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家民主生活的基 础和工具。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 家公民的应尽义 务。 2.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 等方面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 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 动。 它不仅表现为对知 14 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造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 一性为基本出发点的,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2020 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基因复制 D.肌体成熟 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 的身心发展的 (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 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笥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 )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Ⅲ页序性 D.不平衡性 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霍尔 B.华生 C.高尔登 D.格塞尔 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 15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12.教学 中“拔卣助长”、 “陵节而施”违背了 (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是一种 ( )。 A.内发论观点 B.外铄论观点 C.需要 论观点 D.实质论观点 1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二、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 ________是 ________的发展,二是 ________的发展。 2.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 _________和 _________两个方面的发展。 3.心理成熟则以 _________的能力、较稳定的 _________和 _________的形成为标志。 4. 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 _________、 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5.人的 _________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等。 7.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 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等方面。 8.瑞士心理学家 _________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 、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9.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 _________和 _____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6 3.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5.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 四、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 17 2.论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见学习精要。 2. A.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 3. A.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外铄论的观点。 4. B.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属内发论。 5. C.见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6. A.见关键期的定义。 7. B.因材施教即指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反映了人的个体差异性。 8. D.关键期实际反映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9. C.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0. B.“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11. C.见学习精要中对小学阶段的规定。 12. B.个体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的,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13. B.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典型代表。 14. B.环境决定论属外铄论的观点。 15. D.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的成熟机制,具体论证见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填空题 1.生理心理 2.认知 意向 3.独立思考自我意识个性 4.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遗传素质 6.遗传环境教育 7.物质条件教师队伍 教育管理 8.皮亚杰 9.心理社会 三、简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 的一般规律表现在: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从 }{J 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 18 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2.第一,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 人体的个别器官和整 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第四,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3. (1)人 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有些方 而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 T 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 19 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5.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其原因在于: 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 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 人住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看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已。 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 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 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四、论述题 1.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引导和培养、塑造功能。 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有效地加速个体发展的进程。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具有长远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2.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具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