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答题技巧(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对阴阳八卦这样的图形时,我们就要尽可能的从封闭性上来考虑了。 我们一起看下面的两道题: 例 1: 直线线条数 4 , 5 , 7 0, 4, 3 4, 1,。 各行分割空间和 3,2,3 8 1,3,4 8 3,4,? 8 解析:本题看到阴阳八卦,想到的是封闭性,审视全图,第一行:闭、开、闭;第二行:开、闭、开;第三行:闭、开、。 所以。 处应该选封闭的图形,答案为 A。 例 2: 解析:这道题与例 1 是类似的,第一行:闭、开、闭;第二行:开、闭、开;第三行:闭、开、。 所以。 处应该选封闭的图形,答案为 C。 二、关于曲直性 对于曲直性的考察,想法就更加的特殊,没有经过训练的话,很难会往那个方向去想。 做题目的时候,曲直性有这样的一个约定:有曲即为曲,全直才为直。 我们做如下的举例: 例 1: 解析:按照“有曲即为曲,全直才为直”的原则,本题为“曲、直、直、曲、曲”,三曲两直,故应选“直”,备选选项中,只有 B 为直,其他全为曲,故答案为 B。 例 2: 解析:同样按照“有曲即为曲,全直才为直”的原则,本题中,第一行:曲、直、曲;第二行:直、曲、直;第三行:曲、直、。 (曲)。 备选选项中,只有 B 为曲,其他全为直,故答案为 B。 三、关于“有几个组成部分”的题目 有些题目,咋看起来非常的怪异,在辅导的过程中,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 有汉字出现的时候,要么数笔画,要么找相同的部分,但这仅仅适用于全部图片都是汉字的情形。 而在汉字与图形混杂的题目中,我们就要考虑有几个组成部分这样的话题了。 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例 1: 解析:本题从有几个部分来考虑,那么 5 个图分别是:一部分、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五部分。 故应选六部分的图形,答案为 B。 例 2: 解析:本题同样从有几个部分来考虑 ,第一行:一、二、三部分;第二行:二、三、四部分;第三行:。 、四、五部分。 故答案应选包含三部分的图形,答案为 D。 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图形推理的题目即使出的再新颖、再灵活,也是有章可循的,大家要注意平时的练习,并及时做好归纳。 附: 图形推理解题 50项思路 (数字 ,线条数 ) (简单叠加 ,合并叠加 ,去同叠加 ) (如 :首尾两个图形中都包含中间图形 ) (两图相同或不同则第三图对应位置变阴影或变空白 ) 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上下 ,左右组合 (如平行 ,图形个数一样等 ) (如横线 3条竖线 4条 ,横线 4条竖线 5条等 ) (如逐步远离或靠近) (同一个图形从各个角度看的不同样子 )拆分 (有三个图构成 ,后两个图为第一个图的构成部件 ) (上 ,下 ,左 ,右 ) (如 :以第三个图为中心 ,1和 5对称 ,2和 4对称 ) 而变 (如一个错号 ,可以表 划 ,也可以表示 两划 ) (点或图形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变化等 ) ,中 ,下部分分别变化 (求同 ,重叠 ,或去同叠加 )24.相似类 (包含 ,平行 ,覆盖,相交,不同图形组成,含同一图形等) ,中 ,下各部分别翻转变化 ,叠加 ,再翻转 (如 :与折线的交点数有规律 ,有直线的交点数不用考虑 ) ,且有共同交点 ,轴对称图形 (如正三角形 ,正方形 ) ,上下移动 (寻找共同部分 ) .(如 :直线上有几个点 ,分成几条线段 ,上部覆盖有另一个图形,如圆,三角形等,但是上面的图形占的位置都不大于最外面两点间的距离) ,内部分别顺或逆时针旋转 (内外部变化相反 ) (如当水平时 ,垂直时图形有一规律) (如 :均为三条曲线相交 ) (如 :旋转 ,走近 ,相反等 ) 同部分再加点变化 (如 :提出共同部分 ,然后让共同部分都变黑什么的 ) ,有规律 (成等差数列 ,或有明显规律 ) ,上下 ,对角分别成对称 ,或竖着看 ,分别有规律 . (如 :分别为上下不变中间变化 ,然后上中下一起变化 ,左右分别变化 ,左右一起变化等 )50.顺着次序变化.(如 :原来在内部的放大变为外部图形 ,内部图形相应变化 .左右组成的图 ,上一个右边图等于下个左边图 ,右边再 加个新图 ,如此循环 )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最关键的地方,看清题目,问的是不能还是能,加强还是削弱(是否有“除了”这个词) 一.最多与最少 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包含,如“江苏人”与“南京人”; 二是交叉,如“江苏人”与“学生”; 三是全异,如“江苏人”与“北京人”。 全异的人数最多,全包含的人数最少,以下面例子为例。 例 1:房间里有一批人,其中有一个是沈阳人,三个是南方人,两个是广东人,两个是作家,三个是诗人。 如果以上介绍涉及到了房间中所有的人,那么,房间里最少可能是几人,最 多可能是几人。 析:广东人是南方人,所以三个南方人和两个广东人,其实只有 3 个人。 现考虑全异的情况,即沈阳人,南方人,都不是作家和诗人,这样人数会最多。 1+3+2+3=9,最多 9 人。 现考虑全包含的情况,假设南方人中, 3 个全是诗人,有两个是广东人,有两个南方人是作家,已经占 3 个人了;这样沈阳人也是 1 人,即最少有 4 人。 (本题最容易忽略的是,南方人有可能既是作家,又是诗人,最少的就是把少的包在多的中) 例 2:某大学某某寝室中住着若干个学生,其中, 1 个哈尔滨人, 2 个北方人, 1 个是广东人, 2 个在法律系, 3个是进修生。 因此,该寝室中恰好有 8 人。 以下各项关于该寝室的断定是真的,都能加强上述论证,除了 A、题干中的介绍涉及了寝室中所有的人。 B、广东学生在法律系。 C、哈尔滨学生在财经系。 D、进修生都是南方人。 析:本题,哈尔滨人是北方人,则寝室最多的人数是: 2+1+2+3= 8 人,因为寝室正好 8 人,所以,北方人,广东人,法律系,进修生,全部是相异的,一旦有交叉,必然造成寝室人数少于 8 人。 所以选 B 二.应该注意的几句话 A. 可能有的错误不能避免。 答案是 B,不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说明了至少存在一个例子错误是不能避免的,可能有一个例子,可能有很多个例子,即必然有的错误不能避免。 可能有的错误不能避免,只是可能,说明有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 2. A. 妇女能顶半边天,祥林嫂是妇女,所以,祥林嫂能顶半边天。 此句话推理有误。 因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妇女是全集合概念,与祥林嫂是妇女中的妇女的概念不一至。 类似于,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花朵都需要浇水,所以孩子都需要浇水。 又,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呐喊》是鲁迅的小说,所以,《呐喊》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错误,因为前面小说是相对鲁迅所有小说,集合的概念,后项是非集合概念。 B. 对网络聊天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得到这些被调查的存不良企图的网络聊天者中,一定存在精神空虚者。 那么能不能得出“存在不良企图网络聊天者中一定有精神空虚者”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要得出的结论是全集的概念,而题干只是针对调查者。 C. 对近三年刑事犯调查表明, 60%都为己记录在案的 350 名惯犯所为。 报告同时揭示,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半数以上是吸毒者。 那么能不能得出“ 350 名惯犯中一定有吸毒者”呢。 不能。 因为 60%是指案件 ,而半数指的是作案者。 假如案件有 1000个案犯,其中 350 名惯犯做了 600 件案子,其他650名案犯才做了 400 件案子,那么如果 650 名全部吸了毒,而350 全不吸毒,也符合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半数以上是吸毒者( 65%吸了毒)。 另外一种说法,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案件半数中一定有案件是 350 名惯犯里的人做的,这个就正确了。 ,或者 要么,要么 或者 A,或者 B 这个关联词表示,可能是 A 成立,可能是 B 成立,可能是 A/B 都成立。 例如,鲁迅或者是文学家,或者是革命家。 表示,鲁迅可能是文学家,可能是革 命家,可能是文学革命家。 如果是要么,要么,则只有两个可能性,文学家,和革命家。 /(并非毛泽东既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 这句话表示,某女可能年轻不漂亮,可能漂亮不年轻,可能即不漂亮也不年轻。 毛泽东可能是军事家不是文学家,可能是文学家但不是军事家,可能既不是军事家也不是文学家。 :我主张小王和小孙至少提拔一人 B:我不同意 B 的意思是,小王和小孙都不提拔。 因为如果提拔任何一人,都满足了 A 的话,即同意了 A。 ,那么地上湿。 类似的短语(只要 ,就;如果,那么 ;一,就) 第一,现在天下雨了,那么地上湿不湿呢。 湿 第二,现在天没下雨,地上湿不湿呢。 不一定 第三,现在地上湿了,天有没有下雨呢。 不一定 第四,现在地上没湿,天有没有下雨呢。 没有。 ,地上才会湿。 类似的短语(除非,才;没有,就没有;不,就不) 表示的含义 ,地不一定会湿。 ,地一定不会湿。 :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 B:不同意 B 的意思是,必然有同学不是江苏人,但可以全部都不是江苏人,也可以是有部分同学不是江苏人。 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句话意思是,只要是发牢骚的,就能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 但,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的人,不一定是发牢骚的人。 所有的贪污犯都不是昌吉人。 第一句话,不能理解为,所有昌吉人都是贪污犯人。 但只要是贪污犯,都是昌吉人。 第二句话,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昌吉人都不是贪污犯。 因为一旦昌吉人是贪污犯,则不是昌吉人,所以昌吉人不可能是贪污犯。 即所有昌吉人都不是贪污犯。 ,那么内存条也一定出了故障。 这种假设命题,除非能证明,“主板坏了,那么内存条不一 定 /没出故障。 ”否则,不能认为主板就一坏了。 也就是即使主板确定是好好的,这个命题也是真的。 题目给的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有熬夜的习惯,张目经常熬夜,所以,张目一定是读书人。 这个命题是不一定准确的。 选项:所有的素数都是自然数, 91 是自然数,所以 91 是素数。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 91 是复数,由此,题目推理方式不同。 有时的题目是,题干正确,那么也要选正确的。 ,否则有争议的双方将有一方会违犯停火协议。 谈谈马上开始了,能保证有争议的双方不会有一方 违犯停火协议吗。 答案是不能。 题目意思是说,只有谈判马上开始,有争议的双方才能不会有一方违犯停火协议。 只是停火的条件。 正确的三段论: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 有些学生是聪明人, 有些学生近视。 错误的三段论如: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 有些学生不聪明, 有些学生不近视。 三.充分必要条件万能宝典 A= B,表示, A 是 B 成立的充分条件, B 是 A 成立的必要条件。 A 能推出 B, B 成立却不一定推出 A 成立。 没有 B 就没有 A,不是 B 就决不会有 A,只要 A 成立, B 一定要成立。 A= B, B=C,则 A=C。 ,才能当教授。 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当博士。 不是博士,不能当教授。 博士是当教授的必要条件,教授一定是博士,博士不一定是教授。 1 式:教授=》是博士 不通过考试,不能当博士。 通过考试是当博士的必要条件,博士一定通过考试,通过考试不一定是博士,可能还要其它条件。 2 式:是博士=》通过了考试 联合得,教授=》通过了考试 ;如果住在广江市,就得要付税;每一个付税的人都要发牢骚。 根据上述判断,可以推出以下哪项一定 是真的。 ( 1)每一个不理睬通货膨胀影响的人都要付税。 ( 2)不发牢骚的人中没有一个能够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 ( 3)每一个发牢骚的人都能够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 析:第一句话,说明,不理睬=》广江市;第二句,广江=》付税;第三句,付税=》发牢骚。 则 不理睬=》 在广江市 =》 付税 =》 发牢骚 由此, (1),可得之。 ( 2),发牢骚是不理睬的必要条件,不发牢骚,就不能不理睬。 ( 3),只有发牢骚,才能不理睬。 但发牢骚了,不代表不理睬。 则选( 1)( 2) 四.加强、削弱、和前 提 1 审题 要分辨题目是加强还是削弱还是前提,看清题意(有没有“除了”这些字眼),不要看到一个选项就自以为是选上,实际上和题目要求相反。 另一个重点是,分清问的是什么。 论据,论证,论点 论点是统帅 ,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基础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是达到论点和论据同意的桥梁。 答题时要审好题目,题意是要加强 /削弱什么。 论据,论证,还是观点。 例: 有一句话,“学雷锋不好。 因为雷锋以前就是个贪图小便宜、损人利己的坏人。 如果学了雷锋,那么就没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就没时间进行自我修养。 ” 其中,学雷锋不好是我的论点,雷锋以前是什么样的人是我的论据。 学了雷锋就怎样怎样这一推断过程,算是我的论证。 要反驳削弱,如果你直接咬住“学雷锋不好”这一错误观点,来批驳我,就是驳论点;如果你列举真实的雷锋事迹,来批驳我关于雷锋是什么样的人的论据,就是驳论据;如果你找出我的逻辑错误或者论述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