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简单gps定位信息显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m { el s e 13 3. 单片机模块 由 GPS 模块接收的数据接收到微控制器的数据,分析,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 由液晶显示 器显示。 其流程图如图 12所示: } RE V _ N O。 0。 r ev _ s to p 0。 g p s _ f lag }。 G P S _ I n it( ) 20。 er r o r _ n u m RMC_ N O。 { 14 图 12 单片机模块流程图 部分程序段代码如下: 源程序其它代码详见附录三。 五 软件调试与仿真测试 (一) 软件调试 软件调试的任务是使用在线仿真调试的开发工具,找出并纠正编程错误,而且还可以发现硬件故障。 检查 GPS 模块步骤程序,了解情况,通过观察 LCD , GPS 信号的接收条件。 第三步骤中的程序,通过 GPS 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程序,结合在 LCD 显示器上的信息的 GPS 观测。 (二) 仿真测试过程 ,如图 13 所示。 }RE V _ Y E S。 1。 T R0{ ( r ev _ s to p ) if { w h ile( 1 )RE V _ N O。 0。 r ev _ s to p。 G P S _ I n it( )。 L c d _ I n it( ) 0。 er r o r _ n u mu c h ar { m ai n ( v o id ) v o id 15 图 13 建立新工程 File/New 生成一个 *.C 格式的源文件,然后单击“ Target 1”前面的“ +”号,然后在“ Source Group 1”上单击右键,弹出如下图 14所示界面加入源文件。 图 14 加入源文件界面 3. 加入源程序完成后进入菜单 Project/Build target 编译工程,如图 15所示。 16 图 15 生成文件 仿真测试结果图,如图 16 所示。 仿真电路原理图见附录二。 图 16 仿真测试结果图 GPS 卫星信号由 Q1 接收,通过 口送到单片机分析、处理,同时时钟电路通过XTAL1和 XTAL2接口对单片机进行定时,复位电路通过 RST和 EA接口对单片机进行复位,单 片机整理好的数据再由 ~ 口传送到 LCD1 显示器显示。 六 总结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主要是学习了 GPS 的原理,熟悉 GPS 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各部分工作流程。 GPS 信号处理模块由 SiRF Star II 实现,通过 SiRF Star II 与 MCS51兼容系列单片机相连, 配备必要的外围电路,液晶显示的结果和 GPS 接收机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的细节。 毕业 设计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这种更完整的设计,我摆脱了纯粹的理论知识状态,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并行使解决实际工程能力,也提高了我的访问,文学,设计手册,设计规范和绘画水平,以及细节的控制,可以使我的能力加强和丰富经验。 总之,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我生命中的一个很好的学习经验和学到的实践经验, 也 是 对自己 的综合能力测试和提高。 17 致 谢 本课题是在罗红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到写作及最后成稿,罗老师都给予了我精心的指导和极大的帮助。 罗 老师尽心尽责 给了我深刻的影响,而罗 老师随和的个性让我感到温暖。 在设计阶段,罗 老师 在数据收集,程序调试,征文等方面给了我严格 的 要求和重要 的指导。 在此感谢罗 老师 对我的 帮助。 感谢电子系所有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此外,我还要对在这次设计中,帮助和支持我的同学,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刘基余 .GPS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 [M].科学出版社 .2020. [2] 刘基余,李征航 .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其应用 [M].测绘出版社 .1993. [3] 王惠南 .GPS 导航原理与应用 [M].科学出版社 .2020. [4] 潘永雄 .新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5] 张鹏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6] 张立科 .单片机典型模块设计实例导航 [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7] 余锡存,曹国华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8] 蔡美琴 .MCS51 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9] 周航慈 .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 [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20. [10] 李洪涛 .GPS 应用程序设计 [M].科学出版社 .1999. 附录一 电路原理图 附录二 仿真电路原理图 附录三 源程 序 主程序。 L c d _ I n it ( ) 0。 er r o r _ n u mu c h ar { m ai n ( v o id ) v o id} 1。 E T 0 1。 ES 1。 EA 0。 RI 0。 TI 1。 S M 1 0。 S M 0 1。 R E N 1。 T R 1 0 x F A。 T L 1 0 x F A。 T H 1 0 x b 0。 T L 0 0 x 3 c。 T H 0 0 X 0 0。 P C O N 0 x 2 1。 T M O D {( v o id ) U ar t _ I n it v o id0。 n u m x d at au c h ar ? 0。 ec h an g e_ p ag x d at au c h ar ? 0。 g p s _ f lag x d at au c h ar ? 0。 r ev _ s t o p x d at au c h ar ? 0。 r ev _ s t ar t x d at au c h ar ? ]。 r ev _ b u f [ 8 0 tac h ar x d a d is p la y . h in c lu d e L C D . h in c lu d e G P S . h in c lu d e s t r in g . h in c lu d e s t d io . h in c lu d e r eg 5 2 . h in c lu d e 18 } } } R E V _ N O。 0。 r ev _ s t o p 0。 g p s _ f l a g }。 G P S _ I n i t ( ) 20。 er r o r _ n u m R M C_ N O。 { 20) ( er r o r _ n u m if。 er r o r _ n u m { el s e } 0。 r ev _ s t o p 0。 g p s _ f l a g 0。 er r o r _ n u m y O n e( )。 G P S _ D i s p l a R M C_ Y E S。 { G P S ) )amp。 u f ,ar s e( r ev _ b( G P S _ R M C _ P if R E V _ Y E S。 1。 T R0{ ( r e v _ s t o p ) if { w h i l e( 1 )R E V _ N O。 0。 r ev _ s t o p。 G P S _ I n i t ( ) 19 { 1in t e r r u p t id ) t ime r 0 ( v o v o id } } } 0。 n u m 1。 g p s _ f l ag 1。 r ev _ s t o p 0。 r ev _ s t ar t。 39。 \ 0 39。 m]r ev _ b u f [ n u { )39。 \ n 39。 ( c h if c h。 ]mr ev _ b u f [ n u { 1) ( r ev _ s t ar t if } 0。 r ev _ s t o p 1。 r ev _ s t ar t { 0 ) ) ( g p s _ f l ag amp。 amp。 )39。 $ 39。 ( ( c h if S B U F。 c h { ( R I ) if 0。 ES c h。 u c h ar { 2i n t er r u p t i v e( v o i d ) U ar t _ R ec e v o i d}} 0。 ec h an g e_ p ag 1 0 ) ge( c h an g e_ p a if。 ec h an g e_ p ag 0。 c o u n t { 2 0 0 ) ( c o u n t if。 c o u n t 0 x b 0。 T L 0 0 x 3 c。 T H 0 0。 c o u n t u c h ar s t at i c 20 GPS 接收模块程序 } 1。 ES 0。 RI } 21 = {GPS 显示终端 }。 = {GPS 初始化 ......}。 = {搜索定位卫星 ....}。 s trin g .h in c lu d e L C D .h in c lu d e G P S .h in c lu d e init4[] c odeuc har init3[] c odeuc har init1[] c odeuc har b u f ) ]。 m a ( 6 ,b u f [ G e t C o m E W G P S b u f ) ]。 m a ( 4 ,b u f [ G e t C o m NS G P S { )A39。 39。 ( s t at u s if { )C39。 39。 ( c h if b u f ) ]。 m a ( 2 ,b u f [ G e t C o m s t at u s b u f [ 5 ]。 c h l i n e。 b u f*c h ar d _ t m p。 l o n g _ s ec o n t m p ,l o n g _ c e n t _f l o。基于单片机的简单gps定位信息显示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到红外传感器可以检测的范围内时,红外传感器就输出一个变化的信号,通过单片机读取后就知道衣架现在运动到什么位置了。 实物图如图 所示。 图 红外检测传 感器 如图 所示,三极管 Q 采用 9013 小功率三极管,单片机通过 IO 口驱动三极管的 b极,通过 1K 电阻进行限流,防止电流过大烧毁三极管和单片机。 红外接收管的工作功率为 75mW,开启电压 ,为了实现接收,采用如图 所示,
0x66,0x6d,0x7d,0x07, 0x7f,0x6f }。 uchar code chose[]={0x01,0x02,0x04,0x08,0x10,0x20}。 uint shu[6]={1,2,3,4,5,6}。 uchar q=0,i=0,m=0,n=0。 uint count,miaoshu,sv,k=0,k2=0,sv1,sv2。 //定义计数值,实际温度值,设定的温度值
数模转换是整个系统的纽带部分,它连接着单片机控制电路和输出稳压运放电路,它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由单片机 口输出。 电路如图 所示: 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8 图 DAC电气连接图 显示 模块 在显示 电路设计初期犹豫是选择 LCD1602 液晶还是数码管做为本设计的显示模块。 因此也在网上寻找了许多关于液晶显示和数码管显示的各个优点。 数码管显示内容单一
其低价质优的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分额。 此外还有 MOTOROLA公司的产品,日本几大公司的专用单片机。 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情形将得以 延续,将不存在某个单片机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走的是依存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道 路。 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特点 美国 Intel 公司 1980 年推出了 MCS51 系列高档 8 位单片机。 提高了芯片的集成度,性能上大为提高,增加了多种片内硬件功能
:看门狗输出 RESET:复位信号输出 基本参数: 工作电压范围: ~ 电源电流: 150~350V 复位闵值: ~ 复位脉冲宽度: 140~280(mm) 输出电压: 看门狗超时周期: 上拉电流: 100.~600V MR 脉冲宽度: 150( mm) MR 输入闵值: ~ PFO 输出电压: ~ 存储温度范围: 65176。 C ~160176。 C 工作温度范围: 40176。 C ~
只需完成,当输入数字时能正确显示数字。 整个系统的联调 在系统各个部分都调试完毕之后,即可以进行整个系统的调试。 由于前面各个部分的调试做的都比较充分,所以在 实际调试过程中,能够较顺利的实现整个系统预期的功能。 16 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发现 ,提出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