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一矿八采区设计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庆大学本科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6 第一 组四段( T1j4),厚 ~ , 平 均。 灰色中厚层灰岩,夹泥质灰岩及泥质条带,顶部为薄层灰岩及钙质泥岩。 第一 组五段( T1j5),厚。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及薄层状灰岩,夹泥质条带及鲕状灰岩。 第一 组六段( T1j6),厚。 灰、浅棕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夹巨厚层状岩溶角砾状灰岩,下部为浅棕灰色白云质角砾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 7) 三叠系中统 第六 组( T2L),分布于井田外围,地质图内出露厚度不全。 岩性为浅灰、深灰色薄层至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钙质白云岩,夹黄绿色钙质泥岩,底部为深灰、黄绿色水云母粘土岩(俗称绿豆岩)。 3 采区储量及生产能力 煤 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属海陆过渡带沉积,厚 66~ 80m,平均 73m。 与上覆 第三 组为整合接触;与下伏茅口组假整合接触。 由灰至深灰 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泥灰 岩、石灰岩和铝质泥岩组成,含煤 10~ 12 层 ; 其中全井田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各两层, M63 煤层为局部可采, M7 M8 煤层全区可采。 煤系含煤总厚 ~ ,平均 ,可采总厚 ,含煤系数为 ~ 13%,平均 %;煤层为无烟煤,牌号为 WY3。 M6 M7 M8 煤层 平均倾角 10 位于煤系中部,其层间距分别为 、 ,为近距离煤层群。 龙潭组的岩性、岩相及厚度较稳定。 各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M63 煤层:局部可采,位于煤系中上部,煤层总厚 ~ ,平均 ,属薄煤层,含夹矸 0~ 1 层,局部两层,夹矸总厚 ~ ,平均 ; 井田内大面积不可采,煤层平均灰分 %,属中~高灰煤。 煤层稳定性为不稳定型 ; 主要开采区域为 +350m水平以上南 采 区。 煤层容重。 M72 煤层:位于煤系中上部,在羊叉河金鸡岩附近有煤层露头出露,分布范围甚小 ;煤层总厚 ~ ,平均 ;属薄煤层,结构一般单一,但在 +350m 以上南区西部,煤层中部夹一层厚 ~ ; 该层厚度较稳定,除个别钻孔不可采外,其余基本全区可采。 煤层灰分为 %,属中~高灰煤 ; 煤层稳定性属较稳定型。 目前是全区可采,煤层容重 t/m3。 论文小结 7 M8 煤层:为本井田最主要可采煤层,位于煤系中部 ; 煤层总厚 ~ ,平均,属中厚煤层 ; 结构为简单~较简单,夹矸一般位于上部,厚 ~ ,平均; 煤层下分层厚度一般为上分层的 6~ 9 倍,形成两层煤夹一层夹矸的三层夹矸结构。 煤层灰分平均为 %,属低~中灰煤 ; 煤层稳定性属稳定型煤层。 煤层容重 t/m3。 煤质、牌号、用途和主要用户 根据无烟煤变质阶段煤化指标,煤化程度属 Ⅶ 1 变质阶段,各煤层工业分类均属无烟煤三号( WY3)。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属中~富灰煤,原煤灰份:根据钻孔资 料, M8 煤层最低,平均为 %;M11 煤层最高,平均为 %; M M7 煤层分别为 %、 %。 据矿井资料,M8 煤层为 %, M M7 煤层介于 ~ 料, M8 煤层最低, 平均为 %; M11 煤层最高,平均为 %; M M7 煤层 介于 %间。 全硫含量 M7 煤层最低, 平均为 %, M11 煤层最高,平均为 %, M M6 煤层分别为 %、 %,属富~高硫煤。 原煤发热量( Qb, d)除 M11 煤层为 ,其余各煤层平均都在,属中高发热量煤。 精煤挥发份( Vdaf)小于 10%,可燃基氢( Hdaf)含量均大于 3%,固定碳平均在 ~ %间,原煤磷( Pad)含量甚微,除 M7 煤层小于 %,属特低磷煤外,其余各煤层含量在 ~ %间,属低磷煤。 4 采区方案设计 采煤方法的选择 邻近矿井采煤方法现状和评价 石豪煤矿是打通一矿所临近的矿井之一,它的采煤方法 采用 的是 倾斜长壁采煤法,仰斜 后退式 开采 ;它一共 布置 了 4 个 采掘 工作面达产, 均使用 综 合机械化开 采 方式,支护方式采用液压支护,以 全部垮落法 来对 顶板 进行管理。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对 倾斜长壁采煤法 进行分析得出 : 优点: ( 1) 巷道布置简单,掘进和维护费用低,投产快; ( 2) 运输系统和通风系统较为简单,回采工作面技术经济效果良好; 重庆大学本科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8 ( 3) 易于实现等长工作面,减少了由于工作面长度变化而增加拆装自迁式液压支架和接长或者缩短输送机的工序。 缺点: 倾斜巷道距离长,对辅助运输和行人来往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采煤方法选择 合理的采煤方法不但可以保证矿井生产能力,而且还能够实现安全高效开采,以最大限度回收资源;采煤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各个指标,因此,要选择一个最佳的采煤方法,就要综合考虑煤层的各个因素,尤其为其地质因素。 本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属海陆过渡带沉积,厚 66~ 80m,平均 73m;与上覆 第三 组为整合接触 , 与下伏茅口组假整合接触。 由灰至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泥灰 岩、石灰岩和铝质泥岩组成,含煤 10~ 12 层。 其中全井田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各两层, M63 煤层为局部可采, M7 M8 煤层 均为 采 ; 煤系含煤总厚 ~ ,平均 ,含煤系数为 ~ 13%,平均 %;煤层为无烟煤, 其牌号为 WY3; M6 M7 M8 煤层 平均倾角 10176。 ,煤层位于 煤系中部, M6 M72层间距为 , M7 M8 层间距分别为 , 为近距离煤层群 , 龙潭组的岩性、岩相及厚度均较稳定。 根据矿井所给出的资料,该矿井煤层有煤层爆炸的危险,并且属于不易自燃煤层。 各可采煤层 的特征值 如下 表所示 : 论文小结 9 煤矿各煤层特征属性表 综合考虑以上的因素,采煤方法设计为倾斜长壁式仰斜采煤法,开采方式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煤层按照其自身状况各自采用对应的采煤机同时完成落煤和装煤,其支护方式采用液压支架支护,采空区顶板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 采 区概述 设计 采 区的位置、边界、范围 该矿 +350m水平 采用上下山开采,划分为 八 个 采 区,分别为 南 一 区、 南二区、 北区 、西一区、 西二区、 东 一 区 、 东二区、 西 三 区 八 个 采 区 ; +170m水平按下山开采,划分为三个 采 区,分别为南二区、西三区、东二区三个 采 区。 本次设计的 采 区 — 南一区,其位于矿井南侧,走向长为 2050m,倾斜长度为 1100m。 设计 采 区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 1) 采 区储量 设计 采 区为南一区,其地质储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MBLZ ( ) =11002050+11002050( +) = 式中, Zd — 采 区地质储量, t; L — 采 区倾斜长度,南一区为 1100m; 重庆大学本科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0 B — 采 区走向长度,南一区为 2050m; M— 采 区煤层总厚度, M6 煤层平均厚度为 , M7 煤层平均厚度为, M8煤层平均厚度为 ; γ — 煤的容重, M6煤层为 , M M8煤层为。 由此可以近似得出南一区工业储量 Zg 为。 结合该矿井煤层特征特点,矿井实际开采中不留 采 区分带煤柱,而是采用沿空护巷和沿空掘巷技术作分带斜巷, 采 区的煤柱损失只考虑 采 区边界煤柱损失。 南一区煤柱损失按下式进行计算: MbaP ( ) =10(2050- 10) +10(2050- 10) (+) +10(1100- 10) +10(1100- 10) (+) = 式中, a —采 区边界煤柱宽度,取 10m; b —煤柱长度, m; M— 采 区煤层总厚度, M6 煤层平均厚度为 , M7 煤层平均厚度为, M8煤层平均厚度为 ; γ —煤的容重, M6煤层为 , M M8煤层为。 采 区可采储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CPZZ c )( ( ) =(- ) 82% = 式中, Z — 采 区可采储量, t; Zg— 采 区工业储量,为 ; P — 采 区煤柱损失,为 ; C— 采 区回采率,薄煤层取 83%。 ( 2) 采 区生产能力 根据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的实际经验,结合该矿井的煤层赋存条件及推进速度等因素,得知综采工作面长度为 180m,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 1056m,采高按煤层厚度确定。 回采工作面的生产能力由下式计算可以得出: CmLbA ( ) 式中, A — 采掘工作面年产量,万 t/a; b — 采掘工作面长度, m; L — 采掘工作面年推进度, m/a; m — 煤层平均厚度, m; γ — 煤的容重, M6煤层为 , M M8煤层为 ; 论文小结 11 C — 工作面回采率; M6 煤层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 A6 = 1801056 = 万 t/a M7 煤层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 A7 = 1801056 = 万 t/a M8 煤层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 A8 = 1801056 = 万 t/a 为了能够达产,。打通一矿八采区设计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