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术研发中心,成为中控集团接轨国际市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成为浙江大学自动化领域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载体之一。 双方在联合开发、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 此外双方联合建立一个分析测试中心。 ( 3)山东先控研发中心 与邹城博达电力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山东先控研发中心,进行优势互补。 目前该中心已启动建设工作。 企业研究院建设的必要性 工业控制和自动化技术不但在传统的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中发挥着越 10 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应用行业正在不断拓展。 这种应用的延伸,反过来也带动了传统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通过中控研究院的建设,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对新技术、新行业进行战略研究和前期孵化。 实现企业从流程工业自 动化业务向公用工程自动化等领域的成功拓展。 以下从 LKJ、数字城市、机器人几个领域分析建设企业研究研究院的必要性。 国际行业背景 1) 高铁 LKJ 高速铁路以其固有的技术经济优势,被世界各国视为铁路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世界高速铁路已由最初的日本和欧洲,迅速向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高速铁路呈现网络化、一体化发展的特点。 截至 2020年底,全世界已运营高速铁路的国家和地区有 11个,分别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瑞士、韩国、中国、中国台湾、美国,运营中的 25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大约 8000km(不包括中国大陆)。 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高速铁路的国家另外还有 13个,在建高速铁路的路网规模大约有 km,计划建设的高速铁路路网规模大约有 km。 2) 轨道交通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较长,其中自动化系统已经发展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新阶段,已有许多线路采用了综合监控系统,如新加坡地铁的东北线、西班牙毕尔巴额地铁、韩国的仁川地铁、汉城地铁 7号线和 8号线、法国巴黎地铁 14号线等。 由于实际系统形式的多样性,集成的程度也不一样,既有部分集成,也有全部集成 ,但无论集成程度如何,都采用统一软件平台,使子系统互连互通,实现资源共享。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综合监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日本新干线的运行监控系统不仅包括了旅客向导、 SCADA系统,而且还包括了快速地震监测报警系统、环境监控系统 (测量隧道水位、风速监测 )、通信信息监控,并同列车无线电话系统接口。 同时新干线运行管理系统可将列车信息通知车辆基地,以利于列车车辆的维护。 新加坡地铁的综合监控系统目前处于世界最高水平,该系统集成了自动列车控制系统和自动列车保护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总共由 500多 11 个电脑监控系 统来操控。 在这一监控系统的支持下,新加坡地铁已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智能型自动化操作运行的地铁线路。 3) 数字城市 2020年 6月 5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表《上海宣言》,标志着城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全球共识,“数字城市”问题正式纳入全球研究体系。 美国费城从 2020年开始就率先在全球发起 ”数字城市 ”的建设目标,现在已经通过 MESH无线网络搭建了整个城域的数字网络。 自此,全球有超过 600个城市开始或计划建设 “ 无线城市 ”。 美国费城、硅谷、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新加坡、中国台湾、 香港等世界主要城市都是积极分子。 日本和韩国在 2020年就提出了以 “U- Japan”、 “U- Korea”计划为核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韩国成立了以总统为首的国家信息化指挥、决策和监督结构——“信息化战略会议 ”及由总理负责的 “信息化促进委员会 ”,指导并制定国家信息化政策和计划,协调各部门间的法律政策关系和资金技术的支持,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手段,为 “U- Korea”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韩国信息和通信部( MIC)则具体落实并负责推动 “U- Korea”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 “无所不在网络 ”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相 关的科技应用,希望通过 “U- Korea”计划的实施带动国家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 日本政府的力度更大, “U- Japan计划 ”通过发展 “无所不在网络 ”技术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并积极构建无线网络环境打造出 “无所不在的日本( Ubiquitous- Japan) ”。 在引导实施上,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战略。 “U- Japan”战略是由日本总务省发起并由政府大力推动的。 在 2020年 1月,日本内阁府就成立以总理大臣为首的 “IT战略本部 ”,负责制订日本的 IT发展。 2020年 3月,总务 省召开 “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 ”,并于当年 5月向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提出了以发展Ubiquitous社会为目标的 “U- Japan”计划构想。 中国台北也较早提出了 ““数字城市 ””概念,到 2020年底,中国台北已建成当时全球最大的 WIFI网络覆盖的无线城市,架设的 4200个 WIFI接入点可以为 90%的市民提供服务;新加坡更是决意要在 2020年建成 “智能国家 ”。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必将成为当前 各国 城市 12 管理者的现实选择 和必然途径。 4) 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拉开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帷幕开始 ,全球目前已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家用清扫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繁多的产品种类.而且还有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正在积极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应用。 多份世界有影响的趋势分析报告皆指出,机器人是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社会的主要产业之一。 欧洲、美国、日本政府对机器人技术的重视与大力度的人财物投入,使得他们如今拥有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市场。 5) 船舶自动化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 发达国家从 90年代开始发展基于统一网络的综合平台管理系统( IPMS), 对船舶各系统实行了技术改造与革新,使得船舶信息化能力迅猛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船舶导航与驾驶自动化技术、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技术、船舶船岸信息一体化系统技术、液货装卸自动化系统技术等,船舶自动化是船舶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及设备发展极其迅速,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而船舶自动化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也是 21世纪国际船舶自动化技术发展总趋势。 目前,德国西门子公司、挪威挪康公司、丹麦约克船舶公司等国际著名的船电产品制造商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和相应的配套产品 ,并己实际应用于各类船舶。 21世纪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建船舶配套船舶综合自动化系统,用计算机进行全船智能管理,其运行可靠,能预先检测故障,确定预防保养和维修,保证安全、经济地操作。 国内行业背景 1) 高铁 LKJ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20年调整)》, 2020年底,投入运营的客运专线 41条,总计 13141公里;其中,时速 300~ 350公里客运专线 18条、里程 8045公里;时速 200~ 250公里的客运专线 23条、里程 5096公里。 到 2020年底,将建 13 成 5万多公里 的快速交通网,建成京哈、京沪、京广、沿海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东陇海、青太等高速铁路构成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基本构架,连接所有省会及 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 90%以上的人口,促进城市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轨道交通 我国京、津、沪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监控系统取得迅速发展。 原有的监控系统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独自建设、彼此孤立。 各条线路分不同时期修建,造成设备制式不一致,为后期城市轨道交通的扩容、管理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源设备难以共享,运营成本增大。 原有的监 控系统是一系列彼此孤立的、异域异构、缺乏统一编码规范的监控子系统,大量业务信息难以共享。 各独立的监控系统没有统一的通信制式和通信平台,实时控制水平低。 国内的地铁中,香港最早采用综合监控系统,有将军澳线和新机场快线。 在将军澳线中,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并未将行车调度系统完全集成,而是将信号系统与运营相关的全部信息互连入系统,这样的做法使行车调度系统( ATC)独立运作,对地铁安全运营是非常有利的。 其他的国内城市如北京、深圳和广州的部分线路也采用了综合监控系统。 北京地铁 13号线的综合监控系统集成了电力监控、 环控与防灾报警三个系统,采用统一的软硬件平台。 深圳地铁 1号线是国内第一条采用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线路,集成了 EMCS, SCADA, FAS三个系统。 广州地铁的 3号线和 4号线集成和互联的系统有 12个,是目前国内集成度最高的综合监控系统。 国内外采用综合监控系统均采用统一的软件平台 —应用彻底的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平台,架构灵活,支持对象的创建和工程与配置的重用,从而能够使地铁系统进行规模和能力上的拓展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方便维护和扩容,可以使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管理系统象线路一样不停的扩展;象车厢一样任意的组合, 象车站一样和谐的分布。 3)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定义各不相同,大多是从“数字地球”延伸而来。 站在高度和角度不同,对数字化的诠释也不同,很多是把空间作为数字化的全部。 还有的是把基于 GIS市政设施管理做为“数字城市”的标志。 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倡 14 导和实施部门主要是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工业信息化部两大部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主要针对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的管理平台,它提出的”数字城市”以 GIS为基础的 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这个范围之内的 可视化管城市管理平台。 该平台是一个 一头连着大众,一头连着数字化市政 的 准确、高效、 灵敏的城市管理平台。 平台的主要功能是 平时承担日常管理,应急时担当调度指挥,以保证城市的安全运行。 工业信息化部“数字城市”建设模式主要是通过城市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实现这个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实现城市数字化与科学化的管理和决策。 建设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新趋势。 “ 数字城市 ” 是指在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运行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 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的一种系统工程或管理模式。 目前“数字城市”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关注的兴趣点和态度也不同。 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兴趣点与态度地方城市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产业企业制造更多的产品销制造更多的产品销售空间售空间重视技术的实用性重视技术的实用性突破关键技术难点突破关键技术难点重视信息技术的多重视信息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树立形象创造绩效树立形象创造绩效重视网络建设重视网络建设3 4 .6% % 5 %数字城市推进力度机构构成兴趣点与态度地方城市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产业制造更多的产品销制造更多的产品销售空间售空间重视技术的实用性重视技术的实用性突破关键技术难点突破关键技术难点重视信息技术的多重视信息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树立形象创造绩效树立形象创造绩效重视网络建设重视网络建设数字城市推进力度机构构成兴趣点与态度 “数字城市”的建设根据需求不同,建设内容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5 “数字城市”的目的 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 “ 数字城市 ”将成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的 革命性 手段述。 “数字城市”建设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十个方面应用  三个层次: 一是 信息基础层由城市 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中心骨干网、区域骨干网、通信管线、空间数据和政策技术保障体系等组成 ;二是 应用层根据其性质分为专业类和区域类应用,专业类应用中包括政府类、企业类和公众类应用; 三是 综合决策层是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系统,构筑在基础层和应用层之上。  十个方面应用 城市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和骨干网、空间数据等基础设施 、 政府类应用 、 企业类应用 ( MES)、 公众类应用 、 区域类应用 、 数字门户网站 统一服务、 信息资源 交换与 管理中心 、 城市综合决策指挥系统 、 政策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 、 技术标准及各种应用规范。 至 2020年五月,全国 有三批 51个城市列为国家建设部“数字城市”试点城市,总投资超过 64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 2020年开始,资源整合利用成为“数字城市”的一个新的总要标志。 典型的应用系统就是城市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是资源整合利用的集中体现。 目前数字城市的主要 建设内容为: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政府站点建设和空间信息资源建设。 4) 机器人 我国政府早在“七五”期间就开始组织了对工业机器人的攻关.到 1987 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进行集中研究。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在水下、空间、核 领域等特殊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一大批机器人产品和机器人应用工程应运而生。 到 20世纪 90年代末,我国共完成了 180多项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建成 20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