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钢转炉特钢大棒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术文件的要求进行保管、使用。 工艺文件准备 根据图纸要求编制详细的钢结构制作工艺指导书,并进行焊接工艺评定,按合格的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 构件制造 下料 20 1) 下料前必须熟悉施工图和工艺要求,并检查确认钢材的牌号、规格、质量是否符合图纸及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2) 下料前还应检查钢材是否变形,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则应进行矫正,矫正采用机械矫正(平板机,型钢矫直机)及火焰矫正,合格后方可使用。 火焰矫正温度应控制在 600~ 800℃,但不得超过 900℃,加热矫正后应缓慢冷却,温度尚未降至室温时,不得锤击。 矫正后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和损伤,损伤程度不应超过有关标准的要求。 钢材矫正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 2020 中的有关规定。 3) 根据图纸和规范要求及钢材的实际尺寸,根据规范中有关焊缝错开的要求, H 型钢的翼板、腹板先绘制排版图,力求节约钢板,并对各零部件作好标识。 4) 由于钢板规格的限制,排版应考虑对钢柱、钢梁的翼板和腹板进行拼接。 梁翼板只允许长度方向拼接,腹板长度和宽度方向均可拼接,拼接缝可为十字型和 T 字型,拼接长度不小于 1000mm,拼接宽度不小于 300mm,翼板拼接和腹板拼接缝与内部加劲板的角焊缝间距应大于 200mm。 吊车梁的上、下翼缘在跨中 1/3L 的跨长范围内不得拼接。 5) 拼接前,沿焊缝边缘每边 30~ 50mm 范围内的铁锈、毛刺、污垢等应清除干净拼接焊接必须用埋弧自动焊机进行。 施焊前,应从焊缝的两端设置引弧和引出版,其材质和坡口形式应与焊件相同。 引弧和引出板的焊缝长度应大于 50mm。 焊接完毕应采用气割切除引弧板和引出板,并修磨平整,不得用锤击落。 拼接焊缝的焊缝质量等级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焊缝标准,一般不得低于二级焊缝标准。 6) 拼接完毕的钢板经检查有关几何尺寸合格后,用平板机或火焰进行矫正至符合规范要求。 7) 放样、号料根据工艺要求预留制作和安装时的焊接收缩余量及切割、 21 铣边和刨边等的零件加工余量。 对 坡口及下料宽度、长度应做合理预计,加放适当的施工余量,以便拼装时准确地保证构件尺寸。 异形件采用计算机编程放样。 8) 钢板抽条下料采用多头直条切割机进行,少数采用半自动切割和剪切,对于异形板采用数控切割机编程下料。 9) 对型钢零件统一认真进行排版,减少型钢损耗率,型钢切割一般采用锯割,不与其它构件连接的端部切口,可采用火焰切割。 10) 切割前,钢材应放平、垫稳,切割线下应留有空隙。 11) 切割时将钢材切割区一面的铁锈、污物等清除干净,切割后清除熔渣和溅物。 12) 钢柱(梁)上小于 12mm 厚的筋板,可 用剪板机剪切,剪切面应平整。 机械剪切的允许偏差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 2020 中的有关规定。 13) 坡口加工一定要按图纸及工艺规定进行,必须保证坡口角度、钝边及光洁度。 二级及以上级别焊缝坡口采用刨边机加工坡口,其它位置坡口采用自动切割机加工坡口。 为了保证焊缝质量,必须保证坡口质量,如坡口有缺陷,必须补焊打磨至合格。 14) 对于柱两端需要铣平的部位,用端面铣床进行加工 . 15) 下料切割的零件用油漆进行标识,然后流入下道工序。 H 型钢制造方法 1) H 型钢由 H 型钢自动生产线完成,其工艺流程为: H 型三大片流入 → H 型钢组立点焊 → 辊道输送 → 小车平移 → 左 45176。 液压翻转 → 焊缝Ⅰ焊接 → 左 45176。 翻转机归位 → 平移 → 右 45176。 液压翻转 → 焊缝Ⅱ焊接 → 右 45176。 翻转机归位 → 平移 → 辊道输送 → 180176。 链式翻转 → 辊道输送 → 平移 → 左 45176。 液压翻转 → 焊缝Ⅲ焊接 →左 45176。 翻转机 22 归位 → 平移 → 右 45176。 液压翻转 → 焊缝Ⅳ焊接 → 右 45176。 翻转机归位 →平移 → 辊道输送 → 翼板Ⅰ校正 → 辊道输送 → 180176。 链式翻转 → 辊道输送 → 翼板Ⅱ校正 → 辊道输送 → 流入下道工序。 H 型钢按排版图组立,应注意翼板拼接缝、腹板拼接缝、加劲板角焊缝相互之间的间距应大于 200mm。 组立点焊时所用点焊材料与正式焊接材料相同。 2) 属于制造吊车梁的 H 型钢,上下翼缘在跨中 1/3L 的跨长范围内不得拼接,≥ 24m 的吊车梁按设计要求进行起拱制造,对于吊车梁及设计需焊透的 T 形焊缝,应按设计及规范要求的焊缝等级进行焊接。 3) H 型钢自动生产线所出产品的精度为:腹板相对翼板对中对齐偏差177。 1mm;翼板对腹板的垂直度 1mm。 大大高于规范要求的精度。 制孔 1) 屋架、托架、天窗架、筋板及柱子的有些零件先钻孔再组装,吊车梁上翼缘孔组装完再钻孔。 2) H 型钢接头孔用三维数控钻床制孔,其精度为:两相邻孔距误差小于177。 , 10m 长度内,任意孔距误差小于177。 1mm;平面板采用移动式数控钻床进行制孔,其精度为177。 ;其它不能上数控钻床的零部件采用摇臂钻床制孔,用摇臂钻床制孔时必须采用套模进行,保证精度,以确保安装时螺栓顺利穿入。 3) 有些孔,如柱底板上的孔太大,不能用钻床制孔时,可用数控切割机割孔,孔周围的焊渣用角磨机打磨光滑至符合 标准。 4) 螺栓孔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 2020 要求,超过规定时,不得采用钢块填塞,可采用与母材材质相配的焊条补焊后重新钻孔。 组装 1) 组装应在工作平台上进行。 组装前,按设计图的规定尺寸,认真检 23 查拼装零件的尺寸是否正确。 2) 组装前,先按图纸尺寸对组立好的 H 型钢梁进行切头,切头根据结构型式、焊接方法等加放焊接收缩余量,切头时先划线,然后用转角带锯进行切割。 3) 构件的隐蔽部位在焊接、涂装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封闭,完全封闭的部位可不涂 装。 4) 组装点焊时,焊接材料应与正式焊接材料相同。 当采用夹具组装时,拆除夹具时不得损伤母材,对残留的焊疤应修磨平整。 5) 组装时,为防止构件在拼装过程中产生过大的应力和变形,应使不同形状零件的规格或形状均符合规定的尺寸和样板要求;同时在拼装时不得采用较大的外力强制组对,以防构件焊接后产生大的内应力而发生变形。 6) 构件组装时,为使焊接接头均匀受热以消除应力和减少变形,应做到对接间隙、坡口角度、搭接长度和 T 形贴角连接的尺寸正确,其形式、尺寸的要求,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确保质量的做法进行。 7) 钢柱 组装 a) 将经焊接、矫正及切头的 H 型钢先分上截柱及下截柱(柱身)进行组装,在 H 型钢上划出各加劲肋和连接板位置装置中心线、人孔及插口位置线,划出柱身的腹杆装配线,划线时,按设计要求的基准面进行划线,并留适当的焊接收缩余量。 b) 将加肋板及连接板对号入座并焊接,并切割上柱插口,将组合截面柱身腹杆进行装配并焊接。 切割上柱插口及人孔,并组装人孔圈。 c) 将上柱与柱身进行组装,组装时注意不得扭曲,要保证直线度及各部几何尺寸,符合要求进行焊接。 d) 牛腿组装要注意吊车梁支承板的标高及平整度,牛腿组装完毕,进行柱 顶组装,柱顶组装以牛腿支承面为基准。 24 e) 柱脚组装,以牛腿支承面为基准,确定柱身下端尺寸,将柱身与底板连接端进行铣平,再与底板顶紧焊接,然后进行柱脚加劲肋板装配及焊接。 f) 少数超过 35t 的大钢柱,采用上、下柱分别制造出厂。 8) 吊车梁组装 a) 在经焊接矫正的吊车梁( H 型钢)上划出各加劲肋的装置中心线,划线时留适当的焊接收缩余量。 b) 吊车梁支座的加劲板下端应刨平,在与梁焊接时,必须保证加劲肋与腹板,翼缘的垂直度,板式支座的加劲板下端应刨平与下翼缘板顶紧后焊接。 c) 吊车梁长度≤ 24m 的制作成品 出厂, 24m 的分段制造出厂,在现场拼接,现场拼接按设计要求进行。 9) 屋架(托架)组装 a) 屋架、托架为平行弦形式,因屋架、托架侧向刚度较小,长度≥ 24m的分段制造在工地拼接。 长度≥ 24m 的屋架,按设计要求进行起拱。 b) 在平台上按 1: 1 放样,将下好料的上弦、下弦及腹杆结点板等零部件,在放样位置进行组装,在保证几何尺寸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焊接长度及起拱度。 c)为保证屋架、托架质量,屋架、托架组装时按整榀组装,只是在分段的接头处不焊,留到工地拼装,焊接。 d)弦杆、腹杆组装后不能进行防腐的地方,在组装 前将作好防腐。 10) 钢柱与底板,吊车梁支座处加劲肋均应刨平顶紧,对于顶紧的位置,顶紧面应有 75%以上的面积紧贴,用 塞尺检查,其塞入面积应小于 25%,边缘间隙不应大于。 11) 组装焊接完毕的构件采用冷热矫正的方法进行矫正,热矫正温度 25 应控制在 600~ 800℃,不得超过 900℃,并不得用冷水强制冷却。 温度未降至室温时,不得锤击。 12) 矫正完后,经检验必须符合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 2020的有关要求。 焊接 施焊焊工 所有参加施焊的焊工,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并取得国家有关机构认可颁发的“合格焊工资格证书”。 焊工施焊的焊接项目必须是资格证书中注明的经考试合格的项目,并在有效期内。 焊接工艺评定 1) 焊接工艺评定按国家现行的《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和《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的规定进行。 本公司同类工程施工较多, Q235 与Q23 Q345 与 Q34 Q235 与 Q345 的焊接有现成的焊接工艺评定,有成熟的焊接经验。 2) 焊接工艺评定所用设备、仪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钢材、焊材必须符合相应标准,并由持 有相应合格证书且技术熟练的焊接人员焊接试件。 3) 按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指导焊接。 焊接材料 1) 焊条和焊剂在使用前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烘焙时间和温度进行烘焙。 烘焙后的焊条存放在 100~ 150℃的恒温箱内。 焊材设专人保管,并作好烘焙记录和焊条发放回收记录。 焊条经烘焙取出后应放入保温筒内,焊接时随用随取。 焊条在保温筒内的时间不超过 4 小时,重新烘焙的次数不超过 2 次。 2) 不得使用药皮脱落或焊芯生锈的焊条和受潮结块的焊剂及已熔烧过 26 的渣壳,超过保管期限的电焊条也不得使用。 焊前准备 1) 焊前应仔细清理焊口,坡口表面及坡口内外每侧 10~ 20mm 范围内的油、漆、锈、水渍等污物必须清理干净,并打磨至露出金属光泽。 2) 对接缝焊口应齐平,错口值不得超过规范要求。 3) 焊口局部间隙过大,应设法修整到规定尺寸,严禁夹填塞物。 4) 焊口位置应避开应力集中区。 5) 组装件必须在自由状态下组合,焊接组装的待焊工件应垫置牢固,以防止在焊接过程中产生变形或附加应力造成焊接裂纹和焊接变形。 6) 焊接方法优先采用埋弧自动焊,其次采用 CO2 气体保护焊和手工电弧焊。 平 板对接, H 型钢截面构件主焊缝,必须采用埋弧自动焊。 施焊环境 在下列任何一种环境时,均采用有效的防护措施,否则不得焊接: 1) 下雨、下雪天气; 2) 手工焊时风速 8m/s,气体保护焊时风速 2m/s; 3) 当焊接温度低于 0℃,应在始焊处 100mm 范围内预热到 15℃左右; 4) 相对湿度 90%。 焊接工艺 1) 厚度大于 50mm 的碳素结构钢和厚度大于 36mm 的低合金结构钢,施焊前应进行预热、预热温度控制在 100~ 150℃,焊后应进行后热。 2) 定位焊所采用 的焊接材料,应与焊件材质相匹配;焊缝厚度不宜超过设计焊缝厚度的 2/3,且不应大于 8mm;焊缝长度宜大于 40mm,定位焊位置应布置在焊道以内,并应由持合格证的焊工施焊。 3) 对接接头, T 形接头、角接接头、十字接头等对接焊缝及对接和角 27 接组合焊缝,在焊缝的两端设置引弧的引出板,其材质和坡口形式与焊件相同。 引弧的引出板焊缝长度:埋弧焊大于 80mm;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大于 25mm。 焊接完毕采用气割切除引弧的引出板,并修磨平整,不得用锤击落。 4) 角焊缝转角处宜连续绕角施焊,起落弧点距焊缝端部宜大于 10mm;角 焊缝端部不设置引弧和引出板的连续焊缝,起落弧点距焊缝端部宜大于10mm,弧坑应填满。 特别是吊车梁加劲肋板的始末端,必须采用回焊等措施避免弧坑。 5) 多层焊接宜连续施焊,每一层焊道焊完后及时清理检查,清除缺陷后再焊。 6) 焊成凹形的角焊缝,焊缝金属与母材应平缓过渡;加工成凹形的角焊缝,不得在其表面留下切痕。 7) T 形接头、十字接头、角接接头等要求熔透的对接和角接组合焊缝,其焊脚尺寸不得小于 t/4,设计有疲劳验算要求的吊车梁的腹板与上翼缘连接焊缝的焊尺寸为 t/2,且不得大于 10mm,焊脚尺寸的允许偏差为 0~ 4mm。 8) 焊接时,焊工应按焊接工艺要求施焊,不得自由施焊及在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