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最新考前压题密卷(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广泛迁移。 在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5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 P88) 答:(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简述知识直观的类型。 ( P89) 答:( 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 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 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5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 P91) 答:(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5)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简述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 ( P92) 答: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60、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 P94) 答:(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 2)正确运用变式。 ( 3)科学地进行比较。 (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6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 P97) 答: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2 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 5 秒到 2 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 7177。 2 个组块。 长时 记忆保存时间长,从 1 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容量没有限度。 6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 ( P100) 答:( 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 ( 2)干扰说。 ( 3)同化说(奥苏伯尔)。 ( 4)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6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答:( 1)深度加工材料。 ( 2)有效运用记忆术。 ( 3)进行组块化编码。 ( 4)适当过度学习。 ( 5)合理进行复习。 6简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 答:(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6简述技能及其特点。 ( P105) 答:所谓技能,一般认 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6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 ( P106) 答:(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其特点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 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其特点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6简述技能的作用。 ( P108) 答:( 1)技能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 ( 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6简述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 P109) 答:( 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 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 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6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 P111) 答:(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0、简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 P113) 答:(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 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7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 P120) 答:(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7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 P122) 答:(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7简述学习策略的分类。 ( P122) 答: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 7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 P133) 答: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7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 P133) 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 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 P137)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 7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 P139) 答: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 P141) 答:(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 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 文字题 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 实际题 时比较困难。 ( 2)已有的知识经验。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研究发现,优生 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 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简述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 P142) 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 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0、简述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 ( P145) 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 P146) 答:(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8简述创造性 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 P147) 答:(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8简述创造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 P147) 答: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8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 培养。 ( P148) 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方法有:(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8简述态度的实质及其结构。 ( P152) 答:态度是一般 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 2)态度不同于能力。 (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8简述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 ( P153)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和倾向。 (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8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 P155) 答: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 区别:(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 (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8简述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P156) 答:(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8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P160) 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90、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P161) 答: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 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9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P161) 答: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9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 程。 ( P162) 答:(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 2)认同。 ( 3)内化。 9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 P163) 答;(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9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 P165) 答:(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9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 ( P172) 答: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 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9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 P173) 答:(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 3)自我调控能力。 ( 4)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 5)与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9简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 P174) 源:中华考试网 答: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9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P178) 答: (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9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P183) 答:( 1)开设心理健康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