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报警器设计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地线)。 用于读写和温度转换的电源可以从数据线本身获得,无需外部电源。 因为每个 DS1820 都有一个独特的片序列号,所以多只 DS1820 可以同时连在一根单线总线上,这样就 可以把温度传感器放在 许多不同的地方。 这一特性在 HVAC 环境控制、探测建筑物、仪器或机器的温度以及 过程监测和控制等方面非常有用。 16 脚 SSOP PR35 符号 说明 8 2 DQ 数据输入 /输出脚。 对单线操作:漏极开路 7 3 VDD 可选的 VDD 引脚。 DS1820S( 16 脚 SSOP):所有上表中没提到的脚均接地 DS1820 的主要部件模块 图 5 DS1820 的主要部件模块 图 5 的方框图示出了 DS1820 的主要部件。 DS1820 有三个主要数字部件: 1)64 位激光 ROM, 2)温度传 感器, 3)非易失性温度报警触发器 TH 和 TL。 器件用如下方式从单线通讯线上汲取能量:在信号线处于高 电平期间把能量储存在内部电容里,在信号线处于低电平期间消耗电容上的电能工作,直到高电平到来再 给寄生电源(电容)充电。 DS1820 也可用外部 5V 电源供电。 (三) 温度传感器 18B20 的测温操作 DS1820 通过一种片上温度测量技术来测量温度。 图 6 示出了温度测量电路的方框图。 图 6 温度测量电路图 DS1820 是这样测温的:用一个高温度系数的振荡器确定一个门周期,内部计数器在这个门周期内对一 个低温度系数的振荡器的脉冲进行计数来得到温度值。 计数器被预置到对应于 55℃的一个值。 如果计数器 在门周期结束前到达 0,则温度寄存 器(同样被预置到 55℃)的值增加,表明所测温度大于 55℃。 同时,计数器被复位到一个值,这个值由斜坡式累加器电路确定,斜坡式累加器电路用来补偿感温振 荡器的抛物线特性。 然后计数器又开始计数直到 0,如果门周期仍未结束,将重复这一过程。 斜坡式累加器用来补偿感温振荡器的非线性,以期在测温时获得比较高的分辨力。 这是通过改变计数 器对温度每增加一度所需计数的的值来实现的。 因此,要想获得所需的分辨力,必须同时知道在给定温度 下计数器的值和每一度的计数值。 DS1820 内部对此计算的结果可提供 ℃的分辨 力。 温度以 16bit 带符号位扩展的二进制补码形式读 出,表 1 给出了温度值和输出数据的关系。 数据通过单线接口以串行方式传输。 DS1820 测温范围 55℃ ~+125℃,以 ℃递增。 如用于华氏温度,必须要用一个转换因子查找表。 意 DS1820 内温度表示值为 1/2℃LSB。 最高有效(符号)位被复制充满存储器中两字节温度寄存器的高 MSB 位,由这种“符号位扩展”产生出了示于表 1 的 16bit 温度读数。 可用下述方法获得更高的分辨力。 首先,读取温度值,将 ℃位( LSB)从读取的值中截 去,这个值 叫做 TEMP_READ。 然后读取计数器中剩余的值,这个值是门周期结束后保留下来的值( COUNT_REMAIN)。 最 后,我们用到在这个温度下每度的计数值( COUNT_PER_C)。 用户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实际温度值: TEMPEATURE==(COUNT_PER_CCOUNT_REMAIN)/COUNT_PER_C DS18B20 的使用 : CPU 对 DS18B20 的访问流程是:先对 DS18B20 初始化,再进行 ROM 操作命令,最后才能对存储器操作,数据操作。 DS18B20 每一步操作都要遵循严格的工作时序和通信协议。 如主机控制 DS18B20 完成温度转换这一过程,根据DS18B20 的通讯协议,须经三个步骤:每一次读写之前都要对 DS18B20 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发送一条 ROM 指令,最后发送 RAM 指令,这样才能对 DS18B20进行预定的操作。 DS18B20 常用 控制命令,如表 41 所示。 表 1 DS18B20 控制命令 表 指 令 约定代码 操 作 说 明 温度转换 44H 启动 DS18B20 进行温度转换 读暂存器 BEH 读暂存器 9 个字节内容 写暂存器 4EH 将数据写入暂存器的 TH、 TL 字节 复制暂存器 48H 把暂存器的 TH、 TL 字节写到 E2RAM 中 重新调 E2RAM B8H 把 E2RAM 中的 TH、 TL 字节写到暂存器 TH字节 读电源供电方式 B4H 启动 DS18B20 发送电源供电方式的信号给主 CPU 五、 硬件设计 (一) 硬件电路设计 系统设计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系统硬件电路如图 51 所示。 硬件系统设计由电源、复位、按键、传感器接口、报警驱动、显示等部分组成。 它们可以分成三类: 1)电源、复位:复位、按键部分 2)输入输出:按键、显示部分 3)驱动:传感器接口、报警驱动部分 图 7 系统硬件原理图( 1) (二) 电源和复位电路设计 系统采用交流供电,系统经过外接 12V 交流变压器,将市电变成 12V 交流电。 系统经过全波整流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一部分整流后直流电通过直流稳压芯片 7812 变成平滑的 12V 直流电,提供给报警器接口。 另一部分整流后直流电通过直流稳压芯片 7805 变成平滑的直流电,提供给系统其他部分。 单片机常见的复位电路有:上电复位、手动复位。 本设计采用上电复位。 图 7 系统软件原理流程图( 2) (三) 输入、输出部分设计 输入、输出部分是单片机的信息传输通道,本部分实现按键的读取(输入)、温度值的显示(输出)。 传统的按键设计,由电阻和按键组成,电阻的一端接电源,电阻的另一端接按键和单片机引脚。 当按键按下 时,单片机引脚为低电平;当按键放开时,单片机引脚为高电平。 本系统在进行输入部分在设计时利用了 ATmega16 单片机的内部上拉电阻,直接将按键连接到引脚,节省了 4 个电阻。 显示部分设计由 8个共阳级数码管和 8个三极管组成,采用动态显示方法实现数字显示。 8 个数码管的数字脚并接到单片机 PA 端口,确定数码管的显示内容;数码管公共端分别接三极管发射极,确定在某一时刻,那个数码管显示。 8个三极管集电极电源,三极管基极接极接单片机 PC 端口,当某 PC 端口为高电平时,对应数码管被选中,数字脚显示数字。 (四) 驱动部分设计 传 感器接口按照 18b20 的要求,接电源和地后,数据引脚通过上拉电阻接单片机即可。 报警器采用电平驱动,具体报警设备可以外接,也可用蜂鸣器。 此外还采用发光二极管、小灯泡等发光设备进行报警提示。 外接报警设备通过三极管驱动继电器完成 六、 软件设计 (一) 显示部分设计 数码管的外观 图 8 数码管的外观 图 9 5011 系列数码管的引脚排列 一个“ 8”字型的显示模块用“ a、 b、 c、 d、 e、 f、 g、 dp” 8 个发光二极管组合而成。 每个发光二极管称为一字段。 其内部电原理图如图 6- 6- 4,分别是共阴极和共阳极 LED 数码管两种结构形式。 图 10 共阴极数码管 图 11 共阳极数码管 以共阴极数。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报警器设计方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论文) 第 10 页 共 35 页 涡轮流量计 , 是速度式流量计中的主要种类 , 它采用多叶片的转 子 (涡轮 ) 感受流体平均流速 , 从而推导出流量或总量的仪表。 一般它由传感器和显示仪两部分组成 , 也可做成整体式。 涡轮流量计和容积式流量计、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称为流量计中三类重复性、精度最佳的产品 , 作为十大类型流量计之一 , 其产品己发展为多品种、多系列批量生产的规模。
发存储器操作命令 → 处理数据。 斜率累加器计数器 1低温系数晶振= 0计数器 2预置比较预置高温系数晶振= 0温度寄存器停止L SB 置位/ 清除加 1 图 8 DS18B20 的测温原理 ( 3) DS18B20 工作过程及时序 DS18B20 内部的低温度系数振荡器是一个振荡频率随温度变化很小的振荡器,为计数器 1 提供一频率稳定的计数脉冲。
活生产中频繁使用的词语,同时它们在各行各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日趋发达的工业之中,利用测量与控制温度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在农业中,用于保证蔬菜大棚的恒温保产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温度的测量及控制变 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采用单片机 AT89S51 设计了温度实时测量及控制系统。 单片机 AT89S51 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 DS18B20 所采集的温度在数码管上实时显示
阻呈指数关 系减小、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现象和材料。 它 的 主要材料 是 锰、 镍和铜等金属氧化物, 采用陶瓷工艺制造而成的。 这些金属氧化物材料都具有半导体性质,在导电方式上完全类似锗、硅等半导体材料。 随着温度的升高,载流子数目增加,所以电阻值降低 ; 当 温度低时 ,这些氧化物材料的载流子(电子和孔穴)数目少,所以其电阻值较高。 NTC 热敏电阻器在室温下的 电阻 变化范围 一般 在
BB A, 3CH MOV 30H, A SETB EX0 ; 开外部中断 0 POP ACC POP PSW RETI 对于一个平坦的目标,距离测量包括两个阶段 :粗糙的测量和精细测量。 第一步:脉冲的传送产生一种简单的超声波。 第二步:根据公式改变回波放大器的获得量直到回拨被检测到。 第三步:检测两种回波的振幅与过零时间。 第四步:设置 回波放大器的所得来规格输出,假定是 3伏。
钟频率微调和稳定的作用,因此,在本时钟系统的的实际应用中一定要正确的选择参数 ( 30 3 PF) ,并保证对称性(尽可能匹配),选用正牌厂家生产的瓷片或云母电容,如果可能的话,温度系数要尽可能地低。 实验表明,这两个电容元件对时钟的 走时误差有很大的关系。 基于单片机的液晶屏显示的电子时钟设计 3 图 2 系统时钟电路 复位电路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的飞速发展,单片机的性能迅速提高,在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