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考试复习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7 后迁回上海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资政新篇 洪仁玕提出的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 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兴办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主张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主张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等。 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施。 张謇 张謇 (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代状元,实业家,立宪派著名人物。 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强学会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 8月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 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 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又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 一些官僚和外国传教士捐银入会。 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 呼应。 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 1896 年 1 月,慈禧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 加富尔 撒丁王国首相、意大利王国第一任首相、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 主张依靠撒丁王国的外交与军事行动,实行上层联合逐步统一意大利。 1852 年出任首相。 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采取整顿财政、修筑铁路、改革税收制度、强化国家银行职能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854 年参与英法同盟对俄国的克里木战争, 1856年 2月率团出席巴黎会议,提高了撒丁王国的外交地位。 1859年 1 月与法国拿破仑三世签订秘密条约,缔结反奥同盟,规 定 :法国邦助撒丁王国击败奥地利,建立北意大利王国;撒丁把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作报酬。 当年 4月撒丁与法国联合对奥开战,取得胜利,收复伦巴底,但将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遭反对,被迫辞职。 1860 年复首相职,利用高涨的人民革命形势,推动托斯卡纳、帕尔马、摩德纳和罗曼那与撒丁王国合并;又利用加里波第对撒丁国王的忠诚把已获得解放的南部意大利并入撒丁王国。 1861 年 3 月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建立,被任命为第一任首相。 同年病逝。 督政府 法国大革命后期的中央行政机构。 1795年 8月 22日热月党人组成的国民公会通过共和三年宪 法,宪法规定建立两院制的立法机构,行政权属于由五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 10月 27日巴拉斯等 5人当选为督政官,是为督政府时期的开端。 这一时期法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 督政府的政策左右摇摆,这种摇摆政策在历史上称作“秋千政策”。 督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狭窄,没有使人瞩目的政绩。 1798年第二次反法同盟组成后,法国在军事上节节失利。 1799年 11月,拿破仑借机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 法绍达事件 这是英法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1896 年,法军从法属刚果向东推进, 1898年 7月到达苏丹的法绍达村。 同年 9月,英军从苏丹东部到达法绍达村,升起了英国国旗。 英军以武力威胁,要求法军撤走;法军以“有效占领”为由,拒不撤军,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最后双方达成妥协,以尼罗河和刚果河为界,英国占领苏丹东部和尼罗河流域,法国占领苏丹西部。 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 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 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 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 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 议。 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法国大革命前夕,由于国王财政困窘, 1789 年 5 月 5 日在凡尔赛重新召开三级会议。 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取消等级区分,按人数表决。 提出三个等级一起开会,共同审查代表资格的建议。 在遭到拒绝后,第三等级于 6月 17日自行召开国民议会。 至此以等级为基础的三级会议完成了历史使命。 8 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是发生在 1917年 3月 3日(俄历 2月 18日)的一次民主革命。 被认为是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经济衰退, 1400 万劳动力应征入伍,导致全国缺少劳动力。 加上 军事上指挥不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1917 年 3 月 3 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起义,逮捕沙皇政府的官员,罗曼诺夫皇朝就此结束。 二月革命后,工人和士兵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而资产阶级、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则成立了临时政府,造成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 李尔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等派的领导人,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 他主张 :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人人都享有天赋的权利。 在政治上应消灭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 在经济上取消垄断专卖权、什一税。 同时实行宗教宽容、言论自由等,多次被捕。 随后,李尔本和他的同 道者们拟订了平等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公约》。 后克伦威尔惧怕他的影响,把他驱逐出国。 1653年 4月回国后又遭监禁。 1655 年获释。 1657年卒。 著有《英国的天赋权利》、《人民公约》、《揭露英国的新枷锁》等。 瓦尔兰 法国革命家。 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 左派蒲鲁东主义者。 1865 年参加第一国际并成为巴黎支部领导人。 法国九月革命后当选为巴黎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 1871年 3月 18日参加领导巴黎无产阶级起义。 后当选为公社委员;历任财政、粮食和军事等委员会委员。 曾指挥公社军同凡尔塞军作战,后 被捕遇害。 凯末尔 土耳其总统 (1923— 1938)。 曾参加 1908— 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 历任高级军职。 1919— 1922年领导反对外国侵略者,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11923年创立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 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执政期间,实行行政、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许多改革,并开始实施工业发展计划;对外争得对两海峡的主权。 被誉为土耳其国父。 劳动解放社 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 1888 年 9 月由普列汉诺夫等人在日内瓦创立。 其宗旨为在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民粹 主义,深入研究俄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曾参加第二国际的活动。 劳动解放社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 明确提出工人阶级的目标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其先决条件是要取得政权,成为后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基础。 在 1903 年 7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因已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宣告解散 普列汉诺夫 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875年同民粹派秘密组织建立联系。 1883 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 1900 年同 一起创办 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 1903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 多次参加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 1898年上半年最早起来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后又同米勒兰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进行斗争。 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转向孟什维克,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 1905 ~ 1907 年革命失败后,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 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 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1917 年二月革命后回国。 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 和平法令 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列宁起草, 1917 苏维埃通过并颁布。 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 9 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 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 巴贝夫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 主张取消个人财产,土地公有,建立平等者共和国。 后转入地下活动, 1796年 3月策划发动武装起义,推翻督政府。 并决定 5月 10 日起义。 但起义前夕,因秘密泄露,巴贝夫等主要领导人全部被捕。 1797年 5月被处死。 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政治派别,因集会地点在雅各宾修道院故名。 俱乐部成员及许多支持他们的代表构成雅各宾派。 1791年俱乐部曾几经分化。 1791年 7月马斯校场事件后,大资产阶级立宪派分子退出。 第一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公会内山岳派与吉伦特派矛盾不断激化, 10 月吉伦特分子也先后退出。 至此,雅各宾派成为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罗伯斯庇尔等人成为主要领袖。 该派不以实现共和制度为满足,要求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实行民主的政治、经济措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对财产的不平等,要求限制财产权,并主张以严厉手段对付革命的敌人。 1793年 5月 31日至 6月 2日策动和领导了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开始雅各宾派专政。 专政期间,比较 彻底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专政后期内部发生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忿激派、埃贝尔派、丹东派,该派本身也大大削弱。 1794年 7月 27日热月政变之后,雅各宾派的政治活动基本完结, 1799年最终被解散。 大抗议书 “大抗议书”是英国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共 204款。 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遣责国王暴政;同时又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 王明 王明( 1904 年生),安徽六安人,原名陈绍禹。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 书记等职务。 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打着“反对立三路线”旗号,在 1931年 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至 1934 年间,在党内推行了一条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抗日战争初期,又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把抗战领导权送给国民党,使革命又遭严重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去苏联就医,直到 1974年 3月 27日在莫斯科病死。 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是 1792年到 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新兴的资产阶级法国而结成的同盟。 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为了对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其 后的五次同盟则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一方面,欧洲大陆上各国君主深怕法国革命会引起本国的革命,因此,十分仇视革命的法国;另一方面,英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担心一旦法国强大起来,就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的霸权,于是,英国积极联合欧洲各国封建君主,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以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 1793年春天,英国联合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荷兰、撒丁王国、那不勒斯和俄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对法国发动了战争同时,英国还竭力支持法国外省的王党叛乱,企图制造混乱,颠覆 革命政权,恢复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年底,法军发动反攻,赶走侵略者,收复土伦,第二年,法军也不断取得胜利,反法同盟内部开始分裂。 1795年,普鲁士、荷兰和西班牙相继退出反法同盟,只有英国和奥地利仍然继续与法国作战。 法国决定集中力量攻打奥地利。 1796 年,拿破仑率大军远征意大利,攻击奥地利的后院。 第二年,拿破仑军队取得了对奥地利军队作战的胜利,迫使奥地利在当年 10月同法国签定和约。 1798年,不甘心失败的欧洲各国再次联合起来,俄、英、奥和土耳其及那不勒斯等组织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不久,盟军攻入法国境内,法国形势十 分危急。 拿破仑再次展现了 10 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1799年,雾月 18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改变”掌握法国政权。 1800年夏天,拿破仑又一次大败奥地利军队,迫使奥地利同法国签定和约。 不久,英国也不得不同法国议和,承认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取得的权利,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 1805 年,英国不惜巨资,拉拢俄国、奥地利和瑞典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战争在海上和陆上展开。 在海上,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被英国舰队击败;但在陆上,拿破仑在奥地利的奥斯特利茨大败俄奥联军,使第三次反法同盟又告失败。 1806 年,雄心勃勃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联合 英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第四次反法同盟。 普鲁士军队首先对法开战,拿破仑在耶拿击溃了普军,并占领其首都柏林,第二年又打败俄军,迫使俄普与法国签定《提尔西特和约》,俄国承认法国在欧洲的势力,法国不干涉俄国在中东的行动;普鲁士割给法国 1/2的领土,赔款 1亿法郎。 为了击败英国,拿破仑决定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企图从经济上困死英国,英国则从海上对法国实行反封锁。 大陆封锁政策严重损害了欧洲大陆国家的利益, 1809 年,英国与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迅速击败奥地利,奥地利被迫割让给法国大片土地,赔款 8500 万法郎,还 不得不同法国结盟。 拿破仑在欧洲的势力达到顶峰。 1812年,拿破仑率军远征俄国,遭到惨败;次年,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趁机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在来比锡击败拿破仑。 1814 年,盟军攻占巴黎,拿破仑只好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1815 年,为了对付从流放地厄尔巴岛返回巴黎的拿破仑,欧洲列强英、俄、普、奥匆匆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希望趁拿破仑立足未稳,赶走他。 在滑铁卢,盟军大败法军,拿破仑被迫再次退位,法兰西帝国再次覆灭,封建波旁王朝复辟,直到 1830年七月革命。 凯恩斯主义 1936 年,英国 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