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流浪乞讨现象应该成立救助站等 相应的社会组织 (兄弟机构)。 成立慈善机构,对 流浪乞讨人员 进行慈善 帮助 ,这是公众天然的道德需求。 在辨 别 真伪后,慈善机构可以 对情况属实的流浪乞讨者进行帮助,对 需要帮助的 流浪乞讨者进行 捐钱捐物。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 七彩葫芦娃 15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 救助力度,对有劳动能力的行乞村进行职业培训,改变他们以乞讨为生的观念,广开就业渠道,为他们提供就业 信息, 促进其就业。 那些确实缺乏劳动能力的 流浪乞讨者 予以保护和帮助,如为 残疾的流浪乞讨人员 建立 相应的社会福利机构,进行帮助。 从 流浪乞讨人员 的本质上看,他们 位于 社会 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根据 马斯洛需求理论 :流浪乞讨者处于金字 塔最底 层 生理的需求阶段,即他们连生理需求都难以满足。 如果我们在他们温饱 问题难以解决的基础上抹杀他们被尊重的需要,那他们达到最高 层次的需求基本不可能,自 我实现的需求的概率基本就为零了。 ( 六 )小结 流浪乞讨现状是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 表现了贫富差距的这种现象,同时 流浪乞讨已慢慢趋于职业化,让该得到救助的 人 得不到救助 , 不该得到救助的人却得到救助的状况也令我们深思。 这种趋于职业化的乞讨行业也令大多数人提高警惕,变得冷漠,不在救助他们。 这提醒我们, 应该尽快完善 国家制度,提高公民意识,也应该提倡公民对需要救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对职业乞讨者严厉抵制,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同时对 以上是我组进行 流浪乞讨现状 调查的分析总结,希望,给救助 提供更实在的参考依据。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 七彩葫芦娃 16 ( 七 )参考文献 【 1】 邓恩远 于莉 著《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 【 2】 风笑天 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 八 ) 调查 感受 李超: 本次小组一起去流浪乞讨,从一开始筹划,到调查完,到后来的分工是由我来做 的。 以前虽然也经常当小组组长,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带着出去走那么远的路 ,去访问我们平时躲避的 流浪乞讨者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因时间安排不到一块抱怨过,也因各自的 观点不同 争吵过,埋怨过。 不过,这一切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 我们从 9 点出发,准备从大望路开始,到西单,然后到王府井,直到做满 7 份有效问卷为止。 10 点,我们到达了大望路,我们四处寻找,没有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便乘坐地铁, 去往西 单。 出西单地铁站 A 口,我们遇到了第一个流浪者。 这时,女生们不敢去问,所以我和张博去询问了这个人。 我们先给了他一点钱,然后聊了很久。 他很可怜,家里遇到了很多事导致他不得已出来乞讨。 我们跟他聊的时候,他眼里饱含眼泪。 我们听了 他的事情后,一直沉浸在悲伤中。 我提出,我们这次出来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多的是一次社会实践,感受一下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多聊聊天。 然后,我们逛了西单四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 七彩葫芦娃 17 没有看到一个人。 这时,我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人提出在四处看看,有的提出往下一站。 商量了一阵,大家最后决定再到西单购物中心去看看,没想到,这一片地区这么多的流浪乞讨者。 于是我们们一个一个访问了他们,当然,他们有些人不愿搭理我们,有的我们问了一半 问题,他们可能不信任 我们,然后 以各种理由离开。 到了中午,我们快速吃了饭,下午继续去访谈,直到 3 点多才采访谈完毕。 这次的流浪乞讨调查,我们收获颇多,知道了生活的不易,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克服了自己的胆怯,脸皮都练厚了,也感受到国家政策的不完善之处。 同时,我们感到自己是幸运的,灾害是无常的,不行的人真的有千千万万种,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生活,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奋斗。 张博: 从这次的流浪乞讨人员问卷调查我了解到了很多这个社会的阴暗面,在我们调查的几名对象中,我记忆尤深的是我们的第一个调查对象,在去往西单的地铁站口,我们遇到了以为老大爷,年纪六旬。 家庭情况是 :家中有几个儿子,小儿子出车祸死了,欠了很多债,其他几个儿子不 管,债务就落到了老人身上。 老人无工作,只有靠种地还债,但是收入甚少,外出打工无人愿意聘用。 最终他决定到北京来乞讨。 我们见到他时他已经来北京三天了,从他的面容上可以看到这几天都没有睡好,我们询问他住在哪里,他说晚上就露宿街头。 询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 七彩葫芦娃 18 他每天的吃饭,他说在路边买两个饼。 当问及每天的收入时,他说每天就三四十元。 他对我们说等他攒够车费就回老家。 从这个调查对象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现象,从这个老人的描述以及他的一些行为,我觉得他所说的的是真实情况。 我们问及他是否知道救助站可以提供救助时,他说知道,但是那里根本不是说的那样,不会给提供车票,所以他只有自己乞讨。 第二个调查对象是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对老夫妇,老妇人在不停的向路人磕头,她旁边躺着一个老人,盖着被子,我们询问了她一些信息,她说的是老伴儿得了癌症无力医治,家里儿女不管,政府相关部门不管,只有流浪乞讨。 在我们的调查问及到一天的大概收入多少能否满足吃饭问题的时候,旁边躺着的老头坐了起来,老妇人也开始收拾东西,把被子衣服都装进包里,我们说我们是学生做问卷调查的,但是他们还是走了,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与他们所说的情况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在此之前也可能遭受过驱赶。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觉得我们国家在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救助和管理办法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缺陷,相关的文件法规没有落到实处。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刘锋: 仅从北京市而言,在公主坟翠微广场那里乞讨的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最常见的是一个中年人在旁边靠着墙站着,监视着他们利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 七彩葫芦娃 19 的孩子们。 这些被他们操纵的儿童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流浪乞讨儿童的身心健康面临着威胁,身体的健康无法保障,心理健康也因为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残酷的一面而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在网络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国现有流浪 乞讨儿童 100150 万,其中 80%有盗窃、抢夺等违法行为, 45%的儿童常年以违法行为为生, %的儿童在流浪乞讨两个月后就会出现违法行为。 在城市的繁华街头,随处可见流浪乞讨的儿童,他们大到十三四岁,小到襁褓中的婴儿,而且在繁华地段都会频频出现。 总结起来,这些流浪乞讨的儿童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儿童乞讨,“父母”暗中保护。 这一类应该是所有乞讨的流浪儿童中最多的,经常是乞讨儿童衣着破旧污秽不堪,见到路人不是下跪作揖,就是死缠烂打,紧跟不舍,讨到钱后交给不远处所谓的“父母”,而乞讨儿童稍不专心“工作”, 即会遭到“父母”的厉声呵斥,甚至是打骂。 二、残疾儿童沿街乞讨,换取路人怜悯。 此类乞讨儿童也不在少数,在大街上,乞讨儿童将自己残疾的躯体暴露于来往的行人面前,甚至有人故意残害儿童躯体,以换取他人的怜悯。 三、“母亲”怀抱婴儿当街乞讨。 在市区经常可以看到一对母子(或母女 )坐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面前放着一个饭缸,面黄肌瘦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等待路人的施舍。 四、未成年儿童跪倒在街头,谎称家里出现灾荒或是有亲属身患绝症,乞求社会给予帮助。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 七彩葫芦娃 20 五、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 例如:雇主强制孩子们为围观群众 表演危险动作 (如口吞玻璃,光脚踩钉子甚至吞剑等等 ),而后雇主再向围观的群众收钱。 我个人认为其中大部分儿童是被人利用的“职业乞丐”。 而现在街面上发生的这些事情,却没有一个部门出来干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立法工作的不完善。 尽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但对于限制行为能力及无行为能力的儿童显然不能适用该原则,国家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应实行“主动救助”原则,对不法利用儿童乞讨的人还要主动追究其法律责任。 北京市虽然建立了北京市未成年人救 助保护中心,但是在未保中心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长期滞留未成年人的户籍问题,一直是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