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万亩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亩。 属北亚热带 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湿润,林木丰茂。 桑溪镇地处 洋县 东南边陲, 距县城 80 公里,总面积 148 平方公里,辖 14 个行政村, 69 个村民小组, 8764 人。 东邻石泉县两河镇,南与西乡县子午镇隔子午河相望,西南隔汉江与黄金峡镇为邻,西邻金水镇,东北接佛坪县大河坝镇。 耕地面积 25441 亩,其中水田 2606 亩,旱地 22835 亩,人均 亩;林地面积 15 万亩。 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豆类、中药 材。 20xx 年末,林木覆盖率 95%,活立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均降水量 800 毫米。 社会经济状况 洋县 辖 20 个 镇, 362 个行政村, 11 个社区 居 委会, 万人。 20xx 年实现生产总值 亿元,增长 13%,其中一产增加值 亿元,增长 %,二产增加值 亿元,增长 20%,三产增加值 亿元,增长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212 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 6618 元,增长 15%。 “猪、药、 菜、果”四大主导产业产值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 %;其中畜牧业产值 亿元,增长 %。 生猪饲养量 万头,增长 %。 药材种植面积 万亩,增 14 长 %; 蔬菜面积 万亩,增长 %; 水果实有面积 万亩,增长 %。 退耕还林状况 洋县 自 1999 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 涉及全县 20 个 镇 ,314 个行政村 , 25472 户农户 , 81836 人 , 面积 万亩 , 其中荒山 万亩 , 封山育林 万亩 , 退耕面积 万亩。 项目实施以来 ,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退耕还林 工程 中,县委、县政府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逐步向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结合,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兼顾方向发展。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管护好现有退耕还林的基础上,把增加退耕的前期效益作为加强退耕还林地管理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和论证,结合县情确立了一条退耕地可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优化退耕地还林模式,合理利用退耕前期土地,后续产业蓬勃发展,退耕户收 入稳步增加,在有效的政策措施下,群众积极性高涨。 基础设施 项目建设区位于洋县 东南部 ,与全国著名的茶乡西乡县 接壤 ,海拔 500600 米,空气质量优良,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70%以上,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中性偏酸,理化 15 性状优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二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政府的重视 对于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后续产业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洋县县委 、县政府积极响应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做出了相应优惠政策及积极措施, 县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交通局、退耕办等部门在涉农项目、资金上也予以倾斜,大力支持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的 发展。 区域资源优势 黄家营镇 、黄金峡镇、桑溪镇 , 三镇相连 与产茶大县西乡县 接壤 ,产地环境适宜,资源丰富, 宜茶土地面积 20xx0 亩,是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区 ,集中连片,规模大,利于改造,见效快。 三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 ①茶叶良种化程度低。 优良品种是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而目前洋县栽培的茶叶品种均是 7080 年代推广的老品种,品种提纯复壮及良种选育研究十分薄弱,直接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质量不稳定。 茶叶品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②茶叶育苗技术落后。 茶叶育苗技术是保证茶叶优质种植的前提,采用以前的种子繁殖技术生产的茶苗,不能建成优质茶园。 采用目前先进的 无性繁殖所产生的新个体能保持良种固有的特性,后 16 代的性状一致,生育期和长势比较整齐,新梢大小、持嫩性和色泽比较接近,便于实行机械化采茶,利于初制工艺规范化,对提高品质、节省劳力、增加产量都有好处。 不同无性系差异显著,无性系生长快、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日 益明显。 ③茶园管理技术落后。 特别是茶园的机械化修剪技术、茶叶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等普及应用率较低,导致茶叶生产成本相对上升、茶叶产量不高,质量不优,严重阻碍了茶叶商品率、茶园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 ①加强茶叶优良品种的引进研究,开展茶叶新品种引进研究,种植产量高、质量好的茶叶新品种。 ②建立茶叶良种繁育基地。 茶叶的良种繁育是实现茶叶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 应在适宜地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经过无性系繁殖的茶叶苗再推广到生产上实现茶叶的良种化。 ③加强茶叶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推 广。 只有在生产上有效推广茶叶规范化栽培技术,才能保证茶农按规范技术生产优质茶叶。 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技术及人才等资源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加快茶叶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优质茶叶。 ④ 提高茶叶建园水平。 按照当地土壤、地形,依据 茶叶建园技术规程实施, 确保茶园建设质量。 17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强化生态环境、改善基本生产条件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兴茶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 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为依托,以应用现代物质装备和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抓手,优化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科技含量,坚持科学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机械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依靠科技支撑,扩大基地规模,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知名品牌,以现代农业的理念,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重点 的 指导思想 引领、带动洋县茶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 二、建设原则 坚持科学专业、技术先进的原则 综合应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建成科学专业 、品种优良、技术先进的生态茶叶标准化示范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茶叶生产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提升洋县茶叶的竞争力。 坚持规模经营 、经济可行 的 原则 18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 优化各种生产要素,通过 公司 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 集中连片发展, 逐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促进退耕农民受益、 公司 增效。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 联合参与 的原则 切实尊重农民意愿, 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不 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及后续产业发展要求, 实现合作共赢。 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建设目标 采取土地集中流转方式,以 企业 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以 标准化 生态茶园建设为重点, 以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 以茶叶清洁化生产、 现代市场营 销为手段, 大力 发展茶产业 , 促进 企业 发展壮大 、农民 增收增效。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建设内容 田间 工程 及配套设施 (1)土地平整及改良 10000 亩。 利用挖掘机和推土机把不规格土地进行平整后进行人工局部 19 平整,经过土地平整后,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不均,耕层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下降,不能达到试验种植要求,需进行改良。 土壤改良从增施有机肥及调酸入手,通过增施农家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从而达到改土培肥,提高地力,使土地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 (2)栽植 茶 苗 10000 亩。 (3)新修蓄水池 4 处 各 300 m3。 (4)新修田间道路 7 km, 路宽。 (5)新修灌溉渠系 5500m。 加工生产线 : 新建茶叶加工厂 1 个,厂房、车间 10000 平方米。 仪器设备购置 110 台。 其中, 茶叶理条机 30 台、 茶叶烘干机 30 台、 茗茶杀青机 10 台、 茶叶包装机 30 台、 茶叶揉捻机 10 台。 技术培训 :对 生产工人和 农户进行科技推广及培训 1000人次。 (二)、建设规模 项目完成后将建成 10000 亩标准化优质生态茶园, 年产汉中仙毫茶 35000 公斤,汉中优质炒青茶 550000 公斤。 三、技术方案 (一)技术线路流程 园地选择 — 土地流转 — 规划建园 — 整地施肥 — 引进良种 — 茶苗移栽 — 苗期管理 — 茶园培育 — 投产采茶 — 烘干加工 — 分级包装。 20 (二)选用品种 以平阳特早为主,搭配种植龙井长叶、福井大白、乌牛早,示范种植陕茶一号新品种。 (三)茶苗规格 选用一年生以上无性系繁殖茶叶壮苗移栽,茶苗规格为:株高4050cm,茎基粗 以上,有一个分枝以上。 (四)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 建园条件 ①气温:茶树品种不同,对气温要求各异。 一般中小叶种要求平均气温 12 度以上,≥ 10 度积温在 3800 度以上,所能忍受的极限低温不能低于零下 12 度。 ②雨量:全年降水量不少于 800 毫米,而且要求 4 至 9 月降水量不少于 100 毫米。 ③土壤质地:以沙壤土、壤土、粘壤土为宜;土层厚 1 米以上,底土无硬盘,地下水位在 1 米以下。 ④土壤微酸 PH 值 — ,表土、底土酸性反应,含钙量不超过 %。 ⑤坡度:通常坡地茶园坡度不超过 25 度,向阳,不面向寒流。 园地规划 ①规划:茶园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 21 业。 ②道路:根据园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茶园有道路相通。 规划较小的茶 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支道宜宽宜大,不少于 2 米宽,步道和地头道宜窄,不少于 1 米宽。 ③水利系统:建立完整的水利系统,并与茶园道路相协调,建立良好的茶园灌溉系统。 ④茶园生态建设: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和遮荫树;梯级茶园梯壁、坎边种植防护牧草等。 园地整理 ①茶园园地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日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②平地和 15 度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建园,坡度在 15 度以上的山地修筑内倾式等高梯级茶园,梯面宽不 小于 2 米。 ③园地建设时间宜在秋冬季节或“伏天”。 先确定道路,水沟位置,再做好梯级定线,开垦深度在 50 厘米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硬盘层、犁底层等)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 ④熟地建园应把底土翻上,表土翻下,打碎土块后平整。 ⑤梯级茶园应按定梯的划线,由下而上开挖,梯坎坚固,保土 22 保水,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和沉沙、排水沟等。 茶树种植 ( 1)茶行布置: ①平地茶园采用直线布置,茶行与主道平行,与步道垂直;坡度在 15 度以上茶行按等高线布置。 ②茶行规格:单行种植行距 150 厘米 ,丛距 30 厘米;双行种植行距 150— 180 厘米,小行距 30— 40 厘米,丛距 30 厘米,茶丛交错“丁”字形排列。 为了尽可能维持原生态环境特点,茶行间应适当预留 100cm150cm 的原生态隔离带。 ( 2)整地施肥:种植前在茶行位置开种植沟,宽 80 厘米,深60 厘米,在沟内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每亩施入圈肥或土杂。洋县万亩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