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预防管理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然雨水的浸泡。 6) 解冻坍塌。 : 1)动工前要向班组下达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同时办理好交接签字手续。 2)在陡竣 山坡脚下施工,应事先检查山坡面情况,如有危岩、孤石、坍塌体、滑坡体等不稳定因素,应妥善处理。 3)开挖基坑时要视设计深度和土质类别来确定放坡系数。 如放坡受现场限制必须架设支撑。 4)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标高时,挖成直立壁如不加支撑,必须控制在规定的深度范围内,如深度超过规定值时,应根据土质类别和深度对照的放坡系数放坡。 5)在边坡顶面,要尽量减少静、动荷载。 弃土的堆放距开挖边缘应大于 米 ,堆高不得超过 米 ,并不得堆靠在临近建筑物或临建工程的墙体 ,与墙体应保持 米以 上的安全距离。 6)严禁在开挖基坑边缘上行驶机动车辆和堆放料具 ,对于基坑底部或回填需夯实时 ,必须设专人值班 ,监视土方变化 ,填写监视纪律 ,存档备查。 7)施工方法必须正确,开挖时应从上而下逐层挖掘 ,严禁挖掏。 对于较松软土或普通土 ,每人每段宜在 4 米左右 ,自开挖端向后倒退挖掘 ,对于坚硬土 , 每人每段宜在 6 米左右 ,用镐刨时 ,应自开挖点向前进行 ,迎面不得站人,严禁操作人员在基坑内休息。 8)当要更换支撑时 ,必须先支牢新撑 ,再拆旧撑,支撑全面拆除前 ,应根据回填顺序自下而上进行 ,应随拆随回填。 9)在市区内或临街建筑 的基坑 ,周围必须设置 ,周围必须设置栏杆和警牌 ,禁止闲杂人员和儿童进入 ,在靠公路和行人过往的路段开挖 ,夜间必须设红灯警示 ,防止误伤。 10)开挖后如遇地质情况异常 ,应修改方案 ,加大放坡系数或加固挡土支撑,如遇到淤泥流沙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 ,选用集水坑降水、井点降水、或两者相结合等措施,必须使地下水位低于开挖面 米以上,挖集水坑时应即保持开挖边坡的稳定 ,又要与基础底面有一定距离 ,防止基础结构受到破坏。 11)尽量避开雨季开挖基坑,对基坑的集水及时抽排 ,缩短浸泡时间 , 为使集水排尽 ,可挖集水坑 . 12)基坑 内挖土 ,应随运随挖 ,运土坡道 ,随挖深而延伸 ,坡度一般不 大于 1:4。 13)运土坡道与空车道避免交叉 ,或设专人指挥 ,防止两回事车碰撞。 14)配合机械挖土、泛底、平地、修坡作业时,不得在机械回转半径 以内作业。 15)夜间施工时应根据需要安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 设明显标志。 16)所有施工机械,进场前必须查验有无政府部门颁发的准用证、否 则不准租赁开工。 17)机械挖土,应严格控制开挖面坡度和分层厚度防止不边坡和机械 下的土体滑动,司机必须持证上岗。 模板工程的坍塌事故危 害极大,可引起联动坍塌,造成多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和挤压伤害。 主要原因: 1) 支撑基础强度不够,发生沉陷,造成支撑失稳。 2) 支撑材料的强度、刚度不符合技术标准。 3) 支柱间横顺拉杆和剪刀撑数量不足或材料不合格。 4) 支撑操作未按顺序进行,没有全面固定好就进入下一道工序。 5) 模板顶面,材料和设备堆放严重超负荷。 6) 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过早拆除。 . 预防措施: 1)模板工程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提出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分部分相安全技术交底,拆模必须在试验报告达到强度以后经项目经理批准,方可进行。 2)支撑的基础必须夯实、平整、按外脚手架的规定垫板,防止沉陷,对多层结构的支撑,要保证上层支撑的荷载能够直线传递到下层支架结构上。 3)支撑材料应符合规定,木支撑不准使用有腐朽、扭曲、裂纹的木料,小头直径不小于 16cm。 钢管支撑不准使用严重锈蚀、变形、开裂、脱焊、螺栓松动的材料。 4)支撑要垂直、顶、底面要平整,支柱间应设横顺柱杆和剪刀撑、确保牢固稳定。 必须考虑模板和支撑的自重、钢筋和新浇混凝土的重量、施工人员和设备的重量,抗倾系数不小于。 5)楼板顶部严禁超负荷堆放材料和设备,浇筑混凝土时,要有专人负责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停止或撤离危险地区,防止多人伤亡。 6)拆除模板时应遵照以下顺序:即:后装先拆,先装后拆;先拆侧模,后拆底模;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 在安全技术交底中应写清楚。 (斜料平台) 从国内伤亡统计数字来看,外脚手架坍塌是近年来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已列为建设部 2020 年度专项治理工作内容之一,建设部已于 2020 年颁发了 JGJ130- 202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为预防外脚手架的塌陷, 公司特编制本管理方案,所属各单位均应照此执行。 1)在搭设脚手架之前,应结合本工程的特点编制专项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基础处理、搭设要求、杆件间距及连墙杆设置的位置和方法,并绘制施工样图和大样图。 2)脚手架搭设高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要进行计算。 3)当搭设高度在 25CM— 50CM 时,应对脚手架整体稳定性予以加强,如纵向剪刀撑必须连续设置、增加横向剪刀撑、连墙杆的强度提高、间距缩小。 4)当搭设高度超过 50CM 时,可采用双立杆加强或采用分段卸载,沿脚手架全高分段将脚手架荷载传给由建 筑物伸出的悬挑梁或混凝土梁承担,但必须经过计算。 5)设计计算必须符合规范规定,经总工程师审批。 1)搭设高度在 25 米以下时,可素土夯实找平,上铺 5cm 厚木板。 2)搭设高度在 25 米以上时,应根据现场耐力情况设计基础方法,或 采用回填土分层夯实,可用枕木支垫。 3)搭设高度超过 50 米时,应根据现场地耐力设计基础做法,或于地面下 1 米深处采用灰土地基,或浇筑 50cm 厚混凝土基础,加垫枕木。 4)脚手架底座可选用锻铸铁与焊接底座两种均可。 5)脚手架必须设置纵向与横向扫地杆。 6)脚手架基础较低时,应设有排水措施。 . 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 1)脚手架高度在 7 米以下时,可采用抛撑方法。 超过 7 米时,须与建筑物拉结。 2)连墙杆的垂直间距不大于 4 米,水平间距不大于 7 米,即 28 平方米设 4 各拉结点, 24 米以下可采用柔性和刚性连接,超过 24 米时必须采用刚性连接。 3)连墙杆应靠近主节点不大于 30cm,并从底层第一步大横杆处开始设置。 4)在搭设脚手架时,连墙杆应与其它杆件同步搭设,在拆除脚手架时,应在其它杆件拆到连墙杆高度时,最后拆除。 . 杆件间距与剪刀撑 1)除特殊脚手架应计算设计以外,一般脚手架的立杆间距应设计为 米 (四跨为 6 米 )大横杆间距 米或 米 ,便于张挂密目立网 ,小横杆间距为 米 ,新的规范要求在每一个立杆与大横杆结点处再增设一个小横杆。 2)剪刀撑是防止脚手架纵向变形的重要措施 ,应遵守以下规定 : a) 每组剪刀撑跨越立杆根数为 5 根( 6 米)、斜杆与地面夹角为45176。 - 60176。 之间。 b) 高度在 24 米以上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组剪刀撑,由底部至顶部随脚手架的搭设连续设置。 中间部分可间断,但 间距不大于 15 米。 c) 高度在 25 米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外侧立面必须沿长度和高度连续设置。 d) 剪刀撑斜杆与立杆和伸出的小横杆进行连接,底部斜杆的端头应防在垫板上。 e)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必须采用搭接,长度不小于 米 ,2 个旋转扣件。 卸料平台是配合塔吊施工的支撑架,是我公司达标的薄弱环节。 虽未发生过事故,但由于支撑力不够,扭曲变形的很多,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尤其是技术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必须严格执行本方案的要求,防止事故发生。 1)施工现场所用各种卸料平台,必须单独专门作出设计并绘制图纸。 2)卸料平台的施工荷载要求进行设计 . 3)卸料平台应制成定型化、工具化的结构。 目前,在未达到定型化时,必须采用工字钢或槽钢作为底部支撑,不允许使用钢架管。 4)卸料平台必须采用钢丝绳吊拉或型钢支撑。 并能合理地与建筑结构连接。 5)卸料平台应自成受力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