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硐室和移动救生舱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两边过渡室均引入一条压风管路。 B、 过渡室部分 引入过渡室的压风气路,经减压至 ~ 后,用一个球阀控制。 避险人员使用气幕洗气系统时,若减压阀的入口压力达到指标,说明压风系 统可用,可以打开这一路的球阀,调节流量进行喷淋。 在压风系统不可用时,使用过渡室内自备的压缩空气瓶进行喷淋。 C、 生存室部分 引入生存室内的压风管路,先连接一个总控制球阀,然后按照管路及过滤器、流量计等气动配件的流量要求经计算后分为四条供风管路。 每条管路先经过减压器降压至 ~ ,然后经过滤,将管路引至各个出气口处。 在出气口处安装消音器,降低出气噪声。 压风引入气路原理图 ( 5) 自备氧供氧系统 A 当压风正常时,可使用压风系统,为硐室内人员供给足量氧气。 B 当外部压风系统无法工作,即硐室处于完全 隔绝状态,可使用自备供氧供氧系统进行供氧。 自备供氧系统设计为压缩氧气供氧。 压缩氧气减压至 ,连接至氧气汇流装置,然后通至各个出气口,供避险人员呼吸。 所有供氧管路和阀件应按相关规定进行脱脂处理。 ( 6) 降温除湿空气净化系统 A 生存室配备蓄冰降温装置,通过配备的制冷机制成 20℃ 冰,启用时通过风机经制冷风管吹出冷风,可以满足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生存室温度不高于35℃ ,通过降温除湿的同时再配合使用悬挂式干燥剂控制湿度不大于 85%。 B 温湿度调节系统采用蓄冰降温技术,能够实现同步降温除湿,降温介质环保 无污染,极端情况下可作为补充饮用水使用。 C 配备空气循环净化装置,配合使用一氧化碳吸收药剂和二氧化碳吸收药剂,可以保证有效生存时间内生存室环境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 %,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 %。 空调装置安装在硐室外,接煤矿井下交流电源,避难硐室闲置时将制冰机冷冻箱体中的水冻成冰块,并保持在 20℃ 的温度。 避难硐室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下,空调装置断电,不再为制冰机提供制冷,这时制冰机内的冰块蓄含的冷量作为避难硐室降温的制冷能量来源。 避难人员进入硐室内,需要制冷时打开制冷风门和气动风扇的开关,不断的将制 冰机内的冷量带出,风扇将硐室内热空气吸入,经制冰机管道冷却后,再将冷风吹出,即可为硐室内降温。 避难人员可根据人员数量,以及硐室内当时的温度状况,调节风扇的风速,即可调整到适合的制冷量。 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 7) 环境监测系统 A 设计避难硐室环境监测系统用于采集、显示、上传硐室内外影响人身安全的环境气体参数,所有参数直接显示在各个传感器的显示面板上和生存室内的监控分站上。 所有传感器、分站等均与矿现有使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兼容,并实现联网数据传输。 硐室内外使用的矿用传感 器均符合 AQ6201 的要求,均为本质安全型,与矿现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兼容,避难硐室内外环境监测系统各传感器配 (1)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型号与矿在用系统兼容。 测量范围: (0~ 1000)ppm; 供电电压: (9~ 24)V; 输出信号: (200~ 1000)Hz; 报警参数:红色灯光闪烁,蜂鸣器鸣叫 (报警响度 1m内不小于 85dB(A)); B 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型号与矿在用系统兼容。 测量范围: (0~ 5)%; 供电电压: (9~ 24)V; 输出信号: (200~ 1000)Hz; 报警参数:红色灯光闪烁,蜂鸣器鸣 叫 (报警响度 1m内不小于 85dB(A)); C 氧气浓度传感器,型号与矿在用系统兼容。 测量范围: (0~ 25)%; 供电电压: (9~ 24)V; 输出信号: (200~ 1000)Hz; 报警参数:红色灯光闪烁,蜂鸣器鸣叫 (报警响度 1m内不小于 85dB(A)); D 甲烷浓度传感器,型号与矿在用系统兼容。 测量范围: (0~ 4)%; 供电电压: (9~ 24)V; 输出信号: (200~ 1000)Hz; 报警参数:红色灯光闪烁,蜂鸣器断续鸣叫,响度大于 80dB(A)(18V供电,距离 1m); E 温度传感器,型号与矿在用系统兼 容。 测量范围: (0~ 50)℃ ; 供电电压: (9~ 24)V; 输出信号: (200~ 1000)Hz; 报警参数:报警点可调,报警声级 ≥85dB(A); F 监控分站 型号与矿在用系统兼容 工作电压: (~ )。 工作电流: ≤300mA; G 分站配套电源箱 型号与矿在用系统兼容 输入电压: AC127/220/380/660V(用户可通过选择相应接线端子定 ),频率50Hz,允许电压变化范围 75%~ 115% 以上配置传感器及电源箱分站均与矿现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兼容。 当井下发生灾难时,硐室外检测传感器遭到破坏后,硐室外环境参数检测负压采集方式用于紧急状况下环境参数检测。 检测后的气体应直接排至硐室外而不至于污染硐室内空气环境。 生存室还需配备机械式温湿度计 2 个,用于监测硐室内温湿度,主要技术参数为: 检测温度范围: 0~ 50℃ ; 检测湿度范围: 0~ 100%RH; 生存室内还配备有差压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生存室内外大气压差。 H 生存室内还需配备有矿用本安型摄像仪和人员定位装置,用于发生灾难时调度指挥中心通过硐室内外布置的防爆摄像头观察硐室内避险人员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定营救方案。 矿用本安型摄像仪应与矿现有视频监控系统型号对应,通过光缆直接与现有视频监控系统对接,数据直接显示到现有调度指挥中心的视频显示设备。 ( 8) 通讯联络系统 为了实现避难硐室与调度室或救灾指挥部之间的通讯,生存室内还需配置有与在用矿现有井下通讯系统相兼容的防爆电话机及通讯系统的其他接入设备,电话机通过电话线与井上程控交换机相连,接入煤矿现有的电话网。 ( 9) 照明系统 A 避难硐室的供电照明电源引自就近的变电所,电压等级为 660V。 要求使用专用供电线路,线路上不得分接任何其他负荷。 具体配置有隔爆型真空馈电开关、矿用隔 爆型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组成。 外接电源作为煤矿正常生产时为视频信号采集、传感器监测等的提供电力供应。 B 硐室内日常照明统采用矿用隔爆型 LED 巷道灯利用照明综保提供电源来实现照明。 C 生存室内安设有足量的一体式矿灯用于硐室内断电情况下紧急照明和人员逃生时使用,且需配备适量充电器,便于日常维护时使用。 D 硐室内还需配备有 2 套用于硐室启用后的信号指示灯,指导周围避险人员进入硐室内进行避险及灾害发生后硐室外救援人员对硐室内的避险人员进行救援撤离。 ( 10) 生命保障辅助系统 A 硐室内应配备有应急救助所需要医疗设备,包 括急救箱、苏生器等。 急救箱内有用于烧伤、刮伤等伤害的应急救护药品。 B 硐室内贮存有一定数量的食物和纯净水,满足硐室内 100 人同时生存时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其中食品配备量不少于 5000kJ/人 天,饮用水配备量不低于 500mL/人 天,总量不低于满足 96h的自备生存需要,且有不低于 倍的备用系数。 C 生存室内还需配备有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 倍的 ZYX45 型隔绝式压缩氧气自救器,用于逃生时配备自救使用。 D 硐室内需设计配备有自动打包式卫生马桶 4 个,使用后可免水自动打包密封,可保持硐室内气 体环境清洁无异味。 E 硐室内应设置有不低于额定人数的座椅,座椅宜采用不锈钢制作,座位下面设储物箱,节省硐室内设备占用空间。 F 硐室内配备有必要的应急维修所需工具箱用于硐室内设备损坏及时维修,此外还需配备适量的手提式灭火器用于预防硐室内发生火灾是时使用。 G 硐室内配备有折叠担架,用于救治和运送伤员。 H 硐室内外需配置有:入口标识牌、巷道指示牌、硐室内各设施操作指示牌、传感器标识牌等相关牌版。 硐室内标识牌应清晰、醒目,悬挂或固定于硐室内外;标识牌中标注有硐室的类型、型号、尺寸、容量,各设备均张贴使用说明,并张贴 避难硐室操作规程和应急响应流程,指导避难人员进行自救。 在硐室内悬挂有相关岗位的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等牌版,牌版外观设计整齐美观,并配备有 100 本避难硐室操作规程,可保证每人一份,以便阅读。 二、临时避难硐室 首采区回采工作面设计考虑在回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布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掘进工作面设临时避难硐室或可移动救生舱。 初期在首采工作面 各 布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硐室规模 40 人,满足首采工作面所有人员紧急避险需要。 临时避难硐室净宽度确定为 4m,避难硐室长度按照下式确定: L=knS/B/( 1ksb) 式中: L——避难硐室最小有效长度, m; k——避难硐室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取 ; ksb——设备占用面积系数, n——作业人数,下井人员等共计 40 人; S——每名避险人员有效使用面积,不低于 1m2; B——避难硐室净宽度, 4m。 L=knS/B/( 1ksb)= 经计算,临时避难硐室有效长度不小于 20m。 考虑避难硐室分为生存室和过渡室两部分,其中生存室就是避难硐室的有效长度,过渡室一般布置在生存室两侧,每侧过渡室长度约。 过渡室与生存室之间的密闭墙厚度 ,过渡室与大巷间的防护 密闭墙厚度 ,过渡室与大巷连接段长度不小于 3m,这样避难硐室总长度至少 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