州的民营经济是在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争议中,是在责难、限制 的夹缝中走过来的,但他们认准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出路所在,所以他们硬是杀出了这条血路。 温州的各级领导也是把官帽提在手里走路过来,没有敢担风险的精神也是不可能的。 五是无安可居、居危思进的精神。 这是他们能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 他们永不自满,危机感特别强烈,所以他们眼睛永远向前盯着,什么办法都敢想敢试,法派的老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