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江市委、环保局、教育局等单位共同组织了骑自行车考察红树林活动;并在试点学校举办征文比赛等,使直接或间接接受 红树林环境教育人数超过 5 万余人; 2020 年建成湛江红树林宣教中心,为红树林保护与环境宣传教育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和工作平台。 但是,自然保护区还未建立完善的宣教体系、宣教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还较落后,还应进一步提高宣教工作能力,把宣传工作从保护区内扩展到区外,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 科学研究  科技力量 长期以来,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水平低和科研设备缺乏,科研基础较薄弱,影响了保护区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保护区应加强专业 8 科研人员力量。 应加大对专业实验室建设,配备必需 的科研仪器,促进保护区科研工作与国际接轨。  本底资源调查及监测 近年来,保护区主要进行了以下资源调查工作: —— 2020 年与广东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合作开展区内红树林资源调查; —— 2020 年 7— 10 月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完成了红树林区内鱼贝类调查; —— 2020 年 12 月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保护区鸟类 资源调 查。 但长期以来,受科研基础条件及经费的制约,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未系统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对区内生物资源缺乏系统调查监测。 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及资源监测是保护区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 ,因此,保护区应进一步完善本底资源调查工作。  科学研究 湛江是我国开展红树林研究较早的地区之一,至今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 1957年张宏达等人发表了《雷州半岛红树林植物群落》,详细地记述了该区域红树林植物种类、生态特征、群落外貌、结构类型和演替以及经济用途等。 此后,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纷至沓来,与湛江各级林业部门及保护区的科学工作者一道,先后完成了国家“八五”和“九五”多项红树林科技攻关项目,并合作进行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湿地鸟类、优良红树林树种培育、红树林人工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保证保护区 长远发展的需要,应不断健全科研队伍,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培训 近年来,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培训项目主要是通过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资源综合管理项目( IMMCP)来实施。 共进行了三大类培训,即:海外 9 技术培训、海外学习考察、国内培训和研讨会。 同时也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层次管理及技术方面培训,培训人员达 199人次之多。 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也开阔了管理人员的视野,提升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位。 对外合作交流  拉姆萨 国际重要湿地 2020 年 1 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拉姆萨尔公约局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 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承诺,要确保该湿地的生态系统和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不受到破坏,履行国际义务。  中荷合作广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 IMMCP) 广东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荷红树林保护项目的实施地点。 项目为期 5 年,即: 2020 年 —2020 年。 该项目的目标是减轻湛江沿海红树林周边社区贫困,改善沿海红树林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保护海岸、鱼塘、农田和海边村庄免受台风的破坏,提高红树林管理 机构管理能力,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 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有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香港汇丰银行、广东省环保基金会,以及当地高校环保组织等。  与国外大学的联系 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大学建立了不定期互访机制。 与国内外机构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大大提升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保护区的影响,也为保护区对外交流合作积累了丰富 10 的经验,为日后保护区对外合作交流示范工作奠定了基础。 资源利用管理 2020 年由湛江市人民政府颁 布实施的《湛江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树林及其它的动植物。 在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树林及其它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人为活动得到有效控制。 但猎捕鸟类的也时有所闻,因此,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保护区可持续利用进展缓慢,生态旅游项目还未正式开展。 保护区应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开发,来弥补保护区事业经费的不足。 11 第三章 威胁、限制与问题分析 保护威胁分析 围垦 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过去大片的红树林已经被围垦成鱼塘、虾塘和盐田,导致了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结 构的破坏,破坏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导致了生境破碎,造成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 虽然 1997 年成立 广东湛江红树林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 ,围垦 得到 了有效 抑制 , 但是如今 自然 保护区仍然承受着 围垦 的压力 ,局部围垦事件仍有发生,围垦对湛江红树林的保护是个巨大威胁。 不合理的水产养殖 湛江红树林湿地被围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水产养殖。 不合理的水产养殖对湛江红树林保护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 1)不合理的水产养殖驱动社区群众围垦红树林湿地,导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生物栖息地 丧失。 ( 2)不合理的水产养殖以人工饲养高经济价值的鱼、虾、蟹等为主,加剧了红树林湿地水体污染,破坏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 ( 3)不合理的水产养殖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生态过程,只考虑经济利益,没有考虑野生动物的生存需求。 不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不可持续地利用湛江红树林湿地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过度采海。 社区居民 常 去 红树林湿地赶海 、采贝蚌、 挖泥丁等 , 在树林下无节制的挖取海鲜 , 损了红树林的基根 , 甚至导致红林枯死 , 改变了红树林的林相生态特征。 ( 2)过 渡捕鱼。 虽然每年 67 月在南海沿海实施 2 个月的禁渔期对湛江红 12 树林湿地内的捕鱼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过渡捕鱼现象还是相当严重的。 ( 3) 林区捕鸟。 湛江红树林周边社区 许多村子家 家 捕鸟 , 扒鸟窝、掏鸟蛋成了许多 孩 子每天的功课。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作为 国 际水鸟重要的迁徙通道之一 , 水鸟保护方面形势依然严峻。 ( 4) 伐木取柴。 虽说当地订 有 村规民约禁止砍伐红树林 , 但是 伐木取柴的现象仍 偶有发生。 污染 湛江红树林湿地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1)周边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染。 社区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活 动以及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未经有效处理即直接排放进入了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 2)海洋污染。 主要包括其它海域的污染物和海上泄露的原油在海洋动力学的作用下进入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而对其造成的污染。 病、虫害 湛江红树林湿地 最常见的虫害是藤壶 , 密密麻麻吸附在红树林的根茎。 此外还有其它的 虫害。 同时,禽流感等其它疾病也对湛江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威胁。 周边社区威胁 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面临的社区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社区群众湿地保护意识薄弱。 许多群众对湿地了解和认识不够 ,更谈不上湿地保护意识。 ( 2)社区经济条件一般。 湛江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条件一般,所以导致了过渡的采海、捕鱼现象。 管理限制分析 权属不清 13 权属不清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属不清、生产经营权属不清和湿地保护管理权属不清。 ( 1)土地使用权属不清。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界线虽已经县(市、区)政府批准,但是大部分土地使用权属还没落实到自然保护区,导致了红树林保护没有得到最重要的基石 —— 土地权属保证。 ( 2)生产经营权属不清。 湛江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分别属于国土、 林业、渔业、海洋、环保、旅游等职能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部门利用从而造成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生产经营权不清。 ( 3)湿地保护管理权属不清。 同样,湛江红树林保护在业务上主要归属林业部门,但是同时也牵涉了国土、渔业、环保等具有一定湿地保护职能的部门,因此,也存在湿地保护管理权属不清。 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主要包括针对湛江红树林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和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 1)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未有过立法程序制定本自然保 护区管理办法,使科学保护,依法管理缺乏操作性、针对性和具体性,这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与行政执法。 ( 2)管理局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主要包括 红树林资源管理制度 、 项目管理制度 、 行政内务管理制度 等没有健全。 资金不足 虽然广东湛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已经 18 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已经有 11 年的时间,但保护区长期存在事业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现象,财政每年拨付经费基本保证在编人员的工资和基本的办公经费,没有经费聘请长期巡护人员,而巡护人员对红树林的保护非常重要。 资金的缺乏对湛江红 树林国 14 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人员缺乏 依据粤机编办 [2020]169 号《关于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的函》确定管理局定编为 28 人,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区保护管理目标要求,大部分基层管理站只有 1 人。 同时,具有一定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技术和经验的科技人员更加缺乏。 科技水平有限 尽管经过 10 余年的建设,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管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不少的湿地保护技术和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湿地保护管理技术积累。 但是,针对整个湛江红树林保护管理,尤其是对已经破坏的红 树林进行修复和恢复方面,其科技水平还是很有限的。 保护管理设施设备缺乏 经过 10 余年的建设,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经积累比较一定的湿地保护与管理基础设施和设备。 但是,由于时间较长,许多基础设施设备都已经陈旧或损坏,需要更新或修缮。 同时,许多野外监测设施设备还是比较缺乏的。 红树林分布分散 ,管理难度大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分布在 1000 多公里长的海岸滩涂上,由 68 个红树林 保护小区 组成。 它们之间的 相 距离比较 远 ,红树林 片状零星分布是一个显著特点。 从行政上看,广东湛江红树 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零散分布在湛江市下属的 8 个县(市、区)级行政单位,即:徐闻、遂溪、雷州、廉州和吴川 4县(市),以及坡头、麻章、霞山、东海 4 区。 这意味着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在采取保护措施时要考虑到各地的不同情况,而且往往会使一项保护措施的效果受到地理范围的限制,即:在一个行政范围内成功的保护经验可能无法在 15 另外一个行政范围内实行。 执法机构不健全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机构是自然保护区执法的主要力量,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卫林区社会治安、查处和打击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至今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没有自己的森林公安机构。 发现了违法犯罪人员,只能求助于案件发生的有关县(市)林业局的森林公安分局协助处理。 对策与解决方案 解决对策 ( 1) 认真执行 现有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和《湛江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等 有关法规 ,并加快红树保护与管理的其它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区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森林公安派出所建设,使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2)尽快明确湛江红树林土地使用权、生态经营权和湿地保护管理权等相关权属,加快红树林资源的确权发证和林地管理,为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 3)开展湛江红树林本底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修编,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支撑和总体发展方向。 ( 4)严禁征占用现有红树林,规范现有的养殖生产活动,加强红树林优良树种引种、培育和繁殖,实施一定的红树林湿地修复、恢复和生态重建工程。 ( 5) 加大宣教力度 , 利用媒体、学校和社会团体加强环保与公众意识教育 ,并广泛拓展宣传渠道 ,提高公众尤其是社区群众的湿 地保护意识。 ( 6)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巡护网络系统,加强对红 16 树林的监测与巡护。 ( 7)加强红树林保护与管理科学研究,通过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保护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保护管理水平和技术。 ( 8)加强保护与管理的人力资源建设,通过培训、国内外交流和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保护与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 9)加强社区共建共管, 加强对 周边 污染的治理 , 逐步建立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红树林资源管理模式 , 主动协助社区寻找可替代的产业发展经济 , 缓解社区对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压力。 ( 10)加强 社会化管理。 社区共管是狭义上的自然保护区社会化管理。 社会化管理的三大原则,即:开放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在地理和经济上的密切关系表明,如果没有群众积极参与保护管理,是无法达到示范管理目标的。 社区共管不仅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还会增加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