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张家坝至秀山220kv线路工程设计_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9。 nnn nyy  给出迭代初值 (0)0 ,算出 ( 0 ) ( 0 ) 039。 ,yy  ( 1 )、 利 用 上 式 迭 代 求 出,反复进行,直至有( 1 ) ( )00| | ,nn    取一定的精度,本次迭代中取 410  ;利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得导线LGJ185/30 应力弧垂表见附表 1.(注:应力单位 MPa ,弧垂单位 m) 由附表 1 可得出最大弧垂发生在覆冰无风气象条件 ( 4)以附表 2 的数据为依据,绘制应力弧垂曲线如图 21 第 10 页 共 60 页 图 21 导线应力弧垂曲线 导线安装曲线 应力状态方程求解各施工气象(无风、无冰、不同气温)下的安装应力,进而求得相应的弧垂,结果如附表 2 所示 按表 29 中的弧垂数据,绘制 40~ 10℃共 6 条曲线,如图 22 所示。 图 22 地线安装曲线 地线应力弧垂计算及曲线绘制 地线相关参数 第 11 页 共 60 页 表 28 地线 JLB20A120参数 根数 /直径 (根/mm ) 地线直径 d( mm) 弹性系数 E(MPa) 温膨系数 1/C 计算拉断力 ( KN) 计算质量 q( kg/km) 安全系数 k 许用应力 0 (MPa) 年均应力上限 (MPa)cp 19/ 147200 10 其中 抗拉强度 ( )p TT M PaAA      许用应力  0 11 45 .70 6 38 02 ( ) MPak    年均应力 上限  00 . 2 5 0 . 2 5 1 1 4 5 . 7 0 6 2 8 6 . 4 2 7 ( )cp M P a     各气象条件下地线比载的计算 ( 1)自重比载 3 3 31 8 1 0 .0 9 .8 0 6 6 5( 0 , 0 ) 1 0 1 0 6 5 .5 3 4 1 0 ( / )1 2 1 .2 1qg M P a mA         ( 2)冰重比载 3323( ) 2 0 ( 1 4 . 2 5 2 0 )( 2 0 , 0 ) 2 7 . 7 2 8 1 0 2 7 . 7 2 8 1 01 2 1 . 2 11 5 6 . 7 0 1 1 0 ( / )b d bAM P a m        ( 3)垂直总比载 333 1 2( 2 0 , 0 ) ( 0 , 0 ) ( 2 0 , 0 ) ( 6 5 . 5 3 4 1 5 6 . 7 0 1 ) 1 0 2 2 2 . 2 3 5 1 0 ( / )M P a m          ( 4)风压比载。 假设风垂直于线路方向即 90 , sin 1 ,对于 220kV 线路 。 因为 1 4 .2 5 1 7d mm mm,所以   ,利用公式 234 (0 , ) s in 1 0 ( / )c f s c Wd M P a mA        和   可得 2 34 ( 0 , ) 25 10 ( / )f sc d M P a mA     ①外过电压,安装有风 10 /ms 时,   ,即有 第 12 页 共 60 页 2 334 10( 0 , 10 ) 0. 62 5 1. 0 1. 2 14 .2 5 10 8. 81 7 10 ( / ) M P a m         ②外过电压 15 /ms 时,   ,即有 2 334 15( 0 , 15 ) 25 5 14 .25 10 14 .87 9 10 ( / )12 1 M P a m         ③最大风速 25 /ms 计算强度时,   即有 2 334 25( 0 , 25 ) 0. 62 5 0. 85 1. 2 14 .2 5 10 46 .8 42 10 ( / ) M P a m         计算风偏时,   即有 2 334 25( 0 , 25 ) 0. 62 5 0. 61 1. 2 14 .2 5 10 33 .6 16 10 ( / ) M P a m         ( 5)覆冰风压比载,此时一律  。 根据公式 235 ( , ) ( 2 ) s in 1 0 ( / )c f s c Wb d b M P a mA         和   有 2 35 ( , ) ( 2 ) 10 ( / )fb d b M Pa mA      , 15 /ms 计算强度时,   ,有 2 335 15( 20 , 15 ) 0. 62 5 1. 2 1. 0 ( 14 .2 5 2 20 ) 10 75 .5 27 10 ( / ) M P a m          计算风偏时,   ,有 2 335 15( 20 , 15 ) 25 5 ( 14 .25 2 20 ) 10 56 .64 6 10 ( /)12 1 M P a m           ( 6)无冰综合比载 ①外过电压,安装有风 2 2 2 2 3 36 1 4(0 , 1 0 ) (0 , 0 ) (0 , 1 0 ) 6 5 . 5 3 4 8 . 8 1 7 1 0 6 6 . 1 2 4 1 0 ( / )M P a m          ②内过电压 2 2 2 2 3 36 1 4(0 , 1 5 ) (0 , 0 ) (0 , 1 5 ) 6 5 . 5 3 4 1 4 . 8 7 9 1 0 6 7 . 2 0 2 1 0 ( /)M P a m          ③最大风速 第 13 页 共 60 页 计算强度时, 2 2 2 2 3 36 1 4(0 , 2 5 ) (0 , 0 ) (0 , 2 5 ) 6 5 . 5 3 4 4 6 . 8 4 2 1 0 8 0 . 5 5 4 1 0 ( /)M P a m          计算风偏时, 2 2 2 2 3 36 1 4(0 , 2 5 ) (0 , 0 ) (0 , 2 5 ) 6 5 . 5 3 4 3 3 . 6 1 6 1 0 7 3 . 6 5 3 1 0 ( /)M P a m          ( 7)覆冰综合比载 计算强度时, 2 2 2 2 3 37 1 4( 2 0 , 1 5 ) ( 2 0 , 0 ) ( 2 0 , 1 5 ) 2 2 2 . 2 3 5 7 5 . 5 2 7 1 0 2 3 4 . 7 1 8 1 0 ( / )M P a m          计算风偏时, 2 2 2 2 3 37 1 4( 2 0 , 1 5 ) ( 2 0 , 0 ) ( 2 0 , 1 5 ) 2 2 2 . 2 3 5 5 6 . 6 4 6 1 0 2 2 9 . 3 4 1 1 0 ( / )M P a m         将所有计算所得各种比载列于表 29 表 29 地线比载汇总表 项目 自重 1(0,0) 覆冰无风 3(20,0) 无冰综合(安装有风,外过有风) 6(0,10) 无冰综合(内过电压) 6(0,15) 无冰综合(最大风速,用于强度) 6(0,25) 无冰综合(最大风速,用于风偏) 6(0,25) 覆冰综合(用于强度) 7(20,15) 覆冰综合(用于风偏) 7(20,15) 数据( 310 ) 备注 sc  sc  sc  sc  sc  sc  计算临界档距,判定控制条件 ( 1)可能控制条件的有关参数见表 210。 表 210 可能的应力控制气象条件 条 件 项 目 最大风速 最厚覆冰 最低气温 年均气温 许用应力  0 (MPa) 比载 3( / ) 10MPa m   0/( 1/m) 310 温度 t( C ) +10 5 10 +15  0/由小至大编号 b d a c ( 2)按等高悬挂点考虑,计算各临界档距 第 14 页 共 60 页 将各临界档距值填入有效临界档距判别表 211 表 211 地线有效临界档距判别表 可能的控制条件 a(最低气温 ) b(最大风速) c(年均温度) d(最厚覆冰) 临界档距  acl 虚 数  bdl 虚 数bcl 虚 数  容易看出,  为有效临界档距。 实际档距 cdll ,年均气温为控制条件;实际档距 cdll ,最厚覆冰为控制条件。 计算各气象条件的应力和弧垂 ( 1)以各档距范围的控制条件为已知条件,相关数据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已知条件及参数 已知条件 年均气温 最厚覆冰 控制区域 参数 0 ~ ~ +∞ ()omtc +15 5 ()mb mm 0 20 ( / )m ms 0 15 3( 10 / )m MPa m  ()m MPa ( 2)以各气象条件为待求条件,已知参数如表 213 所示。 表 213 待求条件及已知参数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年均气温 事故 外过有风 外过无风 内过电压 安装 覆冰无风 覆冰有风 (强度) 覆冰有风(风偏) 最大风(强度) 最大风(风偏) ()tC +40 10 15 35 +15 +15 15 5 5 5 5 10 10 ()bmm 0 0 0 0 0 0 0 0 20 20 20 0 0 ( / )vms 0 0 0 0 10 0 15 10 0 15 15 25 25 3( 10 / )MPa m  34 34 34 34 24 34 02 34 222.235 234.718 229.341 54 53 第 15 页 共 60 页 ( 3)弧垂计算过程 利用状态方程,求得各待求条件下的应力和弧垂,如附表 3 所示。 由计算结果很容易看出,最大弧垂发生在覆冰无风气象条件 ( 4)以附表 3 的数据为依据,绘制应力弧垂曲线如图 23 图 23 地线应力弧垂曲线 地线安装曲线 应力状态方程求解各施工气象(无风、无冰、不同气温)下的安装应力,进而求得相应的弧垂,结果 见于附表 3。 按表 217 中的弧垂数据,绘制 40~ 10℃共 6 条曲线,如图 24 所示。 图 24 地线安装曲线 第 16 页 共 60 页 3 绝缘配合计算及金具选择 绝缘子型号选择及片数确定 根据本 标段 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综合该地区其它 220kV 及以上线路设计、运行的经验,为防止玻璃绝缘子自爆损伤设备,本 标段绝缘子采用 盘形悬式 瓷 绝缘子。 根据本标段线路通过的的污秽地区等级(Ⅱ级污区),结合绝缘子的选型,并考虑到零值绝缘子的影响,尽量按照上限配置绝缘子。 根据规程规定,瓷绝缘子的安全系数为 ,断线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为 ,选择绝缘子强度联数如下:耐绝缘子串选择 160XP 型绝缘子,双联成串,每串绝缘子片数为 16 片;悬垂绝缘子串选择 160XP 型绝缘子,单联成串,每串绝缘子片数为 16 片,重要交叉跨越地段跨越直线塔采用双联悬垂串。 根据规范,当有全高超过 40m 有地线铁塔时,高度每增加 10m,绝缘子片数增加 1 片。 考虑到标段处于重冰区( 20mm)一律选用 160XP 型绝缘子。 根据资料该标段为Ⅱ级污区,查阅 规程可知,Ⅱ级污区爬电比距可取为 /cm kV 。 悬垂串的计算,查询 160XP 的相关参数 表 31 160XP。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