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技改工程建设项目灾评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注入金沙江,全长 122km, 平均流量 ,最大流量 422m3/s, 整个 ****盆地地表水体均通过以礼河自然排泄。 易通河为一条人工河,水源引自毛家村水库, 上、中游自西向东流至华泥村以南后,转为 自东向西流过评估区 南 部 ,在鱼洞村汇入 以礼河 (图)。 两河流均 距评估区较远且 低于评估区,对拟建工程无影响。 评估 区内无河流、湖泊、水塘分布, 仅 发育 C C2 两条冲沟,其分布特征详见 节。 14 15 地形地貌 区域地貌 评估区所在的 区域地貌总体处于 ****断陷盆地 、岩浆岩构造侵蚀山地和 岩溶化山 地 的复合地带。 评估区东南为 ****断陷盆地边缘,西部、北部、东北为岩溶化山 地 ,北东为岩浆岩构造侵蚀山地。 ****断陷盆地为一北东向延伸的狭长形 盆地 , 该 盆地长约 10km, 宽约 3~ 5km,面积 53km2。 盆地地面平均高程 2109m,地势较平坦, NE 略高, SW 略低,最低点为盆地西北部易通河与以礼河交汇处,相对高差 20m 左右。 盆地四周环山,山岭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多呈 NE 向延伸。 山前洪积扇裙广布,尤其 在 南部 山麓与谷口地带宽达 1000m,向盆地倾斜,坡度约 5176。 ****县城位于盆地中南部边缘,坐南朝北,背靠金钟山,北朝平坝区。 评估区地形地貌 评估区位于 ****断陷盆地 北 东部 , 处 于 岩溶化山地 斜坡 与 ****断陷盆地边缘的复合地带, 地形坡度 6176。 ~ 28176。 , 冲沟两岸较陡,坡度 52176。 ~ 80176。 ,地 势 北 部、 西 部 、东 北 高, 南 部、 东南 部低。 评估区内最高点为 西北部 ,高程 2340m,最低点为评估区 南 部边界,高程 2149m,最大相对高差 191m。 拟征用地位于评估区中部, 地面高程变化于 ~ 之间,最大相对高差 ,拟规划厂区位于征地南半部, 东西两边为冲沟,冲沟之间为第四系坡残积层, 高程变化于 ~ 之间,最大相对高差。 地层岩性 区域地层 ****盆地四面环山,盆地四周及盆地基底主要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地层构成,而盆地内则堆积有厚度较大的第四系冲洪积层。 各地层的岩性、分布特征详见表。 16 区域地层一览表 表 界 系 统 组 代号 厚度 ( m) 岩 性 描 述 分布范围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冲洪 积层 Qal+pl 254 黄色、灰黄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圆砾层夹粘土层 整 个 盆 地的浅部 古 生 界 二叠系 上统 玄武 岩组 P2β 600 深灰色致密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 盆 地 南 部和东部 下统 栖霞茅口 组 P1q+m 309~ 657 灰色、深灰色 生物淀晶 灰岩、 淀晶鲕状 灰岩 盆 地 周 边及盆地基底 梁 山 组 P1l 8~ 59 灰黄色细粒石英砂岩、页岩夹黑色炭质页岩 盆 地 四 周和盆地基底 石炭系 C 91~ 190 浅灰色、灰白色骨屑灰岩,鲕状 灰岩夹白云质条纹灰岩、白云岩,下部含泥质、底部夹石英砂岩及煤线 是 构 成 盆地基底的主要岩层 泥盆系 上统 宰 格 组 D3zg 94~ 457 上部:灰、灰白色粉晶灰岩夹白云岩,下部:灰、深灰色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同生角砾状白云岩及泥岩 中统 海 口 组 D2h 6 灰白色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夹粉砂岩 盆地东部 17 评估区地层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野外实际调查, 评估区地层 主要有第四系 坡残 积 层 ( Qdl+el) 、 冲洪积层 ( Qal+pl);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 P1q+m)。 各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分布见表。 评估区地层一览表 表 界 系 统 组 代号 厚度 ( m) 岩 性 描 述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耕植土 QPd 褐红 色 ,湿,松散,由粉质粘土 含碳酸盐岩碎石 组成,含植物根系 , 可塑状态,土质结构疏松。 主要分布于评估区东南部平缓处地表 坡 残积层 Qdl+el 030 褐红、棕红色粘土含碎石,可塑~硬塑状态,碎石和角砾含量一般 5~10%,成分主要为 碳酸盐 岩。 主要分布于 评 估区 中 部、东南 部平缓处 冲洪积层 Qal+pl < 12 灰 色、 深 灰色 砾石层夹薄层粉质粘土。 砾石 成分 为 强 - 中等风化玄武岩 、碳酸盐岩、硅质砂岩,一般 呈 浑圆 状 ,粒径 一般 20~ 60mm,粘性土、砂类充填,稍密~中密状态。 主要分布 于 评估区南部 平缓处 和 C C2沟床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下 统 栖霞茅口组 P1q+m 309657 灰色、深灰色 生物淀晶 灰岩、 淀晶鲕状 灰岩。 分布于评估区 西部、东北部、北部斜 坡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地质构造 评估区所在区域位于扬子准地台西 缘 、 康滇地轴东侧,属滇东台褶带****台褶束。 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原准地台的基底断裂复合,新生断裂进一步发育,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和褶皱构造, 主要划分为 经向构造带 18 (小江断裂)、纬向构造带( ****断裂)、华夏系构造带(金牛厂-矿山厂断裂、乐业向斜)、新华夏系构造带(鲁纳断裂、务德断裂、刘家山向斜),以及上述构造相互干扰,改造的形变~联合复合构造(图 )。 评估区 位于塘房 断裂 与 热水塘断裂 之间、 乐业向斜 西翼。 塘房 断裂: 位于岔河背斜东翼 , 南止于 ****盆地,向北伸入鲁甸幅与翻身村断裂相接。 走向北东 40176。 ,倾向南东,倾角 60~ 80176。 ,断裂线呈舒缓坡状,破碎带宽 50~ 80m,以细角砾岩为主,砾径 ~ 2cm,钙质胶结,显示压扭性断裂特征。 热水塘断裂:走向与 ****断裂基本一致, 延向北东 70176。 , 断陷盆地北部边 界 ,断裂性质为先压后张。 乐业向斜 :位于 ****盆地东北部,轴向北东 30176。 ,向北延伸至鲁甸,南部被 ****东西向断裂所切。 轴部由 J3p- J12zl 组成,两翼为 T3x- P1m 等地层。 西北翼倾角陡,东南翼倾角缓;轴部陡而翼部缓,为不对称长轴 向斜。 评估区地质构造 评估区 位于塘房 断裂 与 热水塘断裂 之间、 乐业向斜 西翼。 评估区内未见断裂构造通过 ,岩层褶皱不明显,总体为向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 岩层走向 N20176。 ~ 30176。 W,倾向 NE,倾角 16176。 评估区内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总体以“ X”型发育为特征,详见表。 节理裂隙统计表 表 节理 编号 岩性 产状 延伸情况 (m) 分布频率 (条 /m) 力学 性质 第一组 (J1) 石灰岩 走向 N46176。 E,倾向 NW,倾角 67176。 走向: ~ 倾向: ~ 1~ 2 压扭性 第二组 (J2) 走 向 N20176。 W,倾向 SW,倾角 77176。 走向: ~ 倾向: ~ 1~ 3 张扭性 19 20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评估区所在区域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以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主,并有继承性、间歇性、更新性;主要控制性断裂 — 小江深断裂有活动迹象,并伴有新的褶皱及断裂形成;新构造运动类型为穹状强烈隆起型。 从整个区域上分析,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表现较为频繁,震级亦大。 据 ****县地震局 1733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资料统计, ****县境 内共发生大小地震 29 次,其中 ~ 级地震 25 次,占 %; ~ 级地震 3 次,占 %; 级地震 1 次,占 %。 2020 年 8 月 5 日,****县境内发生 级地震, 17 个乡镇 万户 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历次地震均有不同程度的屋瓦震落、房屋倾倒和人员死伤。 根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GB183062020)划分,评估区所在的区域地 震 基本 烈度为 8 度 ,地震 动峰值 加速度。 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所在区域 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 ,地质构 造复杂,地震活动相对频繁、较强烈, 地震基本烈度为 8 度 , 属于地壳较不稳定的地区。 工程地质条件 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评估区地层的岩性、成因、岩体结构类型及力学强度,将评估区内分布的岩(土)体划分为 2 个工程地质岩组,即: 耕植土、 粘 性 土、 砾石 多层土体 ○ Ⅰ 和 较硬层状结构 强 岩溶化 碳酸盐 岩 岩组 ○Ⅱ , 各岩组的工程地质特征、分布见表。 21 工程地质岩组及其特征表 表 工程地质岩组 地层 代号 岩土体 结构类型 岩性组合 工程地质特征 主要地质灾害及 岩土工程问题 分布范围 编号 名称 ○Ⅰ 耕植土、粘性土、砾 石 多 层土体 Qpd 散 体 结 构 耕植土 褐红色,湿,松散,由粉质粘土含碳酸盐岩碎石组成,含植物根系,可塑状态,土质结构疏松。 厚度 ~ 土质结构疏松,力学性质差,不宜作为浅基础持力层直接利用。 沟 岸坡在水浸泡和冲刷下有垮塌危害, 基坑开挖易引发滑坡或变形 主要分布于评 估区东南部平缓处地表 Qdl+el 粘土、碎石 褐红、棕红色粘土含碎石,可塑~硬塑状态,碎石和角砾含量一般 5~ 10%,成分主要为碳酸盐岩。 厚度 030m 主要分布 于评估区 中部、东南 部平缓处 Qal+pl 粉质粘土、砾 石 灰色、深灰色砾石层夹薄层粉质粘土。 砾石成分为强-中等风化玄武岩、碳酸盐岩、硅质砂岩,一般呈浑圆状,粒径一般 20~ 60mm,粘性土、砂类充填,稍密~中密状态。 厚度< 12m 粉质粘土属高压缩性土 , 不能作为桩基础的桩端土持力层 ; 砾 石 层土质强度较高,是较好的基础持力层和下卧层。 由于 砾石顶部土体 强度偏低,它们的存在,导致 地基 土质不均匀,容易引起建(构)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基坑开挖易引发滑坡或变形 分布于评估区南部平缓处 和C C2沟床 ○Ⅱ 较坚硬层状结构 强岩溶化 碳酸盐岩 岩组 P1q+m 层 状 结 构 生物淀晶灰岩、 淀晶鲕状 灰岩 岩石 较 坚硬,性脆,力学强度 较 高, 岩石中等风化, 全 ~ 强风化带不发育, 地下溶隙、溶孔较发育。 厚度 309~ 657m 挖方边坡若处治不当,可能产生岩体 局部小规模滑坡及 崩塌、滚石灾害;溶隙、溶孔的存在,对地基稳定影响 较小,主 要影响挖方边坡的稳定,区域内该岩层管道式岩溶较发育, 岩溶塌陷 对建(构)筑物基础稳定有不利影响 分布于评 估区 西部、东北部、北部斜坡 22 不良 地质现象及 工程地质问题 冲沟 经 调查,评估区内 主要 发育有 2 条冲沟( C C2),它们 均 属壮年期冲沟,其主要特征 和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 分析 如下: 1) C1冲沟:位于拟征地的西部边缘,汇水面积 ,沟床总体走向南北向 , 主沟床长 680m, 规模为 小 型,落差 101m,平均纵坡比 ‰,横断面呈宽“ V”字型,沟体切深一般 5~ 25m。 沟两岸植被以人工 林为主,覆盖率约为 20%。 岸坡坡度 52176。 ~ 70176。 , 沟 床 坡度 10176。 左右。 沟床中 右岸局部 基岩裸露, 左岸为第四系 坡 残积 层, 沟 中 有少量 砾 石、粘性土分布。 沟床及岸坡地表为 ○Ⅰ 、 ○Ⅱ 岩组,岩石中风化。 调查时无水, 为 干 沟 , 冲沟中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岸坡较稳定 (见照片 )。 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 小 ,危险性 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