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等幅新开工项目立项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异常,与汝阳群沉积岩有关;乙级异常 2 处, 分别为 Au 和 Bi 异常,与熊耳群火山岩有关;丙级异常 15 处,主要有 Au、 Hg、 B、 Sr、 Bi、 Sb、 Cd、 Mo 等, 与中生代地层有关, 丁级异常 5 处, 有 Y、 F、 Au、 Ba 等。 ( 6)矿产 工作区有大型煤矿 4 处,中型煤矿 2 处,小型煤矿 13 处;大型铝土矿 3 处,中型铝土矿 3 处,中型铁矿 1 处,小型铁矿 5 处,铁矿点 4 处,大型玻璃用石英砂岩矿 1 处, 小 型水泥矿 3 处,中型 铸型砂 矿 1 处 ,大型耐火粘土矿 1 处 、 矿点 1 处,重晶石矿点 2 处。 四、以往工作程度 测区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中国成立之前,地质工作主要以路线调查为主。 王猷、 曹世禄( 1932~ 1935年)、 杨钟健、裴文中 ( 1933 年) 等一批学者曾涉足测区,主要是对 渑池、 新安一带石炭系黄铁矿、二叠系煤矿进行调查,附有小比例尺的地质图,但精度较低,缺乏系统性资料。 李悦言 (1938 年 )在渑池、坡头、南村至垣曲进行路线调查, 对区内各时代地层均匀简要描述,并在垣曲盆地第三纪地层中蔡玉哦重要化石,为本地层重要参考资料。 2. 新中国成立后至 50 年代末,以矿产地质调查为主。 1950 年 韩影山等对陕县观音堂、渑池县英豪煤田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提交了报告,对本区 地层、构造进行了划分。 1957 年河南省地质局渑池地质队对坡头一带石英砂进行了勘查,对矿区的地层、构造醉了较详细评述。 同年中南煤田局 149 队、河南煤田局 104 队在观音堂 —义马一带开展了煤田普查及勘探工作, 对工作区内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并确定了矿区构造形态。 1958 年渑池县发科岭一带的铝土矿进行了勘查。 同年河南省地质局豫 01 队对渑池黛眉寨一带的铁矿进行了普查。 3.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主要进行大规模区域地质调查阶段。 60 年代初, 河南省地质局石油队在东部义马一带进行了 1∶ 5 万地质调查,对至今还是大地产进行了详细划分。 1964 年 河南省 地质局 区域地质测量队进行了 1:20 万 三门峡 幅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测区地质、构造的基础 , 1972 年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编写了 1:20 万运 9 城幅、三门峡幅运城幅地质图说明书。 1976 年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研究了河南省白垩纪、第三纪地层, 1978 年编制了 1:50 万河南省基岩地质图。 4. 80 年代至今,主要为新一轮 1:5 万区调和专题研究。 1996 年在东邻区进行了1∶ 5 万邵原镇幅、仓头幅、新安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对区内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河南省地科所对东秦岭北坡震旦亚界的研究( 1981)、河南东秦岭北坡中 - 上元古界的研究( 1988)、河南省华北地台中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及铝土矿的研究( 1984)、河南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早期地层与古生物的研究( 1987)、河南省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及铅锌矿控矿环境的研究( 1992)、河南华北地台南缘的推覆构造和拆离伸展构造的研究( 1996),河南省区调队对河南奥陶纪牙形石的研究( 1987)、河南省区域地质的研 究( 1989)、河南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研究( 1991)、河南省岩石地层的研究( 1997),山西区调队对山西的石炭系( 1983)、二叠系( 1982)、三叠系( 1983)、下第三系( 1983)、山西省区域地质的研究( 1989)及山西省岩石地层的研究( 1997)等,测区地质研究程度相对提高,主要是进行大区域研究,测区研究资料较少,但对测区地质、构造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五、目标任务 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目标任务 按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 50000)、《 1∶ 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试行)》及有关的规范、 指南, 应用遥感解译 资料,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以区域构造多呈与研究为先导,查明工作区地层、岩石、构造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特征,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演化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查明区域成矿背景,为经济建设通过基础数据。 开展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 , 完成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 1691 平方千米。 可行性论述 ( 1)资料优势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掌握有大部分以往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和物化探成果资料,近几年来我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为本次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2)工作区矿产资源丰富, 为河南省重要矿产的之一 铁、铝、煤是河南省优势矿产,工作区位于嵩山 —箕山铝土矿成矿带西延带上。 工作区有大型煤矿 3 处,中型煤矿 2 处,小型煤矿 1 处;中型铁矿 1 处,小型铁矿4 处,大型铝土矿 3 处,中型铝土矿 3 处,大型玻璃用石英砂岩矿 1 处,小型水泥矿 3 处,大型铸型砂矿 1 处,大型耐火粘土矿 1 处,重晶石矿点 2 处。 ( 3)人才优势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主要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出资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 事业编制 10 500 人,实有职工 481 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356 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7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3 人,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 6 人,河南省地矿局拔尖人才 13 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146 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125 人。 是一支人才密集、技术设备先进、地质勘查方法技术手段齐全、技术成果资料丰富、实力雄厚的全国省级骨干地质调查院之一。 建院 10 年来,先后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项目二百余项。 工作区分布河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多个省区,以及非洲津巴布韦、塞拉利昂、刚果(金)、赞比亚、大洋洲澳大利亚、中亚塔吉克斯坦等国,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地 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地质测绘与制图、样品(矿物、岩石、珠宝、土壤、水等)分析与鉴定等。 河南地质调查院成立以来,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 20 余项,其它各类技术成果奖 40 余项,有 3 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10 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被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系统 “功勋集体 ”、河南省 “五一劳动奖状 ”等荣誉称号。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南省人民政府高度评价我院为 “我国最著名的地质劲旅之一 ”、 “西部大开发的一支尖兵 ”、 “全国省级 地质调查院的一面旗帜 ”。 ( 4)技术设备优势 我院技术装备精良,配套齐全,现拥有加拿大凤凰公司 V8 多功能电法仪、美国 Geometrics公司 Stratagem EH4电导率成像仪、澳大利亚 ALPHA公司 TEMTX—32瞬变电磁仪、瑞典 DIAMEC262 型岩芯钻机、加拿大 Atlas Copco 公司 CS1000 P6型岩芯钻机、德国 Zeiss 公司 Axioskop 40 Pol 透反两用偏光显微镜等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物探、钻探、岩矿鉴定仪器设备,此外还有野外数据采集仪 30 余台套、 G856型质子磁力仪 22 台、全球定 位仪 67 台、电脑 277 台及数十套其它常规物探、钻探、岩矿测试仪器设备。 ( 5)质量管理优势 区域地质调查多年来一直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从事的主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之一,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率先通过ISO9001: 2020 质量体系认证,现已通过三方认证,为成果质量提交奠定了可靠的保证。 已取得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和遥感地质调查(甲级)等地质勘查资质证书。 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造山带新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为先导,在遥感技术( 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 GIS)基础上,应 11 用数字填图( PRB)技术,采用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地质填图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完成 工作区 的基础地质、 铁、煤铝 成矿地质背景 及 成矿地质条件 和 成矿规律、旅游地质、环境地质背景、灾害地质等方面的全方位、多目标综合性地质调查与研究,提高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力争在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方面获得新突破,并实现表达形式上的更新。 按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 50000)所规定的具体原则,结合本工作区实际,对不 同的地质实体 采用不同的填图方法,解决区内存在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进行综合研究。 遥感解译:遥感解译分为初步解译、野外验证和综合整理三个阶段。 通过初步解译,将测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及相互关系,分别标注在遥感解译图上,建立各种地质体的解译标志。 然后在地质调查阶段,进行实地验证,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指导野外填图及找矿。 地质填图:应用数字填图技术,完成本次地质调查全程数字化。 区别不同的填图单元采用不同的填图方法进行填图,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法填图;侵入岩区在填绘单元的基础上采 用岩性+时代的方法确定填图单位;火山岩区采用地层-岩相双重填图法,第四系采用地质与地貌相结合的填图方法。 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建立各类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以及地质体组合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填图单位,有效地把握区域地质构造框架,为解决区域地质调查需要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奠定基础。 地质观测路线 以解决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充分利用遥感解译资料,精心布置,总 长度在 2400km以上, 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 综合研究采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 ,对不同的地质体采用不同 的研究方法。 综合研究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对设计编写、项目实施的起指导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突出当前、考虑长远的原则。 把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有机结合,做到两者统筹安排,互为补充。 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 本次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类型为实测。 调查工作分三个年度进行, 需要进行详细的工作研究、周密的工作计划、细致的工作部署,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全面完成本次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根据工作区地质地形实际,分为地质复杂区和中常区,地质中常区面积约 500km2,地质复杂区面积约 1191km2。 工作程序划分为五个阶段依次进行,即设计编写阶段、野外地质调查阶段、资料整理及野外验收阶段、地质报告编写阶段、成果资料汇交阶段。 阶段( 2020 年 1 月 ~ 2020 年 6 月) 12 全面 收集测区及邻区的有关地质、矿产、物探、化探等资料、前人研究成果 ,收集遥感数据,完成遥感影像图制作,进行遥感影像图的初步地质解译。 同时进行数字地形图的制作及 PRB 字典库初步编写,为野外踏勘和试填图作准备。 对全区主要填图单元进行踏勘,通过踏勘,对测区地层、构造、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对卫星影像图解译标志进行初步 验证和修改,并选择合适的基站位置,为设计编写提供依据。 在野外资料整理后,对 PRB 字典库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编写 在 对前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的基础上 ,应用现代地质学新理论、按照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进行编写。 设计书编写的同时,进行附图(地质研究程度图、地质草图、遥感解译地质草图,工作部署图等)的制作,设计初稿完成后, 广泛征求熟悉本区情况的专家意见,提出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点,并进行认真修改后,提交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 中心 审查。 2. 野外地质调查阶段 ( 2020 年 7 月 ~ 2020 年 6 月) 野外地质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路线地质调查、地质剖面测制、综合研究及测区重要问题的检查,并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野外资料整理。 2020 年 7 月 ~ 11 月、 2020 年 4 月 ~ 11 月、 2020 年 4~ 6 月为野外调查,其余时间为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 2020 年完成以工作区西南部观音堂幅为主的野外调查,面积约 450km2。 重点解决 ① 白埠镇逆冲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地质构造特征,查明两侧地层的变形特征,研究其活动时间及演化历史 ,并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基本确定该断裂的东延趋势,为寻找煤矿、铝土矿指明方向 ; ② 查明 小侵入岩体的 物质组成、时代、成 因等; ③ 研究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之间的次序关系 ,形成时间等。 2020 年完成工作区 以 东南部的渑池县幅和中部的 北 段村幅 为主的野外地质调查 ,面积约 800km2。 重点解决 ① 青崖地走滑断裂及其两侧的地质构造特征,查明两侧地层的变形特征,研究其活动时间及演化历史; ② 中元古带至中生代地层划分及其标志,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③ 汝阳群 云梦山组 沉积型铁矿分布层位、 形成环境 ; ④ 东洪阳一带地质构造特征。 2020 年 6 月 之前 完成工作区北部以古城幅为主的野外地质调查,面积约441km2。 重点解决 ① 新生代盆地地层特征,划分地层单 位、研究盆地形成背景和沉积环境; ② 查明小侵入岩体的物质组成、时代、成因及其与成矿关系 ③ 西山底断裂西段对铝土矿及煤矿控制作用。 3. 资料整理及野外验收阶段 2020 年 6 月以后,进行各类原始资料的综合整理及研究。 资料综合整理在数字填图系统中进行,按数字填图技术要求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20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