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S2h (2)含煤岩系及煤层 区内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厚 ~ ,平均。 含煤 7~ 20 层,具对比意义的 12 层,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 4 层,其中全区可采的 1 层( C11 煤层),大部可采的 3 层( C1 C2 C25 煤层)。 煤层总厚,含煤系数 % ,可采总厚度 ,含煤系数 %。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煤层赋存情况,龙潭组自上而下划分为四段,分述如下: a、 第四段:含煤岩系顶界至 C13煤层底板,厚 ~ ,平均。 含煤 1~ 4 层,一般 2 层,可以对比的有 C11和 C13煤层,其中 C11煤层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C13煤层零星可采。 主要由浅灰、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b、 第三段: C13煤层底板至 C19煤层底板,厚 ~ ,平均。 含煤 2~ 10 层,可以对比的有 C1 C1 C16 、 C19煤层,其中 C19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 C1 C1 C16煤零星可采。 主要由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夹多层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7 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c、 第二段: C19煤层底板至 C25煤层底板,厚 ~ ,平均。 含煤 3~ 7 层,可以对比的有 C C2 C2 C2 C2 C25,其中 C2 C25煤层大部可采, C23煤层局部可采, C20煤层零星可采, C2 C22煤层不可采。 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间夹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d、 第一段: C25 煤层底板至含煤岩系底界,厚 ~ ,平均。 以灰白色块状含黄铁矿高岭石粘土岩为主,颜色自下而上由浅变深,所含黄铁 矿呈结核状、团块状、星散状,分布比较稀疏,不富集,未形成硫铁矿层,并从下往上黄铁矿呈递减之势;上部粘土岩中含鲕状菱铁矿,呈星散状分布;顶部与 C25煤层接触处为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或含炭质泥岩,含炭化植物碎片和根部化石。 1)、 C11 煤层 位于煤系顶部,俗称“糠煤”,为区内的全区可采煤层。 上距 P3C 灰岩 ~,平均。 煤层厚度为 ~ ,平均 ;以井田中心一带厚度最大,普遍在 以上。 该煤层为复煤层,含夹矸 1~ 3 层,总体上可分为上下两个分层,上分层厚 ~ ,平均 ,含夹矸 1~ 2 层 (少数 3 层 ),厚合计~ ,平均 ,岩性为粘土岩,部分为炭质泥岩,纯煤厚度为 ~ ,平均 ;下分层厚 ~ ,平均 ,一般不含夹矸;上下分层间夹矸厚 ~ ,平均 ,岩性为粘土岩。 2)、 C19 煤层 位于煤系中下部,下距 C25煤层约 30m 左右,为 aaa 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 煤厚 ~ ,平均 ,含夹矸 1~ 4 层,一般 1~ 2 层,厚合计 ~ ,平均 ,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纯煤厚度为 ~ ,平均。 C19煤层沿走向厚度变化较大,但大部分地段保持在 以上,其不可采区位于井田的东部和西南端,前者是因后生冲刷使煤层出现薄化带,后者为沉积变薄所致。 3)、 C24 煤层 位于煤系下部,下距 C25 煤层 ~ ,平均 ,一般 3~ 6m。 煤厚~ ,平均 ,在可采区厚度变化不大;该煤层多为单一结构,局部含夹矸 1~ 2 层,一般 1 层,厚 ~ ,平均。 该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8 层厚度变化小,属较稳定煤层。 4)、 C25 煤层 位于煤系底部,下距 ~ ,平均。 煤厚 ~ ,平均,一般为 左右,仅在井田东端局部达 以上; C25煤层在 aaa 井田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可采区分布在井田的中部和东部,沿走向厚度变化不大 ,属较稳定煤层。 勘查区位于 yy 复式背斜南翼的次级褶皱赤水河向斜北翼东段,呈一宽缓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自西向东由东西向逐渐转为北东向,地层倾角一般 10~ 28176。 ,东、西两端增大为 36~ 40176。 ,其南面紧靠高田坎背斜。 区内次级褶皱不发育,断层较为发育,主要分布在井田的西部和东部,其余地段断层稀少(见图 41)。 区内未发现有岩浆活动。 现将主要褶皱和断层分述如下: (1 )、褶皱 区内发现有次级褶皱 15 条,其中背斜 8 条,向斜 7 条。 发现的褶皱均发生在矿区内的非煤系地层中,延伸不长,波幅不大,属浅层褶皱,对深部煤层无影响 , 不对矿区构成水害影响,在此不 赘述详见“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9 图 41 勘察区构造纲要图 (2)、断层 ,区内发育断层 45 条,其中地表出露断层 36 条;按断层性质划分,正断层 21 条,逆断层 23 条,层间滑动断层 1 条。 按对煤层是否造成破坏划分,未破坏煤层的断层 34 条,破坏煤层的断层 11 条。 在破坏煤层的断层中,地表断层在深部切割煤层的 6 条,其中煤层落差大于 30m 的 2 条;隐伏断层切割煤层的 5 条,其中煤层落差大于 20m 的 1 条。 各断层所在位置、性质、规模、产状特征等见表附表。 这些断层的特征如下: 1) 断层主要集中发育在井田东端和西端,中部不发育,正断层、逆断层数量相当,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偏简单; 2) 断层发育多受主体构造的影响,断层倾向主要为南东向,与主体构造方向相近; 3) F12 为层间滑动断层,位于井田东北侧,主要破坏井田 100 号勘探线以西 C25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10 煤层,未破坏其它煤层和含水层; 4)钻孔揭露的隐伏小断层断距不大,大多切割破坏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