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规划实施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人防 工程行政审批 非税 收入管理 接报 警和指挥处警 交通 事故处理 交通 设施建设 与维护 民防 设施管理 住房 制度改革 地震 监测预报 和应急 拆迁 及危房改造 市容 和环境卫 生管理 信访 工作检查 文物保护 工程 质量监督管理 工程 建设管理 五、环境保护 服务和管理的受众是针对城市环境 污染处罚 循环 经济发展 的规划 农林 草及湿地保护 固废监管 新型 墙体材料 发展与推广 酸雨观测 再生 资源回收管理 供水 排水及污 水处理行 业管理 水资 源监测管理 污染防治 绿化建设 地质 灾害防治 建筑 节能推广 环保 事故应急处理 水土 保持规划实施 景区保护 环境 影响评价 地质 环境保护 环保 科技 环境监察 排污 总量 循环 经济 环保 科技 研究开发、成果转化 控制 发展促进 信息管理 能源 节约和综 合利用发 展规划 环境监测 核与 辐射安全监督 新能 源扶持 生态规划 六 、 明确 政府的四项基本职能 是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 (一) 政府基本职能: 社会管理: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 当前社会管理方面的重点,主要有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维护治安和社会保障等 公共服务: 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经济调节: 调济经济运行、推进经济发展。 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 市场监管: 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 (二) 智慧城市中的体现 社会管理: 促进智慧城市的 发展,带动社会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通过智慧社区和城市管理,促进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带动社会管理水平向信息化智能方向发展。 公共服务: 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智慧的交通、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让市民和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经济调节: 通过经济运行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的智慧化发展,为宏观运行提供科学准确及进的决策依据,确保经济调节健康有序进行。 市场监管: 通过建立健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并联合企业管理相关部门,利用采集到的经济数据 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智能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性。 (三) 政府最根本的职能 汇总 是保障民生 七 、 建设智慧支撑平台是基础 同时,为使政府的决策和反应更加“智慧”,还必须建立在新兴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打造精辟之相支持的智慧产业 广泛存在的网络,在三网融合为基础,随时随地提供网络服务。 物联网广泛且深入的应用 建立在去计算的平台上 需要有相关智慧产业的支撑 第二节 智慧城市愿景和目标 一、智慧城市的愿景是有思维的城市 基于智慧城市的特点及政府的基本职能,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愿景是 :“ 打造全国最具“ 思维”的城市。 (一) 打造最具“思维”城市 的目标 ( 1)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 ( 2)高效创新了政府服务 ( 3)聪睿完备的城市管理 ( 4)绿色环保的城市环境 ( 5)全域覆盖的高速网络 (二) 最具“思维”的城市获得收益与提升 ( 1)继续凸现某某市服务能力,扩大城市竞争优势 ( 2)持续优化现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 3)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落户 ( 4)提升城市知名度 ( 5)创造智慧产业及相关新兴产业在某某市发展的契机 (三) 释疑:“思维能力”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 1)提高“思维”能力可使政府为民服务更加高效、透明、 打造创新的服务模式。 ( 2)提升“思维”能力可使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合理,市民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 3)提升“思维”能力可使社会环境更加完善,驱动当地经济升级转型。 ( 4)提升“思维”能力可使城市对未来发展实现预知预判,持续引领百强县发展。 (四)小结: 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提升创 新 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提升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智慧产业比重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施政能力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生态宜居品质。 第三节 智慧城市体系目标 通过 五年的建设,某某市将成为具有“思维”的现代典范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目标如下: 城市支撑 ( 1)拥有无处不在的网络生活时代 ( 2)体验无缝的移动及互联网支持 公共管理和服务 ( 1)为千家万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 2)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 3)实现一流典范的城市管理水平 市民生活 ( 1)品位现代和谐的物质文明 ( 2)享受创新先进的精审文明 ( 3)尊享便捷优质的城市服务 生态环境 ( 1)兰天绿水,城林交融 ( 2)新技术深入研究 ( 3)新能源广泛应用 地区产业 ( 1)积极促进产业转型,继 续保持强势发展 ( 2)实现产业智慧与智慧产业化的相辅相成、协调共进 ( 3)鼓励科技创新,聚集高端人才 (一) 市民的幸福指数将明显提升 随着智慧城市的建成,市民的幸福指数将明显提升,市民无论是日常出行、文化教育、健康和就医服务都位居全国前列。 市民主观指标: ( 1) 社会生活 满意程 度 8 分以上 , ( 2) 市民对交通出行满意程度 8 分以上, ( 3) 市民对出行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序 8 分以上, ( 4) 市民就医满意程序 8 分以上, ( 5) 企业、市民对政府满意程序 8 分以上, ( 6) 环境安全满意度 8 分以 上 ( 7) 食品药品安全满意 度 8 分以上 ( 8) 人才就职满意度 8 分以上 ( 9) 文化生活满意度 8 分以上 市民出行 ( 1) 人均上班通勤时间小于 20 分钟 ( 2) 平均寻找及等待泊车时间小于 15 分钟 ( 3) 任意两公交站点之间公交换乘不超过两次。 ( 4) 公共交通平均等待时间小于 10 分钟 ( 5) 市内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大于 30 公时 /小时 ( 6) 常住人口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0% 文化教育 ( 1) 每周网上学习时间不低于 3 个小时, ( 2)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常住人口比列应在 20%以上, ( 3) 市财政性教育支出占 GDP 比例至少 5% ( 4) 城市人均电子文化资源 拥有量达到 100M ( 5) 受终身教育市民占比达 90%以上 市民健康 ( 1) 二级甲等医院医生远程会诊时间不低于 4 小 /每人每月 ( 2) 社区门诊占医院门诊诊疗时间比例大于 60%,食品药品可追溯90% ( 3) 每万人全科医生配备 3 名, ( 4) 平均就诊等待时间长小于 1 个小时 ( 5) 城市医院间病人信息共享率应在 90%以上 ( 6) 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健康指导的使用率大于 70% ( 7) 人均期望寿命 82 岁 社区服务 ( 1) 居家养老服务占比达 15% ( 2) 居民消费电子化使用率 80%以上 ( 3) 社区服务信息化率 90% (二) 提高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将显著提高,为全国提供政府创新施政模式 政府服务 ( 1)企业与政府网络互动率 80% ( 2)行政审批平均时间 20 天 ( 3)行政审批网上办理水平 80% ( 4)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 60% ( 5)政府移动服务普及率 60% 城市管理 ( 1)城市基础设施传感网络覆盖率 80% ( 2)核心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 100% ( 3)城市管理成本降低 20% ( 4)人口管理信息完整率 80% 经济管理 ( 1)经济预警准确率 100% ( 2)企业诚信档案建档率 100% ( 3)物价管 理信息化率 100% ( 4)宏观经济指标生成周期 15 天 ( 5)招商引资和投资平台使用率 100% (三) 智慧产业将城为核心产业 智慧产业将城为某某市的核 心 产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将成为某某市产业的新的支柱 企业发展 ( 1) 智慧产业产值占 GDP 比 30% ( 2) 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率应在 95%以上 ( 3) 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在 10%以上 ( 4) 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达到中小企业总数的 85%以上 ( 5) 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覆盖 80%以上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 1) 企业创新技术开发(数量)年 增长率 10% ( 2) 自主产权软件认证数量年增幅 10% ( 3) 年专利申请量增幅 30% ( 4) 全社会 R& D 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 4% ( 5) 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 3%以上 ( 6) 平均创新技术成果效益增长率 10% ( 7) 企业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比率 30% (四) 建设美好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倾力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将某某市打造成一座环保城市” 污染防治 ( 1)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 95% ( 2)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率 80% ( 3)再生资源回收率 80% ( 4)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 80% ( 5) 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全过程监控 100% ( 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 10% 节能降耗 ( 1) 企业智能化能源管理比例 70% ( 2) 城区公共自行车租凭点 500 米覆盖率 100% ( 3) 新建建筑中数字化节能比例 80% ( 4)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 100% 新能源新技术 ( 1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 99% ( 2 新能源汽车比例 100% (五) 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 信息基础建设作为某某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需要着力从无线网络覆盖,宽带网络提速和三网融合方面加强建设 网络覆盖水平 ( 1)下一 代广播电视 网( NGB)到户率达到 95% ( 2) 城区主要场所 WLAN 覆盖率 95% ( 3) 光纤到楼率达到 99%,光纤到户率达到 80%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水平 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达到 5% 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达 1% 网络接入水平 ( 1)户均有线宽带接入达到 20MbpS ( 2)万人因特网出口达到 750Mbps, ( 3)平均无线网络接入带宽达到 5Nbps ( 4)户均有线宽带使用达 Mbps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方案 一、 做好整体规划 要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进行智慧城 市的顶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某某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创新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方式 ( 1)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受众包括辖区内市民、企业及政府部门 人员 ( 2)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先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及目标 ( 3)整体打造、全面考虑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架构 ( 4)确立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架构及支持性硬件及软件要求 顶层设计最主要解决的问题 ( 1)某某市智慧城市的愿景和目标 ( 2)某某市智慧城市的主要需求 ( 3)某某市智慧城市的集成的高阶蓝图 ( 4)某某市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方案 ( 5)某某市智慧城市的应用 体系及构架 ( 6)某某市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 ( 7)某某市智慧城市的路径和未来建设的项目群 ( 8)某某市智慧城市的方式和新兴业务模式 ( 9)某某市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等 二、 已经 取得的成绩 (一)综合成绩 某某市政 府 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信息化的投入比较重视,已经在各个相关部门建立了所需的信息系统,促进提升其服务效率。 各委办局信息系统名称: 其中: 财政局: 10 个子系统, ( 1)预算管理系统 ( 2)国库支付管理系统 ( 3)现金管理系统 ( 4)工资统一发放管理系统 ( 5)国债(债务)管理系 ( 6)政府采购管理系统 ( 7)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8)收入管理系统、 ( 9)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系统 ( 10)总帐管理系统 审计局:三个子系统, ( 1)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系统 ( 2) AO 现象审计管理系统 ( 3) OA 审计管理系统 监察局:一个子系统 , ( 1)电子监察系统 政府办:无独立系统, 主要使用 OA 行政办公系统, 国土资。智慧城市规划实施方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6,表示波特率为 57600),取值为 09 , 分 别 表 示 波 特 率 为 1200,2400,4800,9600,19200, 38400,57600,115200 ,230400,921600; 迒回:执行状态, 0—命令执行成功,非 0—执行失败 void closeAndDisconnect() 功能:断开设备 SQlite 数据库设计 根据高频学生卡癿寻卡功能,以学生卡 I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 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 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图 4 AD574引脚图 figure of AD574 单片机以及外围电路设计 单片机 是一种面向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微型计算机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该系统是由 CPU、输入输出电路( I/O 口)、定时 /计数器、串行通信口、显示驱动电路( LED 驱动电路)、多路开关以及 A/D 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个单块芯片上的,构成了一个最小但是完善的计算机任务
不够分化,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不够分化,感知觉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等。 ① Crossman , on termi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in mental retardation, 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deficiency ② 何华国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9 年底
5 同理, T2 导通, T T4 关断,调控 T3,电动机可以运行在反向电动状态; T2 导通,T T3关断,调控 T4,电动机可以运行在反向制动状态。 武汉理工大学《电力电 子装置及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6 3 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控制电路(如图 31)主要环节 是:触发电路、电压电流检测单元、驱动电路、检测与故障保护电路。 主电路电力电子开关器件要采用 IGBT,并且系统具有完善的保护。
..... 52 强度计算 ................................................................................................................................... 53 稳定性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