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20 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 20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 21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 24 11 第 1 章 留守儿童的涵义及其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 守儿童的涵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 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 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身处在城市里,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根 本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身边。 所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 —— 农村留守儿童。 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伴随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受利益驱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农民工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所处的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 人的社会生活意识 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 家庭的气氛,亲人的性格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观念。 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及其他亲戚。 显而易见,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 首先,对孩子过分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畅通的交流,这对儿童的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消极影响。 而在亲戚的立场上,他们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缺乏更多的关爱。 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对孩子成功的教育,源于学校和家庭的协调与配合。 但是,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配合和协 12 调家长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 此外,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 社会环境 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以 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农民的收入基本上停滞不前。 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贫困,使得他们没有能力 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也是生活所迫。 近年来,随着赚钱作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念兴起,打工照样挣钱的“新读书无用论”随之出现,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的走上了打工之路。 政策环境 政策的偏差,使得薄弱的农村的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地方出于本地利益的考虑 ,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弟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或者收取高额借读费,以限制外来学生“占用”他们的教育资源,所以留守儿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13 第 2 章 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其分析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 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 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 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 ”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 农村 留守儿 童 所存在的 教育问题 学业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 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 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 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人格方面 《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 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 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 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心理方面 良好的家庭氛 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4 孤僻内向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 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 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冷漠乏信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根据笔者的调查,有 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 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 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 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 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 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心胸偏狭 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 意识。 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农村 留守儿童 存在教育 问题 的 分析 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