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至华宁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_(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5+- + JD = QZ+ J/2= K14++ + 校核无误 ; (3) 手算与计算机输出结果对比 手算所求主点桩号与计算机计算输出主点桩号最大差值为 0, 计算结果无误。 JD26 的曲线要素计算 JD26 为 双 交 点 曲线。 JD26 的 虚 焦 点 桩 号 为 K15+ ,39。 39。 39。 6 4 9 4 8 2 6 1 8 4 2 3 3 . 1 4 1 7 3 3 8 3 0AB            , R=200m, sl =70m ; (1)求曲线要素 0 9 0 9 0 7 0 1 0 . 0 2 6 7200slR     3 32270 70 34 .96 4 2 24 0 2 24 0 20 0ssllqmR     24 24s3370 70= 1. 02 024 R 26 88 24 20 0 26 88 20 0sllRmR     39。 39。 39。 33 8 30( ) ta n ( 20 0 20 ) ta n 34 .96 4 94 .77 9 22T R R q m          39。 39。 39。 3 3 8 3 0 2 0 0 7 0 1 8 5 . 6 8 61 8 0 1 8 0sL R l m        2 1 8 5 . 6 8 6 2 7 0 4 5 . 6 8 6ysL L l m      39。 39。 39。 33 8 30( ) se c ( 20 0 1. 02 0) se c 20 0 9. 73 0 m22E R R R          2 2 9 4 . 7 7 9 1 8 5 . 6 8 6 9 . 7 3 0 mJ T L      (2)求主点桩号 ZH = JD- T = K15+- = K15+ HY = ZH+ sl = K15++ 70 = K15+ YH = HY+ yL = K15++ = K15+ HZ = YH+ sl = K15++ 70= K15+ 第 10页 QZ = HZ- L/2= K15+- + JD = QZ+ J/2= K15++ + 校核无误 ; (3) 手算与计算机输出结果对比 手算所求主点桩号与计算机计算输出主点桩号最大差值为 0, 计算结果无误。 JD27 的曲线要素计算 JD27 为 双 交 点 曲线。 JD27 的 虚 焦 点 桩号 为 K16+ ,39。 39。 39。 39。 39。 39。 2 1 1 8 2 4 39。 39。 4 5 3 61 8 6 6 . 9 1 1 7 6 6 5 4 4 2AB          , R=150m, sl =70m ; (1)求曲线要素 0 9 0 9 0 7 0 1 3 . 3 6 9 0200slR     3 32270 70 2 240 2 240 150ssllqmR     24 24s3370 70= 24R 2688 24 150 2688 150sllRmR     39。 39。 39。 66 54 42( ) ta n ( 15 0 58 ) ta n 34 .93 6 13 51 22T R R q m          39。 39。 39。 6 6 5 4 4 2 1 5 0 7 0 2 4 5 . 1 7 4 m1 8 0 1 8 0sL R l        2 2 4 5 . 1 7 4 2 1 5 0 1 0 5 . 1 7 4 mysL L l      39。 39。 39。 66 54 42( ) se c ( 150 ) se c 150 m22E R R R          2 2 1 5 0 2 4 5 . 1 7 4 2 4 . 7 2 7 mJ T L      (3)求主点桩号 ZH = JD- T = K16+- = K16+ HY = ZH+ sl = K16++ 70= K16+ YH = HY+ yL = K16++ = K16+ HZ = YH+ sl = K16++ 70 = K16+ QZ = HZ- L/2= K16+- + JD = QZ+ J/2= K16++ + 校核无误。 第 11 页 (3) 手算与计算机输出结果对比 手算所求主点桩号与计算机计算输出主点桩号最大差值为 0, 计算结果无误。 JD28 的曲线要素计算 JD28 为 单交点对称基本型曲线。 JD28 的桩号为 K16+ , α= 29176。 1839。 4239。 39。 , R=350m, sl =70m ; (1)求曲线要素 0 9 0 9 0 7 0 5 . 7 2 9 6350slR     3 32270 70 2 240 2 240 350ssllqmR     24 24s3370 70= 24R 2688 24 350 2688 350sllRmR     39。 39。 39。 29 18 42( ) ta n ( 35 0 0. 58 3 ) ta n 34 .9 88 12 6. 67 3 22T R R q m          39。 39。 39。 2 9 1 8 4 2 3 5 0 7 0 2 4 9 . 0 5 5 m1 8 0 1 8 0sL R l        2 2 4 9 . 0 5 5 2 7 0 1 0 9 . 0 5 5 mysL L l      39。 39。 39。 29 18 42( ) se c ( 35 0 83 ) se c 35 0 12 .37 4 m22E R R R          2 2 1 2 6 . 6 7 3 2 4 9 . 0 5 5 4 . 2 9 2 mJ T L      (2)求主点桩号 ZH = JD- T = K16+- = K16+ HY = ZH+ sl = K16++ 70 = K16+ YH = HY+ yL = K16++ = K16+ HZ = YH+ sl = K16++ 70 = K16+ QZ = HZ- L/2= K16+- + JD = QZ+ J/2= K16++ + 校核无误。 (3) 手算与计算机输出结果对比 手算所求主点桩号与计算机计算输出主点桩号最大差值为 , 计算结果无误。 第 12页 JD29 的曲线要素计算 JD29 为 单交点对称基本型曲线。 JD28 的桩号为 K17+ , α=32176。 2839。 2439。 39。 , R=250m, sl =60m ; (1)求曲线要素 0 9 0 9 0 7 0 6 . 8 7 5 5250slR     3 32260 60 29 .98 56 2 24 0 2 24 0 25 0ssllqmR     24 24s3360 60= 24R 2688 24 250 2688 250sllRmR     39。 39。 39。 32 28 24( ) ta n ( 25 0 0. 59 97 ) ta n 29 .9 86 10 2. 96 5 22T R R q m          39。 39。 39。 3 2 2 8 2 4 2 5 0 6 0 2 0 1 . 6 9 2 m1 8 0 1 8 0sL R l        2 2 0 1 . 6 9 2 2 6 0 8 1 . 6 9 2 mysL L l      39。 39。 39。 32 28 24( ) se c ( 250 ) se c 250 m22E R R R          2 2 1 0 2 . 9 6 5 2 0 1 . 6 9 2 4 . 2 3 9 mJ T L      (2)求主点桩号 ZH = JD- T = K17+- = K17+ HY = ZH+ sl = K17++ 60 = K17+ YH = HY+ yL = K17++ = K17+ HZ = YH+ sl = K17++ 60= K17+ QZ = HZ- L/2= K17+- + JD = QZ+ J/2= K17++ + 校核无误。 (3) 手算与计算机输出 结果对比 手算所求主点桩号与计算机计算输出主点桩号最大差值为 0, 计算结果无误。 第 13页 JD30 的曲线要素计算 JD30 为 单交点对称基本型曲线。 JD30 的桩号为 K18+ , α=21176。 3639。 2439。 39。 , R=300m, sl =65m ; (1)求曲线要素 0 9 0 9 0 6 5 6 . 2 0 7 0300slR     3 32265 65 2 240 2 240 300ssllqmR     24 24s3365 65= 24R 2688 24 300 2688 300sllRmR     39。 39。 39。 21 36 24( ) ta n ( 300 ) ta n 22T R R q m          39。 39。 39。 2 1 3 6 2 4 3 0 0 6 5 1 7 8 . 1 3 2 m1 8 0 1 8 0sL R l        2 1 7 8 . 7 3 2 2 6 5 4 8 . 1 3 2 mysL L l      39。 39。 39。 21 36 24( ) se c ( 30 0 0. 58 7 ) se c 30 0 6. 01 0 m22E R R R          2 2 8 9 . 8 4 5 1 7 8 . 1 3 2 1 . 3 9 6 mJ T L      (2)求主点桩号 ZH = JD- T = K18+- = K17+ HY = ZH+ sl = K17++ 65 = K18+ YH = HY+ yL = K18++ = K18+ HZ = YH+ sl = K18++ 65 = K18+ QZ = HZ- L/2= K18+- + JD = QZ+ J/2= K18++ + 校核无误。 (3) 手算与计算机输出结果对比 手算所求主点桩号与计算机计算输出主点桩号最大差值为 0, 计算结果无误。 手算与计算机输出结果误差说明 第 14页 手算时采用计算机输出的交点桩号作为手算主点桩号的基础,按照平曲线几何要素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将手算所得的主点桩号与计算机输出的主点桩号进行比较,主点桩号的最大差值为177。 ,误差最大百分率为 %,误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形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手算与计算机输出结果在计算过程中所取的精度不同,所导致的累积误差。 第 15页 第 二 章 纵断面设计计算 纵断面设计要求及指标: 公路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Ⅰ 纵坡的设计必须符合《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关于纵坡的有关规定; Ⅱ 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并重视平纵面线形的组合; Ⅲ 山岭、重丘地形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坡度不宜大于 6%;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应尽量不 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纵坡夹短距离缓坡地纵坡线形,越岭展线不应设置反坡; Ⅳ 应尽量减少深路堑和高填方,以保证纵坡设计中的路基稳定; Ⅴ 纵坡设计应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 Ⅵ 纵坡设计应结合道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 竖曲线设计要求 ( 1) 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要求 Ⅰ 宜选用较大半径的竖曲线半径; Ⅱ 同向竖曲线应避免 “断臂曲线 ” ; Ⅲ 反向曲线间,一般由直坡段连接,也可以径向连接; Ⅳ 竖曲线设置应满足排水需要; Ⅴ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满足 “平包竖 ”的 原则。 ( 2) 竖曲线半径的选择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Ⅰ 选择半径应符合规范中所规定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的要求; Ⅱ 在不过分增加土石方工程量的情况下,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Ⅲ 结合纵断面起伏的情况和标高控制要求,确定合适的外距值,按外距控制选择半径; 第 16页 Ⅳ 考虑相邻竖曲线的连接限制曲线长度,按切线长度选择半径; Ⅴ 过大的竖曲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