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消费心理及营销探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97 元,占家庭消费总支出超过 30%;父母不仅在生 活上对子女有求必应、关怀备至,在教育及培养少儿兴趣爱好方面的投入也是倾尽全力。 二是少年儿童对成人(家庭)消费的带动作用。 除少儿自身衣食住行需求外,一些家庭耐用品投向也间接由少儿需要产生,如多数家庭购买电脑往往包含着用于子女学习教育的因素。 现代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已非常高,许多家庭结构呈 “倒金字塔 ”结构,少儿成了家庭的 “小太阳 ”,出现全家围着小孩转的现象,少儿在家庭消费中的角色由过去的 “影响者 ”更多变成了 “发起者 ”、 “参与者 ”,其兴趣偏好、消费心理也对家庭用品的购买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现象姑且不论是否合理 ,但其对 “朝阳产业 ”的促动和为企业带来的商机是显而易见的。 三、少儿食品市场的特点分析 少儿食品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品消费,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1.购买决策者单一,消费心理、行为及购买习惯区别大。 ( 1)孩子重包装,家长重营养 少年儿童食品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是少年儿童,但是家庭的父母亲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有时是决策者。 在调查中, 3~ 6 岁的孩子零食购买决策 80 %由家长决定,但 6~ 14 岁小孩 70%自己决定购买,少儿消费心理分析 5 因此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就有两个:孩子和家长。 这两者的消费心理差异性较 大,图一、图二所示,孩子们认为 “产品包装 ”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 “其他小朋友在吃 ”,由此可见儿童消费是一种典型的感性消费;而家长属于理性消费,他们则认为 “产品是否有营养 ”是购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 2)生活区或学校附近的杂货点是最常的购买地点 从图三看出:消费者最常购买儿童食品的地点以 “生活区/学校附近的杂货点 ”为主,累计占 80%以上;超市、自选商场居第三位置,为 17%。 在日常生活中,儿 童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产品信息,希望迅速得到实现,学校周围的杂货店便成为其最迅速的实现地点;对于没有购买决策权(能力)的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