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 4 分) ( 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属一种类型。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应依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哪一条规定进行申报。 这类遗址的特殊作用是什么。 ( 2 分) (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叹道:“这里理 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依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其中哪些规定。 并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 ( 4 分) 8 20xx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江苏 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A A B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B C D B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题,满分 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 21题~第 23 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24 题为选做题, 共 4 小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两小题。 21.答案要点:( 12 分) ( 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 2)表象:风俗。 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2.答案要点:( 13 分) (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 3)略。 23.答案要点:( 15 分) (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 3)新的斗争: 1832 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24. A 答案要点:( 10 分) ( 1)方式:官营。 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 营政策的不满。 9 (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B 答案要点:( 10 分) ( 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C 答案要点:( 10 分) ( 1)具体地点:①埃塞俄比亚 ②肯尼亚 距今年代:③ 400 万年以上(或 450 万年以上) 实 物证据:④早期人类化石(或最早人类近亲化石) ( 2)关联: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古人类从非洲向全球扩散。 (或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某些地区,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 ) ( 3)方法:跨学科史学方法。 史观:种族优越论;欧洲中心论。 证据:考古学证据。 D 答案要点:( 10 分) ( 1)原因: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 人数: 30 万;年份: 1937 年。 ( 2)规定: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 (或能够引起共鸣,并与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密切相关的历史遗产。 ) 特殊作用:具有 警示意义。 ( 3)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 意义:反映了人类自身在过去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错误,告诫世人不应重犯历史错误。 (或牢记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 ) 10 20xx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 卷)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 须涂(选择题)或 写 (非选择题)在答题纸 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 70 分) 以下每小题 2 分,共 58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一位古希腊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希波战争的始末。 他是 A.伯里克利 B.希罗多德 C.柏拉图 D.罗马 2.公元前 509 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 5 世纪初 B.公元前 5 世纪末 C.公元前 6 世纪初 D.公元前 6 世纪末 3.根据所学的知识,右侧表格 ①② 处分别 填上 A.封建等级制:城市的复兴 B.封建等级制;民族国家形成 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 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 4.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 家迁 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A.波斯文化的传播 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5.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 称作 “ 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 炉 ” ,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 “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 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 —看法的是 A.秦二世 而 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 而 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 己 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 人 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 天理,灭人欲 9.中国历 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 . 女 真 、 鲜 卑 、 匈 奴 D .匈奴、鲜卑、契丹 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 辖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 “ 在 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 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 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 “ 致良知 ” 说。 这里的 “ 良知 ” 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 于 外部世界的规律 14.乾隆自称有 “ 十全武功 ”。 他的主要 “ 武功 ” 包括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15. 18 世纪中叶,普 鲁 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 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伏尔泰 B.杰弗逊 C.圣西门 D.卢梭 16.法国将领在 1919 年预言: “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 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 “ 均势 ” 政策 C.美国抛出了 “ 十四点原则 ” ,企图称霸世界 12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1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 以 下 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 月革命/ 1861 年改革 D. 1861 年改革/圈地运动 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