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副变速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粗铣14h13内侧面夹具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8 7 设计体会 „„„„„„„„„„„„„„„„„„ „„ 8 参考文献 „„„„„„„„„„„„„„„„„„„„„ 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1 序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大学必修课程,它是在学习了大部分专业课,尤其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以后进行的 一个 注重 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我们做到学以致用。 这次设计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的刀具、机床、基准定位、夹具等知识 ,并结合 大二时生产实习的实践 ,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 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了零件机械制造工艺问题 和难题,设计了机床专用夹具这一典型的工艺装备,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主设计机械的 能力 , 丰富了设计思维,为今后的 毕业 设计以及 毕业以后的 设计 工作 奠定 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 学生 水平 所限,经验不足,设计中 存在一些毛病 ,希望各位老师 不吝赐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2 1 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零件的材料为 KTH35010,可锻铸铁,铸造性能优良,但塑性较差、脆性高,不适合磨削,为此以下是拨叉需要加工的表面以及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 ( 1) 拨叉左右端面粗糙度为 25,通孔 φ 14 粗糙度为 , 此孔为加工其他孔的基准。 孔 φ 粗糙度为 25。 ( 2) 拨叉头上 两相对端面 14H13,粗糙度为 ,平行度为。 ( 3) 拨叉脚相对两端面 40B12,粗糙度为 ,拨叉脚侧面基本尺寸为 6,粗糙度为 ,垂直度为。 根据各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及一般机床所能达到的位置精度,该零件没有很难加工的表面,上述各表面的技术要求采用常规加工工艺均可以保证。 零件的生产纲领: 该零件的机构尺寸较小,属于轻型零件,产量4000 件 /年,设其备品率为 4%,机械加工废品率为 1%,则零件的年生产纲领为 N=4000*( 1+4%) *(1+1%)=4201 件,查表 14 属中批量生产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3 2 选择毛坯, 绘制毛坯图 该零件材料为可锻铸铁,零件结构比较简单,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为使零件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保证零件工作可靠,故采用 铸造 成形。 这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加工精度上考虑也是应该的 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根据铸件材料, 根据表 25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等级及表 24 要求的铸件机械加工余量( RMA)确定零件待加工部分的机械加工余量。 确定毛坯尺寸 外圆面的毛坯基本尺寸为最终机械加工后的尺寸加上 2 倍的机械加工余量,再减去铸件公差的一半;内腔的毛坯基本尺 寸为最终机械加工后的尺寸减去 2 倍的机械加工余量,再加上铸件公差的一半。 ( 1) 根据铸件的性质和尺寸,铸造时可不将 φ 14 和 φ 两孔铸出。 ( 2) 根据该拨叉的形位特点,选择零件高度方向的对称平面为分模面,属平直分模线。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4 3 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 粗基准的选择:按有关基准的选择原则,即当零件有不加工表面时,应以这些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若零件有若干不加工表面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 现选择副变速拨叉头的右端面和 φ 14mm 孔 的外圆面 为主要的定位粗基准。 精基准的选择:考虑要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装夹准确方便,依据“基准重合”原则和“基准统一”原则,选择以 拨叉头左端面和叉轴孔 φ 14mm 作 为精基准。 1 拨叉头两端面 公差等级为 IT12,表面粗糙度为 Ra25,需进行粗铣。 2 Φ 14 孔 IT7, 表面粗糙度为 , 粗扩、精扩。 3 拨叉脚相对的两端面 IT12,表面粗糙度为 , 粗铣、半精铣。 4 拨叉脚两侧面 IT10, 表面粗糙度为 , 精铣。 5 14H13 底面和内侧面 IT1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