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试重点复习(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 2)平均差,也叫平均离差, 平均差越小,说明数据离散程度越小。 ( 3)方差和标准差。 方 差是一组数据中各变量值与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方差的平方根叫标准差。 方差与标准差是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重要的统计量,它们是反映数 值型数据离散程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 根据总体数据和样本数据计算方差及标准差时,计算公式略有不同。 计算总体方差: 总体标准差 : 计算样本方差 : 样本标准差: 所谓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 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有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等几种形式。 对两个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测量称为简单相关系数。 样本相关系数定义公式为 : 式中, r 为样本相关系数, COVXY为协方差, Sx、 Sy分别是变量 x和 y 的标准 差。 (注意:公式中分子分母求和表达式中应该是 i=1到 n,而不是 n=1 到 n) 相关系数 r的取值范围在 1~ +1之间。 r=1 或 r=1 时,表明变量间的关系为完全正相关或完全负相关,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上表明两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 r=0 时,表明变量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可能是无相关,也可能是非线性相关; 0 < r< 1 时,表明变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l< r< 0时,表明变量同存在负相关关系。 |r|愈接近于 l,变量间相关程度愈高, |r|愈接近于 0,相关程度愈低。 (二)推论统计分析 推论统计是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根据部分资料(数据)推断总体的方法,也即利用样本资料对抽出样本的总体做出推论的方法。 ( 1)点估计。 点估计有多种方法,如矩法、最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 ( 2)区间估计。 置信区间给出了区间估计的精确程度,区间越小精确度越高。 置信概率给出了区间估计的可靠性。 ① 总体方差 σ 2已知时, 总体均值 μ 的区间估计(采用 Z统计量) 置信度为 l 一 α 时,总体均值 μ 的置信区间为: ② 总体方差 σ 2未知时,总体均值 μ 的区间估计(采用 t统计量) 如果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但 σ 2未知,可以 用样本标准差 S 代替 σ 建立置信区间。 此时统计量不是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而是服从自由度( df)为 n1的 t分布。 此时,总体均值 μ 在置信度为 1α 下的置信区间为: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利用样本信息对总体状况做出某种推断(判断),但是推断的角度不同。 参数估计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估计前总体参数是未知的。 假设检验则是先对总体参数的值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去检验原先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 进行假设检验时,通常经过以下步骤: ( 1) 提出原假设和替换(备择)假设。 ( 2)确定并计算检验统计量。 总体方差 σ 2已知时,应用 Z统计量(服从正态分布),计算公式为: 总体方差 σ 2未知时,应用 t统计量(服从 t分布),计算公式为: ( 3)规定显著性水平 α ,并确定接受域与拒绝域的临界值。 ( 4)做出统计决策。 二、多元统计分析 (一)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是简单线性回归的推广,指的是多个因变量对多个自变量的回归。 计算出结果之后,要进行检验。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 R(复相关系数)检验、 F 检验、 t检验、 DW 检验等。 (二) 列联表分析 列 联表分析属于多元描述统计分析方法。 在市场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 一般使用 X2分布来进行独立性检验。 (三)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又称 “ 变异数分析 ” 或 “F 检验 ” ,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在市场调研中,方差分析适用于实验数据、调查数据和观察数据的分析。 无论是单因素方差分析还是多因素方差分析,其步骤一般为: ( 1)明确因变量与自变量,建立原假设; ( 2)计算总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建立方差表; ( 3)显著性检验,即用 F检验; ( 4)分析结果。 (四 )聚类分析 对样品(指标的观测值)的分类被称为 Q型聚类分析;对变量(指标)的分类被称为R 型聚类分析。 具体来说,变量的类型有三种尺度 : ( 1)间隔尺度,即变量用连续的量来表示,如果存在绝对零点,又称比例尺度; ( 2) 有序尺度, ( 3)名义尺度 , 不同类型的变量,在聚类分析中,处理方式各不一样。 聚类分析方法主要有系统聚类法、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和聚类预报法等。 (五)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是根据表明事物特点的变量值和它们所属的类求出判别函数,根据判别函数对未知所属类别的事 物进行分类的一种分析方法。 (六)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 1)确定研究变量;( 2)计算所有变量的相关矩阵;( 3)构造因子变量;( 4)因子旋转,( 5)计算因子得分。 (七)结合分析 结合分析,也称交互分析, 第四章 生产管理与控制 第一节 生产计划 一、生产能力 (一)生产能力概念 生产能力是生产系统内部各种资源能力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着能否满足市场需要。 一般所讲的生产能力是指狭义的生产能力,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 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 所能 生产 某种产品的 最大数量 或所能加工处理某种原材料的最大数量。 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生产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含义: ( 1)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按照直接参加生产的固定资产来计算的。 ( 2)生产能力必须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相联系。 生产能力可进一步细分为单机(台)生产能力、环节生产能力、综合生产能力。 ( 3)生产能力反映的是一年内的实物量。 (二)生产能力的种类 生产能力按其技术组织条件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 (三)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 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各种 因素很多, 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 量。 设备的数量应包括 正 在运转的和正在检修、安装或准备检修的设备,也包括因暂时没有任务而停用的设备,但 不包括 已报废的、不配套的、封存待调的设备和企业备用的设备。 生产面积中包括企业厂房和其他生产用建筑物的面积 ,一切非生产用的房屋面积和场地面积均不应列入。 (四)生产能力核算 企业生产能力的核算依据企业的产品品种、生产专业化而不同。 对于品种 单一、批量大的企业,生产能力常用产品的实物量表示,通常可以直接按设备组生产能力、作业场地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对于流水线生产则可以依据节拍进行计算。 ( 1)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M=FSP 或 式中: M——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 F—— 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 ; S—— 设备数量 ; P—— 产量定额,也称 “ 工作定额 ” ,是在单位时间内(如小时、工作日或班次)规定的应生产产品的数量或应完成的工作量 ; t—— 时间定额,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工人或班组生产一定产品或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所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 ( 2) 作业场地生产能力的计算 式中 :M—— 生产面积的生产能力 ; F—— 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 ; A—— 生产面积 ; a—— 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 ; t—— 单位产品占用时间。 ( 3) 流水线生产能力计算 式中 :M—— 流水线的生产能力 ; F—— 流水线有效工作时间 ; r—— 流水线节拍。 在多品种生产条件下,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代表产品法和假定产品法 两种。 二、生产计划的概念与指标 (一)生产计划的概念 生产计划是关于企业生产运作系统总体方面的计划,是企业在计划期应达到的产品品种、质 量、产量和产值等生产任务的计划和对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 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分为 中长期生产计划、年度生产计划 和 生产作业计划 几个层次。 (二)生产计划指标(掌握) 生产计划应建立包括 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产品产量及产品产值四类指标 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指标体系。 产品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规定生产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和种类。 产品品种指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实力,按产品品种系列平衡法来确定。 产品品种系列平衡法中所讲的市场引力是指市场吸引企业的能力,从四 方面体现:产品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市场容量、该产品对国计民生的影响程度。 企业实力从四方面体现:本企业生产该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企业技术能力、企业原材料供应能力、该产品销售能力。 产品质量受若干个质量控制参数控制。 对质量参数的统一规定就形成了质量技术标准。 在执行质量标准上有几种形式,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企业内部标准等。 产品质量指标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反映产品本身内在质量的指标,主要是产品平均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分等; 一类是反映产 品生产过程中工作质量的指标,如质量损失率、废品率、成品返修率等。 产品产量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 确定产品产量指标主要采取 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 等。 盈亏平衡分析法又称量本利法或保本点法。 它是根据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产品产销量、生产总成本和利润具有一定关系来分析判断的。 E=Tr( F+VQ) 式中 : E—— 利润; Tr—— 销售收入; F—— 固定成本; V——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Q—— 产销量。 其中, Tr=PQ ; P 为产品价格。 Q= F/( Pv) 产品产值指标是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以便进行不同行业间比较。 根据具体内容与作用不同,分为 工业总产值、工业商品产值和工业增加值 三种形式。 三、生产计划的编制 编制生产计划的主要步骤,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 ,编制计划草案 四、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 产品生产进度应做到: 保证交货时期的需要、均衡 生产、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和产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