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以便农村居民老年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老农保”实施阶段政府不直接承担财政支持,国家只是作为外部因素在法律和政策上给予引导,从实施结果来看未能很好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见效不明显。 但是当今“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部分由政府直接财政补贴来承担,直接性的补助给农村老年人带来了切实的经济利益, 2020年, 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一年的养老金是 360元,从 2020年起他们的养老金提高到了 660元,平均每月领取 55元,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村老人能够享受到的福利。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于 2020年 2月 26日上午 10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自分别于 2020年和 2020年启动试点以来,2020年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 截止 2020年底,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已达 亿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达。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到现在初具一定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人老多病,如何让老年人在年老体衰时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一直都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注。 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伴随着人民公社和农业合作化的兴起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陆续出现了 由群众自发筹资创建的保健所和医 5 疗所。 尽管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碰到过不少阻碍,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但自 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后,我国在农村医疗事业上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开始进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期。 在 2020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预计 2020 年在全国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实施和发展,对于农村老年 人来说,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特别是那些无退休工资收入的鳏寡孤独老人来说这是维系他们生活的一道红线。 这项制度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人群己具备一定的规模。 该制度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起到了 “ 兜底 ” 的作用。 我国农村目前还 有 3000 万左右的绝对贫困人口,他们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保护的对象。 尤其是在 2020 年 9 月 26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后,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人群将更广,运行机制将更加规范。 该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农村贫困老人的生活水平获得了相应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以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上马办为例 (一)当前侯马市上马办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就医问题突出 6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随之在不断地延长。 但是,在调查中,当问及“家中的老人身体状况如何。 ”时, 10%的人回答十分健康, 61%的人回答一般,偶尔生病, 29%的人回答疾病缠身。 而在回答“ 您认为精神状态不佳的原因。 ”时也有 49%的人选择了 身体不好。 可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也会下降,年迈的老人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也会不断上升。 然而随着科学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与之相应,医疗费用也逐步增加。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对家中的老人就医看病是否满意。 ”时, 30%的人回答满意,43%的人回答比较满意, 27%的人回答了不满意。 在“家中老人 的养老金主要花在”中,花在食物上的人占 41%,花在医疗上的人占 40%,花在娱乐上的人占 19%。 医院的级别越高,费用越高,对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尤其是自费医疗的老人来讲,医疗费用难以承受。 而往往大中型医院医学新技术和高精尖设备的应用价格较为昂贵,药价和检查费用高,部分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难以承受。 据 调查 , 家中有 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需要常年吃药, 医药费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甚至 连累到整个家庭。 有些老人患一次大病就要花去几万元医药费,对于收入微薄的家庭尤其是孤寡老人来说,简直是飞来横祸。 再者, 一些乡村医疗机构少,乡镇医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 ,医务人员少,缺少医药,出现 医疗资源绝对不足 现象 ,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有 些 乡村 地区人口 较 少 没有比较大些的医疗场所,而病人转移起来很不方便 ,而在较大点的乡镇 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太多、队太长、等太久 , 挂号、交费和拿药,一般要折腾大半天时间。 专家号更是 “ 一号难求 ” ,为了能挂上号,有的彻夜排队,有的全家总动员、轮流上阵,苦不堪言。 诸多医疗方面的问题,给农村老人的健康保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法制意识淡薄 当前时期的大部分农村老人文化程 度相对较低,法制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新一代年轻人道德观念相 7 对欠缺的时代下,老年人如果一旦丧失了劳动力,将会被视为家庭的累赘和负担,而且可能经常遭遇到儿女的辱骂、嫌弃、虐待。 而对于儿女不进行赡养的违法行为他们并没有发挥法律作用来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仅仅是忍气吞声,独自一人默默地承担忍受着身心的伤害和摧残。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老年人是不了解法律的,其中,有一部分的老年人合法权益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而他们却对此一无所知,甚至表现的不以为然。 更是有一些道德败 坏的年轻人利用老年人文化素质低下,怀有迷信思想,不懂法的弱点,专门从事骗取老人钱物的非法活动,使老人的生活更加艰难。 ,生活压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迫于生活的压力,大多农村的青壮年陆续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或经商,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土地是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支柱,体力劳动也就成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或您家人的养老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时,选择退休金的人有 10%,选择子女的赡养费的人有 41%,选择自己的劳动收入的人有 49%。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状 况也大不如以前,过多的体力透支会严重危害老人的健康。 与此同时,他们还承担家务,照顾孙子女,接送他们上下学,洗衣,做饭,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非常艰难。 这种情况下,如果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固定收入,对于整个家庭而言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 、寂寞是多数老人共有的感受 随着经济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留给老人的是更多的孤独感,由于大多儿女常年在外务工,有的节假日都在加班赶工,一年回家的机会很少,老人的牵绊与思念大多通过几通电话来表达,留守的老人只能与孤独、寂寞作伴。 在调查中,当问及“家中的老人精神 状况如何。 ”时, 35%的人回答精神状态良好, 65%的人回答 精神状态不佳。 在“您所在的村是否有老年娱乐中心”中, 19%的人选择了有, 20%的人选择了没有, 61%的人选择了有,但是设施不全或不经常开放。 在“ 您认为精神状态不佳的原因。 ”中, 51%的人选择了 精神空虚。 在“家中子女是否经常陪伴老人。 ”中, 经常 8 陪伴的人有 31%,偶尔陪伴的人有 49%, 从未 陪伴的人有 20%。 在侯马市上马办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如老伴的逝世、子女的不幸离世等,大约有 7%的老年人独自生活,他们的精神空虚,晚年生活凄凉、悲惨。 这些现象表面,农村老人物质需要不仅缺乏保障,精神需要还难以满足,农村老人已经成为弱者中的弱者。 (二)侯马市上马办地区农村养老折射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由于国家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的努力等原因农村养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但是,在调查中,当问及“您对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满意吗。 ”时, 67%的人选择了不满意,仅有 22%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 11%的人选择了满意。 我在调查中发现上马办地区的农民养老方面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大多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但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中的子女养老负担加重,出现了养老难的问题。 根据政策规定,农民一户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儿,还可以再生第二胎。 这也就意味着一户至多可以有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下,子女同时需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社会的压力和对两位老 人的赡养义务,这就使得家庭在老年人的赡养和照料上出现了很多实际困难。 其次,竞争压力增加,外出务工频繁,家庭成员远距离分散,代际倾斜严重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在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农村,贫穷仍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他们常年在外,不能经常陪伴年迈的父母。 此外,如今的家庭更加关视对于后代的教育,整个家庭的焦心更多的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一些青年夫妇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在独生子女身上,产生了严重的重幼轻老现象,这也就使得本来就欠缺的家庭养老意识更加单薄,不仅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