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帝故宫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合评价为弱腐蚀。 (三)气候条件 县属亚热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但年际多变。 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 亿立方米。 降水主要集中在 3 月一10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84%,以春季连阴雨和六月黄梅雨为主要特征。 夏、秋季时台风、龙卷风,雷雨天气经常出现,易造成洪涝灾害;而当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则出现高温干旱。 (四)水文 长兴 东濒太湖,县域主干河流均发源于西部山区,由西向东,分别由干流和娄港流入太湖。 北部干流水系有合溪新港、长兴港、泗安塘等 31 条涧港,全长 公里,流域面积约 1735 平方公里;南部水系有西苕溪等 5 条港,全长 59 公里,流域面积约 2275 平方公里。 境内有通水溇港 20 条,有盛家洋等湖泊 20 个,面积约 6 平方公里(不含太湖)。 长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1309 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500~ 700 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 亿立方米。 境内河流的水文 特征主要受季节雨量分布不均的影响,洪枯期分明。 本项目所处水系为北部水系。 (五)社会环境条件 20 长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20 年 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财政总收入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215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873 元。 县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省文 明城市、省园林城市、省教育强县、双拥模范县五连冠等称号。 2020 年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奖,长兴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排名已上升到 56 位和 62 位。 长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 杭宁、杭长、申苏浙皖三条高速公路和 10 318 两条国道穿境而过;宣杭、新长、长牛三条铁路横贯东西;被誉为“东方莱茵河”的长湖申航线发端于此、直达上海。 长兴距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均在 200 公里以内。 长兴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近年来, 县按照“拉开框架、增强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的思路,积极实施“东扩南进、北延西控、中间完善”的城市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长兴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相继编制了《中心城区城市设计》、《长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十五”期间长兴城市建设投资达到 68 亿元,城市发展空间有序拓展,城区每年以 近 3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 25 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拉大到 35 平方公里,集聚人口 20 万,城市化水平达到 52%, 21 一座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已雄姿态初现。 长兴文化底蕴深厚悠久。 茶圣陆羽撰写了旷世巨作《茶经》,长兴因此成为茶文化发祥地;长兴也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乡,仙山显圣寺、水口寿圣寺闻名海内外,史称“帝乡佛国”。 更有民间艺术的奇葩“百叶龙”、美不胜收的廿里银杏长廊。 长兴资源广博,物产丰饶,有久负盛名的“长兴三宝”:银杏、青梅、栝楼;有食誉四海的“太湖四珍”:银鱼、白虾、鲚鱼、大闸蟹;更有令人称绝的“品茗三绝”:紫笋茶、紫砂壶、金沙泉。 金钉子、古银杏、扬子鳄三大自然瑰宝闻 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建材之库、中国银杏之乡”的美称。 长兴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近年来, 县以创建“四张名片”为载体,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美化、洁化、绿化、亮化城市,以山水园林景观凸现城市特色,先后建成了齐山植物公园、台基山遗址公园、和睦塘公园等,城市绿地达到 924 公顷,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三大指标分别提高到 %、 %和 平方米。 坚持高水准设计城市街景,一批优秀设计、精品建筑相继出现,城市品位不断提高。 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 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将长兴列为环杭州湾城市群十个大城市之一。 县委、县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规划到“十一五”期末,长兴中心城市建成区达到 35 平方公里以上,城市框架接近 50 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30 万,城市化水平达到 60%以上。 远景目标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达到 6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 50 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0%,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 22 公共设施条件 长兴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兴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供水、天然气、污水 处理、垃圾处理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体育馆、青少年宫、游泳馆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省内一流标准的大剧院、图书馆、档案馆等先后投入使用;人民医院迁址新建。 23 第六章 项目建设内容 一、建设目标 充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遗产,整合景观资源,精心打造“帝乡佛国”文化品牌,建设中国南朝史研究基地,为现代化的长兴谱写一曲恢宏的历史文化乐章。 通过对该区块土地资源的整合,盘活城市资产,进一步推进 县城市化建设步伐。 二、运作方式 本项目将通过商业运作,自求平衡。 项目的资金实行封闭式管理,专款专用。 项目建设自有资金由 县永兴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财政拨款等形式自筹解决。 项目建成后,将通过门票收入来解决还款资金,不足部分将通过出让公司名下的土地,出让收入在支付有关成本、费用后,净收益部分将首先偿还银行贷款,保证贷款本息的偿还。 三、建设内容和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建设范围内拆迁工程及陈武帝故宫,包括重建陈霸先故居、重建天居寺、服务与民俗文化街和园林休闲绿地等工程。 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见表 61。 24 表 61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序号 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 备注 故居 2700m2 含水电设施 天居寺 5050 m2 含水电设施 商业民俗表演 1972 m2 含水电设施 游人中心 248 m2 含水电设施 华表与石碑工程 绿化 42903 m2 广场铺地 19090 m2 园路 8288 m2 停车场 7464 m2 1. 10 码头 一座 1. 11 建筑物拆除工程 6750 m2 (一)用地规划布局 整个拆迁地块的土地使用面积为 175430 平方米,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整个地块为二块,其中用于陈武帝故宫的建设,土地使用面积为 75423 平方米。 陈武帝故宫的规划布局: 布局原则 尊重历史遗存,保护历史的原真性 弘扬和传承地方文化 重视文化旅游环境的生态休闲功能 25 满足现代旅游的需要 布局 根据基地分析,总体布局采用以面南的天居寺为主轴,寺前东西两翼附以故居与遗址展示和服务与民俗文 化街,北面是园林休闲绿地。 东面临河,设置少量休闲设施(餐饮与茶室),将原有断头的水渠结合建筑布局连成蜿蜒的水系,与建筑群相互对应限定,两者相得益彰。 功能分区 总体布局按功能分成四个区: 故居与遗址展示区 根据考古发掘结果,确定保护与展示的五个遗址点:南朝古井(包括“圣井”),宋代砖铺路面、石柱础、中门遗址和墙角基址,尽可能显现历史的真实状况。 重建故居,作为展示故居文物和提供凭吊祭祀的场所。 天居寺宗教文化区 陈霸先登基后舍宅而为天居寺,反映南朝佛教的兴 盛,以后历代延续。 佛国也是本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充分展示南朝以来的佛教文化。 旅游服务与民俗文化展示区 商业和民俗一条街既提供旅游购物服务,同时也提供长兴地区民俗文化的展示和表演场所。 园林休闲区 基地北面营造大片生态林地,偏东临河设置特色餐饮和茶室等休闲设施,四周配以观赏性园林植物,为长兴城市提供一个生态休闲的公共绿地。 26 道路与交通组织 外部交通组织:在基地南面的城市道路上设主出入口,北面府前街上分设车行次出入口。 长兴港上设码头, 104 国道跨河桥 下设停车场,可停 185 辆小轿车。 内部道路与交通组织:主要组织步行人流,考虑到消防与内部运输要求,设有车行道可以南北环通。 车行道在局部地段与广场和街道重合,路面宽 米,也可考虑采用电瓶车作为内部交通工具。 步行道分二级连接各景点,一级步行道,路宽 米,采用石板路面。 二级步行道,路宽 米,采用石板和卵石组合路面。 绿化 根据记载,天居寺内原有古银杏一棵,上世纪末被砍伐,其位置至今仍可指认,应于补植。 天居寺前主轴两侧树列宜选松、柏,广场及周边可植香樟,杜英 、马挂木、广玉兰、银杏、榉、枫杨等,寺内和故居内庭院可选种银杏、榆、朴、女贞、梧桐等乔木,和玉兰、海棠、桂花、紫薇、南天竹等花灌木。 寺东侧临春馆、紫笋堂四周植观赏性乔灌木,可选用榆、榉、朴、栾、枫香、乌柏、重阳木、紫薇、石楠、桂花、樱花等,寺后周边则以生态原则配置地方性树种,形成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以显现生态效益。 给排水 (一)给水 水源 水源为市政自来水,从基地南侧的城市绐水干管上接入管径为 DN100 的给水管。 用水量估算 27 根据建筑规划人数,满 足游览、工作管理人员等的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约为 30m3/d(其中未预见水量按 10%计)。 给水系统 给水管网在基地内成环状布置,采用直接供水至各用水点的供水方式。 消防系统 规划区内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 1 次。 室内外消防系统按区域内最大规模、最高防火等级的建筑单体确定。 消防用水量:室外 25L/S 室风 15LlS 火灾延续时间 2 小时。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与室外给水管网共用,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包括消防水池)结 合单项建筑设计。 室外消防给水管网的最低水压不低于。 (二)排水 采用污水和雨水分流排入的系统。 污水系统 最高日污水排放量约 27 m3/ d,污水管径为 d300。 污水经收集后,集中向南排至市政污水干管中。 雨水系统 雨水量按当地 5 年一遇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地面综合径流系数为 ,地区内雨水采用地面边沟收集和雨水管道收集两种方式,均就近排入区内水体中。 28 电力电讯 (一)本工程初估用电量 500kW, 大部分为三级负荷,有少量一、二级负荷。 拟在室外设一个 630kVA 箱式变电所,由城市电网引入一路 lOkV 电源,箱式变分别向各单体建筑引 380/220V 低压电源。 一、二级负荷的备用电源采用 EPS 电源。 (二)室外配电线路均采用铜芯电缆埋地暗敷设,室内线路采用铜芯电线电缆穿管保护暗敷设。 (三)按第三类防雷要求设置防雷装置。 (四)设置有线电视、综合布线、保安监控、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等智能化系统。 (五)智能化系统的信号引自城市有线电视及电信网络,线路穿管保护暗敷设。 五、 建筑设计与结构 建筑设计 历史遗址展示 在遗址基地上标出明清时期寺院墙界,遗址展示点除“圣井”外,均采用玻璃罩形式保护和展现遗址,让游客对历史原貌有一个整体了解。 陈霸先故居 采用接近南朝住宅的布局方式,主轴线厅堂前为廊院,厅堂后设永巷,居住部分采用三堂并列形式。 主轴东侧设陈氏宗祠,供国内外陈氏后裔前来认祖归宗,举行祭祀活动。 建筑造型均为悬山式屋顶,主院落采用干栏式结构。 天居寺 29 采用南朝廊院形制。 参考日本现存法隆寺布局,主轴线上设有两进院落 ,分别建有山门、金堂和讲堂。 金堂前东西分列钟楼和经台。 西侧次轴设斋堂和僧房。 大门前主轴线以华表为起点,旁有巨石上书“帝乡佛园’’,经矩形水池和树列到达山门前广场,全长 150 米。 商业服务与民俗文化一条街 街道采用江南水街形式,建筑是带有南朝民居风貌的现代建筑,形成曲折有致,错落跌宕的街道空间,可供游街和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