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着交通建设工程在施工现场,处于流动分散的状态。 为摆脱公路工程仪器管理的无序状态,甘肃省非常有必要建立公路工程试验专用检测仪器计量检定站,同时也符合交通运输部成立各省级公路工程检测仪器检定 站的要求。 在目前情况下,甘肃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公路工程发展相适应的公路工程仪器计量技术研究机构,通过相应的投入资金、人才和技术,深入公路工程仪器技术的研究,在检定 /校准项目、技术规程(规范)和服务方式满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高速、高效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6 试验检测手段提高的必然途径 由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是一门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物理、化学、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学科,各大院校也没有开设这样的专业。 如何更好、更快、更准确的手段对工程质量做出评价,这就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做很多的研究,由于缺乏带头 人,省内各试验检测机构试验检测科研项目寥寥无几,缺乏系统性和方向性,技术能力不能得到快速的提高,导致试验检测水平的提高相比兄弟省份较为缓慢。 近年来工程建设中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新材料采用前验证工作不足盲目进行实际应用而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较多,既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又对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推广及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之前,进行必要的试验检测以验证其性能并及时解决技术问题是避免“技术失误”的唯一有效途径。 诸如:桥梁工程的施工监控和试验检测 手段比较落后,没有条件建立足尺结构模型研究分析结构耐久性及其他病害在我省特殊的多样化气候环境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道路工程中材料及结构的应用和推广需要进行必要的加速加载试验作为基础,针对我省特殊地域环境,综合考虑不同气候环境 (高温、低温、干旱沙漠、冰冻、紫外辐射、风等 )、不同轴载组成、不同结构形式以及不同应用(道路、机场)组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加速加载试验是解决目前路面早期损坏问题、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冻土地区的病害与振动控制、道路养护维修等问题的可靠手段。 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目前,我省交通行业试验检 测领域现有的检测设备已跟不上公路建设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材料的质量控制的需求,缺少先进的试验设备,手段单一,亟需增添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桥梁、隧道、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试验检测设备。 以提升我省的试验检测和科研水平。 7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省政府 《 关于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 》(甘政发〔 2020〕 60 号)文件中指出,要“ 实施稳健的创新中心建设政策,提高运行质量,优先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知识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 十二五 ” 时期,甘肃科技工作 将 坚持 “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 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 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202020 年)》 中,确立了 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和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布局合理、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的交通科研中心和信息共享平台, 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交通科技队伍,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公路、水路交通的科技含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提供科技支撑,为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全面推动科技进步的第一项任务。 规划要求积极配合国家开展公路水运交通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活动,依托科研院所和直属单位,规划建设交通科研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一批行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优化研究方向,强化建设养护、安全应急、节能环保、智能交通、决策支持等领域 的研究力量。 从甘肃交通行业整体来看,甘肃交通在基础设施及重大科研项目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还缺乏能够独立自主完成试验检测科研项目的科技队伍和能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平 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台。 目前甘肃交通系统还没有一个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而全国交通行业重点试验室已达 30 个,这与甘肃交通行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是很不相称。 目前甘肃交通试验检测科研项目几乎空白,从而严重影响了试验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 甘肃省公路局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 的建设,将大大改善甘肃交通试验检测及其科研 的基础条件,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集聚全省交通系统优秀科技人才和核心技术力量,开展交通试验检测科研项目研究,促进交通科技人才引进,进一步提升甘肃交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甘肃交通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为争取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建设 甘肃省公路局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 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 以“技术为先,人才为重,科技至上”的发展方针,努力提高我省试验检测行业水平,有效促进我省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 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三 建设条件、技术标准、初步方案及建设规模 建设 条件 项目拟建地点 位于兰州市 皋兰县忠和镇柳忠高速公路北龙口服务区内 ,该场地为 南北 方向,呈 梯形 布置, 场地 南 侧入口为本场地主入口,场地西 侧为 高速 公路,场地东侧为 排洪沟( 大砂沟) , 南侧为北龙口服务区 , 服务区内 有车库以及 生活区 ,场地为硬化地面配有绿化。 场地 距兰州市 中心 约 10 公里 ,毗邻柳忠高速公路。 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 兰州市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与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区内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南部的皋兰山,海拔 ,北部的九州台海拔 ,中部为黄河谷地,海拔 1520m 左右。 兰州 地区地震基本 烈度为 8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所有建筑物抗震设计均应按 8 度设防。 黄河自白马浪进入兰州市城关区。 向东流过中山桥,经城北,过雁滩,至桑园峡入榆中县。 黄河在区内径流长 公里,宽 250 米 — 1000米,支流有雷坛河、大砂沟、红沟、仰望沟等。 据兰州水文站多年资料统计,黄河多年平均流量为 943m3/s( 1934年 — 1997 年),最大流量为 1320m3/s( 1955 年),最小流量为 681m3/s( 1969年),近年来,由于黄河上游大中型水库的调蓄作用,使黄河流量日趋稳定。 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8312 104t。 雷坛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兴隆山,多年平均流量为 ,最大流量为 ( 1964 年),最小流量为 ( 1964 年),雷坛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104t。 大砂沟:亦名中铺沟,源于皋兰县忠和镇上川,南流经崖川、忠和、中铺,至城关区庙滩子入黄河,全长 公里,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 104m3。 仰望沟:亦名阎王沟,源于城关区兰山乡梁家山,北流至东岗镇入黄河,全长 公里,流域面积 15 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104m3。 常年干涸,只有在暴雨时,才有水流通过。 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水质条件 : 项目用水依靠 服务区用水 ,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对水质的要求。 自然条件 : 兰州地处 内陆 ,大陆性特点明显,属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 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 ℃。 年温差、日温差均较大,夏季稍热,最高温约 30℃ 左右,冬季寒冷但并不奇冷,最低温约10℃ 左右。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446 小时,无霜期为 180 天,年平均降水量 327 毫米,主要集中在 7~9 月。 交通运输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兰州市 北龙口服务区北端 , 场地 南 侧入口为本场地主入口, 场地西 侧为 柳忠高速 公路, 场地 交通十分便利,可为项目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运 输条件。 建设场地环境 项目拟建场地地处 兰州北 ,无污染性工业企业,总体环境状况良好。 项目建设方案又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因此只要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环保要求操作,就不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据调查场地基本平整,属中硬场地,建设场地已实现 “三通一平 ”,具备良好的施工条件。 建设期间水、电供应可从 高速公路北龙口服务区管网、管线接入。 因此可行性研究认为,具备良好的施工条件。 由于 本项目建设场地位于兰州市 北龙口服务区内, 本项目建设只需要完善 检测中心基地 院内给排水管网、配电 线路和环卫设施等。 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 年 ~2020 年 ),项目实施时应 按照 “ 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 ” 的原则,建立和健全 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的 综合防 洪 减灾体系。 建设场地东侧为排洪沟,该排洪沟的整治建设已纳入兰州市防洪工程建设规划并即将实施,排洪沟整治完工后,本项目的 防 洪 抗毁 能力将更好的得到保障。 技术标准 1. 工程设计依据的标准、规范、规定 甘肃省交通 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提供的相关文件; 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甘肃省 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提供的拟建场地地形图;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 文》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2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20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199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20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 面积: 9559m2 建筑物占地面积: 3229m2 试验检测大楼建筑面积 : 6702m2 结构大厅面积: 1211m2 食堂等其他用房面积: 1157m2 总建筑密度: % 总容积率: 总绿地率: % 初步方案 平面布局 1. 项目总平面布置原则 依据规划设计条件 、结合北龙口服务区的总体规划进行布置设计。 本项目规划上的主要 根据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要小, 同时 满足各个使用功能要 求 的原则 , 进行总平面规划布置。 2. 项目总平面布置综述 拟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 试验检测科研大楼 、 试验检测结构大厅 、绿化广场等。 绿化广场在平面形态上为外方内圆,连同 试验检测科研大楼 四周和围墙下的绿地,项目总绿地率达到 大于。 绿化方面广场主要栽种高大乔木和灌木,围墙下和 试验检测科研 大楼四周栽种灌木和花草,让 试验检测科研大楼 掩映于林荫之间。 设计思路,方案比选 拟建 场地为南北方向呈梯形,场地南侧为服务区,规划有大型的车 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辆停车场 、 大面积的硬化路面且位于场地南侧,是场地入口的最佳选择位置,因此方案 一 、方案二 设计 都 将主大门设计在场地南侧; 方案设计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本工程规划应使院内硬化场地尽可能做大,以便车辆通行和结构大厅、检测大厅功能的发挥。 试验检测科研大楼是本工程最主要的土建分项,集中了甘肃省公路局试验检测中心北龙口基地的办公、实验、检测等若干功能,也是本工程中最高的一幢建筑,它的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日后的正常运营和工作习惯,更影响着本工程规划的美观性与合理性。 因此 规划方案一 将试验检测科研大楼位置定于场地北侧,使其能够基本达到坐北朝南,无论从传统用上还是场地现状都是十分合理的,它与场地中心、主大门 形成场地的中心轴。 规划方案二则将 试验检测科研大楼位置定于场地 西 北侧, 使其基本呈现东西朝向,这样的布局使得 试验检测科研大楼 的出入和交通组织尽可能的靠近大门 ,达到一定程度的使用方便。 规划方案一中 场地西北侧与东南侧正好位于试验检测科研大楼的前方两侧,是结构大厅与检测车库的最佳选择位置,因为西北侧是梯形场地的长边,故布置面积相对较大的检测大厅较为合适,东南侧布置检测车库。 试验检测科研大楼、结构大厅、检测车库共同形成了一个较为方正的场地,既美观又能形成开阔的硬化地面。 在试验检测科研大楼正后设计材料棚用于临时存放一些 用于检测的材料。 在场地较为隐蔽的西北角 设计职工食堂,位置隐蔽且较为合理。 规划方案二中将场地北侧规划为结构大厅、食堂、材料库等附属建筑,也使得其处于较为隐蔽的区域,这样的布局较为分散,但 各个 功能 间 分区明显 ,条理有序。 因为场地呈梯形,且建筑长度较长的单体为试验检测科研大楼和结构大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