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长乐大道a9段公路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终极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0 辆。 由远景交通量可知本次设计车道等级为 一 级公路。 所以根据所给的条件,本次 设计路线为 丘陵 区 一 级公路。 拟 定该条道路为双向四车道的 一级 公路,设计车速为 80km/h,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为一级, 采用整体式路基。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选线原则 1)在路线设计和选线中,应该尽量避开农田,做到少占或不站高产田。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或 极 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 清其对工程的影响。 一般情况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6 下路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5) 路线的走向基本走向必须与道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要注意保持原有自然状态,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 选线时应综合考虑路与桥的关系。 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 道路选 线的 目的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质、地表、地物及其沿线条件,结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 在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而 道路选线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道路的具体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定出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选线把路线的平面的布置下来。 (1)全面布局 全面布局是解决路线基本走向的全局性工作。 就是在起点以及中间必须通过的据点间寻找可能通过的路线带。 具体在方案比选中体现。 路线的基本走向与道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限制和影响道路的走向的因素很多。 主观条件是指设计任务书或其他的文件规定的路线总方向、等级及其在道路网络中的任务和作用。 而客观条件就是指道路所经过地区原有交通的布局,城镇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 件。 上述主观条件是道路选县的主要依据,而客观条件是道路选线必须考虑的因素。 (2)逐段安排 在路线基本走向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平坦与复杂程度不同,可分别采取现场直接插点定线和放坡定点的方法,插出一系列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的直线段, 延伸 相邻直线的交点,即为路线的转角点。 (3)具体定线 在逐点安排的小控制点间,根据技术标准的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因素。 随后拟定出曲线的半径,至此定线工作才基本完成。 做好上述工作的关键在于摸清地形情况,全面考虑前后线性衔接与平纵横综合关系, 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技术指标,使整个线形得以连贯顺畅协调。 山岭区选线要点 山岭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复杂,路线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同时地质、气候条件多变,都影响路线的布设。 但山脉水系清晰,给选线指明了方向:不是顺山沿水,就是横越山岭。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7 纵面线形结合桥涵、通道、隧道等构造物的布局,合理确定路基设计高度,纵坡不应频繁起伏,也不宜过于平缓。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 平面设计原则 ( 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2) 除满足其车型是理学 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 3)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性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 ( 4)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这种线形给驾驶员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 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 5)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如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作来不及调整,一般都应该控制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其两端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平面曲线主要由直线、圆曲 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组合而成的。 当然三个也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线形。 在这次设计中主要用到的组合有以下几种: ( 1) 基本形曲线几何元素及其公式: 按直线 —— 缓和曲线 —— 圆曲线 —— 缓和曲线 —— 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曲线。 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标准》规定,除四级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它的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道遵循;旅客感觉舒适;行车更加稳定;增加线形美观等功能。 设计是要注意和圆曲线相协调、配合,在 线形组合和线形美观上产生良好的行车和视觉效果,宜将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之长度比设计成 1:1:1。 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缓和曲线长度确定除应满足最小外还要考虑超高和加宽的要求,所选择的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或等于超高缓和段和加宽缓和段的长度要求。 1)道路技术标准确定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8 表 道路技术指标 序号 项目 单位 主要技术指标 1 设计车速 km/h 80 2 路基宽度 一般值 m 最小值 3 平曲线 半径 一般值 m 400 极限值 25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路拱≤% m 2500 路拱 % 3350 4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40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70 5 最小纵坡 % 6 最大纵坡 % 5 7 最小坡长 m 200 8 相应纵坡的最大 坡长 3% m 1100 4% 900 5% 700 3% 不限制 9 停车视距 m 110 10 竖曲线 半径 凸形 一般值 m 4500 极限值 m 3000 凹形 一般值 m 3000 极 限值 m 2020 11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70 12 平曲线最大超高 % 8 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线性相关概念与要求 1)道路是一条带状的三维空间的实体,是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附属设施所组成。 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性称为道路的平面线型,而沿中线竖直剖切再沿着道路里程展开的立面投影线型成为道路的纵断面线型。 中线上任意一桩号的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桩号的横断面。 2)在设计顺序上,一般是在尽量顾及纵、横断面平衡的前提下定平面,沿这个平面线型进行高程 测量和横断面测量,取得地面线和地质、水文及其它必要的资料后,再设计纵断面和横断面、路线设计的范围,只限于路线的几何性质,不涉及结构。 3)现代道路平面线型是由基本几何线型即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合理组合而构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9 成,称之为“平面线型三要素”。 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者山涧谷底、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长大隧道、桥梁等构造物路段、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路段、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可以采用直线。 但直线的最大长度应该有所限制: (1)在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为长直线加上陡坡下坡行驶很容 易导致超速行车 (2)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这样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或者改善 图 主线 由地形图读取起点、交点、终点的坐标 iJD ( iXJ , iYJ )如下: 0JD :( , ) 1JD : ( , ) 2JD :( , ) 3JD :( , ) 4JD :( , ) (2) 交点间距、方位角的计算 坐标增量 DX = iXJ 1iXJ DY = iYJ 1iYJ () 交点间距 S =    22DX DY () 象限角 arctan DYDX  () 方位角 A DX 0 , DY 0, A = DX 0 , DY 0, A = 180176。 + DX 0 , DY 0, A = 180176。  DX 0 , DY 0, A = 360176。  所以,对于 AB 段有,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10 ABS =    22DX DY =     22 058  = arctanAB DYDX  =   6320 2302 . 870320 3058 . 39 36355 4972 1. 671355 4913 0. 1 a r c t a n =308176。 3′ 22″ 0A = 308176。 3′ 22″ 同理 : BCS = CDS = DES = 1A =289176。 27′ 57″ 2A =313176。 10′ 38″ 3A =276176。 36′ 58″ (3) 转角计算 转角 i = 1iA iA , i 为“﹢”路线右转, i 为“ ”路路线左转。 1 = 0A 1A =308176。 43′ 22″ 289176。 27′ 57″ =18176。 35′ 31″ (右 ) 同理: 2 =23176。 42′ 47″(左) 3 = 36176。 33′ 40″ (右 ) 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1 对称形曲线设计与计算 图 平曲线几何元素的计算公式: 内移值 24324 2384SSLLp RR( m) () 切线增长值 )( m2 4 0223RLLq ss  () 缓和曲线角 0 1802oSLR  (176。 ) ()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11 切线长 T =  tan 2R P q () 平曲线长 L =  02 180 oR +2SL () 圆曲线长 YL =  02 180 oR  () 外距 E = se c 2R p R () 校正值 D = 2T – L () 式中: T— 切线长, m; L— 曲线长, m; E— 外距, m;。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