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教案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 4.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5. 闪光融合现象 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 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 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7.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医学上称之。 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 (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 联想) 影响感受性变化的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 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 ) 耳的构造和功能 (二 )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 机制 三、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 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 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基底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 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 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 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 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冯 .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 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 大振幅接近蜗底 (即镫骨处 ),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韦弗尔提出。 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但是,对于 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声音超过 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 四、 听觉基本现象: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 皮肤 感觉 二、 嗅觉和味觉 三、 内部感觉 思考题 1。 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 ,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2.试说明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和机制 3.简述人耳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几种理论 . ?如何评价 ? 参考书目: ,旦明译( 1983):感觉世界 感觉和知觉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张述祖、沈德立( 1987):基础心理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张春兴( 1994):现代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孟昭兰主编( 1994):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黄希庭( 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章 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的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错觉 观察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觉的一般概念、 特性 、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 了解空间知觉、时间 知觉与运动知觉 和错觉的相关知识并 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 本章重点: 知觉的一般概念、 特性 、 时间知觉、错觉的相关知识并 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 ( 1)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 2) 错觉理论 三、教学 手段和 方法 2。 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 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二、 知觉理论 : ①格式塔理论。 认为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人总是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觉遵循 概略 规律;知觉符合于神经系统的特征。 ②知觉的推断理论。 假定知觉经验是一个混合物,它一部分信息来自当前的感觉,大部 分信息是从贮存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的。 知觉可以预测外界刺激的性质,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 ③心理物理对应理论。 认为知觉中完全不需要假设有推理过程参与,因为刺激已经相当完整和详细,足以产生知觉,知觉与刺激相对应。 三、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四、 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 同属于认知过程的 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 区别:。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五、 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 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 知觉的选择性 (一)概念;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 (二 )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从客观而言有。 从主观来看:。 二、 知觉的整体性 (一)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二)格式塔心理 学派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 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在其他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 3.完整倾向因素。 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4.好图形因素。 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 5.好的连续因素。 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共同命运因素。 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 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 觉产生相同的影响。 8. 经验因素。 (三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一)概念 知觉的理解性 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 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2. 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四)知觉的恒常性 1.概念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2.种类 ( 1) 大小恒常性 ( 2)形状恒常性 ( 3) 亮度恒常性 ( 4)颜色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 形状知觉 (一 ) 形状的特征分析 (二 ) 轮廓与图形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 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三 ) 图形的组成 1.邻近性。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2.相似性。 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 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图形 6. 封闭。 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方向对图形组合有重要意义,方向相同难以分开;方向不同则容易分开。 8.简单性。 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 大小知觉 -距离不变假设 2. 观察者的距离 3 .熟悉物体的参照 三、 深度知觉 和距离知觉 (一 ) 肌肉线索 (生理线索 ) 1.调节。 它是指水晶体的形状 (曲度 )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2.辐合。 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二 )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 1.对象重叠 (遮挡 )。 3.结构级差 4.空气透视 5.明亮和阴影 6.线条透视 7.运动视差 (二)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 65毫米。 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 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 这样,两个视线落在两个视网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重合。 这就是双眼视差。 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 、 时间知觉 (一 ) 什么叫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就是时间知觉 (二 )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三 )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情绪和态度也 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4. 回忆影响时间估计。 二、 运动知觉 (一)什么叫运动知觉 (二 ) 似动知觉 似动 ,顾名思义就是 似乎在动 ,其实并未真动。 确切地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移动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1. 动景运动 .(PHI现象 ) 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 这种知觉现象称为动景运动 (PHI 现象 ) 2. 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是由于人总认为看客体时眼睛是固定不动的。 但眼睛却是不随意地运动着 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眼动的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 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 3. 诱导运动 在没有更多的参考标志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 4. 运动后效 (瀑布效应 ) 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 ,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 ,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五节 错觉 一、错觉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错觉的种类 (一 ) 形重错觉 (二)方位错觉 (三 ) 大小错觉 (四 ) 旋转错觉 (五 ) 形状和方向错觉 (六 ) 时间错觉(七 ) 运动错觉 (八 ) 情绪错觉 三、 错觉理论 : : : 第六节观察 一、 观察与观察力 二、良好的观察必备的条件 1. 明确的观察目的 2. 周密的观察计划 3. 作好观察总结 4 .观察要精细全面 思考题: 有哪些 ? . . . .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内容: 意识的一般问题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注意概述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 掌握意识的一般问题,意识的几种不同形态 ,注意的一般概念、规律、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生理机制。 二、教材分析 : ( 1)注意的一般概述( 2)注意的认知理论 : ( 1) 几种 不同的意识状态 ( 2)注意的 认知理论 三、教学 手段和 方法 2。 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 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二 什么是无意识 (一)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三 意识的特征 (一 ) 意识的觉知性 (二 )意识的能动性 (三 ) 意识的概括性 (四 )目的性 (预见性 ) (五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