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110kv网络优化工程环评报告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治理效果 大 气 污 染 物 施工 期 扬尘 施工期严格管理 , 施工场地定期洒水,做好扬尘控制措施;车辆运输限载限速,篷布遮盖。 将大气污染降到最低 满足环保要求 水 污 染 物 施工人员 生活污水 依托当地村庄 满足环保要求 固 体 污 染 物 施工期活动 施工废弃物 尽量减少土石开挖,保存 塔基开挖处的熟土和表层土,并按土层顺序回填。 满足环保要求 噪 声 施工期基坑开挖、场地填方、设备运输等产生的施工噪声; 运行期噪声主要来自输电线路运行时产生的电晕放电噪声 ,到达声环境敏感目标处已经远低于项目所在地的本底噪声,本项目架空线的噪声对周围 声环境敏感目标几乎没有贡献值。 电 磁 辐 射 优化设计,在满足经济和技术的条件下选用低辐射设备,使其辐射强度均满足《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J/T 241998)及《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 GB 157071995)相关标准要求。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在施工期,项目的建设会对沿线地表生态产生一定影响,线路 施工过程中的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应尽快恢复原来的用途 , 区域生态影响将在短期内恢复。 在工程建设期内,建设区受地形、土方开挖、降雨等条件的影响,易 导致水土流失,工程完工后,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于当地生存的乔、灌、草进行绿化,并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管理与养护,保证植被尽快恢复;并请相关专家指导,保证绿化植物的成活率和健康成长。 在项目营运期,还要坚持利用与管护相结合的原则,经常检查,保证环保措施发挥应有效益。 完善施工期未实施到位的植被保护措施 , 确保项目建设区内(除永久用地)植被覆盖率和存活率。 项目运营期可能存在主体工程(线路、塔基等)的维修,维修过程中,存在周边植被被占压等破坏,因此,需对破坏后植被进行修复,防止水土流失。 21 结论和建议 1. 工程 概 况 110kV网络优化工程包括: 110kV石洋线 π接葛石变工程和 110kV西郊变改接汉中变工程两部分。 ⑴ 110kV 石洋线 π接葛石变工程包括: ① 新建 110kV葛石变 330kV洋县变线路 工程 ;② 110kV葛石变 110kV石泉电厂线路 工程 ; ③ 原 110kV 石葛线单回路段迁改线路 工程。 ⑵ 110kV西郊变改接汉中变工程包括: ① 新建 110kV汉西 Ⅰ 线 工程 ; ② 新建 110kV红鑫、鑫西双回线路 工程 ; ③ 新建 110kV汉西 Ⅱ 线 工程 ; ④ 新建 110kV武红 线 工程。 导线选用 LGJ300/40 型钢芯铝绞线。 本工程总投资 930 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共 15 万元。 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经过现场了解, 本工程评价区域内未见易受干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导航台、雷达站、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短波无线电发射台(收信台)等电磁敏感目标。 本工程为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对象包括:工频电磁场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该区域内的公众;无线电干扰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该区域内的通讯、军事、医疗设施等;声环境评价范围内,主要为线路周边地区的公众。 经现场勘查,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未见 环境保护目标。 3. 环境质量 现状 ⑴ 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环境现状 监测结果 表明:拟建线路沿线工频电场强度值为 ~ 、工频磁感应强度为 ~ ,均小于 HJ/T241998 中规定的标准限值(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 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 100μT); 无线电干扰值为 ~ (μV/m),均小于GB157071995 中规定的限值 46dB(μV/m)。 由结果可知, 拟建线路沿线 的电磁环境现状良好。 (详见电磁专项评价) ⑵ 声环境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拟建线路沿线 昼间值为 ~ (A),夜间值为 ~ (A),环境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20)中 2 类标准限值要求,区域声环境质 22 量现状良好。 ⑶ 生态环境现状 经现场踏勘, 本 工程线路经过区 主要为 为 天然林区及经济作物 ,植被为人工种植的农作物以及少量的人工种植的杨树、桦树、柳树等。 动物主要以野兔、野鸡,以及鼠类为主。 本项目拟建地及拟建线路评价范围内未见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4. 建设项目 环境 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可知,拟建输电线路在施工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施工结束后,生态环境将逐 渐恢复。 本项目在运营期不产生工业废水、废气和固废等,不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 并且通过类比分析可知,本项目运营期的电磁环境满足标准要求,满足环保要求。 综上所述, 本项目 选线基本可行。 5. 运营期环境影响结论 ⑴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对于 110kV网络优化工程 建设项目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和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的影响预测,本次评价主要采用类比监测的方法(监测方法与现状监测相同)。 类比监测方法,按照《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定方法》 ( DL/T 9882020)和《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 GB 73492020)的要求进行。 选用已投运的 110kV谢磨双 回架空线路 作为类比对象 , 详见 陕辐环监字【 2020】第 152号 监测报告。 类比监测数据显示: 110kV谢磨 双回 线展开测量路径上工频电场强度在 ~ ,最大值出现在 110kV边 相 导线 下 ;工频磁感应强度在 ~ ,最大值亦出现在 110kV边 相导线 下 ,且均小于《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J/T241998)中规定的标准限值(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 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 100μT)。 ~ dB(μV/m), 边相导线 投影 20m处的值为 (μV/m),参照《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 GB157071995)中的规定,均小于限值 46dB(μV/m)。 23 110kV勉三线展开测量路径上工频电场强度在 ~ , 最大值出现 在110kV中相 导线投影正下方 ; 工频 磁感应强度 在 ~ , 最大值出现在 110kV中相 导线投影正下方 ,均小于《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J/T241998)中规定的标准限值(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 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 100μT)。 ~ dB(μV/m), 距 边相导线 投影 20m处的值为 (μV/m),参照《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 GB157071995)中的规定,均小于限值 46dB(μV/m)。 由以上类比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各监测点的 工频电场强度 均小于《 500kV超高压送变电 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J/T 241998)中推荐执行的居民区工频电场4kV/m 的评价标准;各监测点的 工频磁感应强度 低于国际辐射保护协会推荐执行的对公众全天辐射时的工频磁感应强度 100μT的标准限值。 由类比数据显示,本工程 110kV输电线路投运后,工频电磁场强度和无线电干扰均能满足标准 HJ/T241998和 GB157071995中 的限值要求。 综上, 110kV网络优化工程 运行后对周围电磁环境影响很小。 (详见专项评 价) ⑵ 声环境影响分析 运行期噪声主要来自输电线路运行时产生的电晕放电噪 声,到达声环境敏感目标处已经远低于项目所在地的本底噪声,本项目架空线的噪声对周围声环境敏感目标几乎没有贡献值。 并且 110kV 架空输电线路下噪声值较小,晴天时,线路下行人基本感觉不到线路的运行噪声,声环境基本无太大变化。 由于线路走廊下活动的人员相对较少,线路在设计时也考虑了对线路下人员的保护,线高留有足够的裕度。 因此,线路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很小。 ⑶ 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 项目为线路工程, 正常运 行时没有生产废水产生。 ⑷ 生态 环境 及景观 影响 分析 本项目塔基占地为永久性占地,将改变土地的使用功能。 施工过程所设置的牵张 场地、临时便道,属临时占地,塔基施工、材料运输和线路挂线等会对地表植被产生扰动,但随着施工结束后地表植被的逐渐恢复,影响将会逐渐减小。 此外, 施工弃土的 回填会改变土壤层次、紧实度和质地,影响土壤发育,降低土壤肥 24 力,影响农作物生长。 因此,评价要求应尽量保存开挖处的熟土和表层土, 弃土 按土层顺序 填埋在指定的弃土场内,不得随意倾倒, 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且属短期影响;运行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6. 社会、经济效益结论 110kV网络优化工程 的 建设大大提高了区域供电的可靠性,不仅为区域社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有效保障了区域群众生活需求,因此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7. 环境影响评价综合结论 经过类比分析, 110kV网络优化工程 运行后对周围电磁环境 影响很小 , 线路沿线 噪声也满足标准要求。 工程在贯彻执行国家 “环保三同时 ”制度的前提下, 充分落实环评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 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本工程的建设基本可行。 8. 要求及建议 ① 施工期合理规划施工时间施工进度,严格管理,减小对环境的影响,生活污水 依托附近村庄的公共 设施,不可随意排放。 ② 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 ,严禁施工垃圾和固体废物乱 扔 、乱弃,应统一收集处理。 ③ 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材料运输应尽量利用原有便道,减少铁塔组立、导线牵张对植被的影响。 尽可能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压缩施工占地面积,减轻设备安装对植被的影响。 ④ 项目施工中,必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项目建成后, 及时恢复周围植被,以避免发生水土流失。 ⑤ 要求在初步设计中细化环保投资,并做到专款专用。 ⑥ 应及时申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纳入环保部门管理。 ⑦ 本项目需要实施 扩建设时, 应按法定程序另行办理有关环保手续。 ⑧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保持 导线 良好, 尽量减少噪声和电磁 场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审批意见: 经办人: 公 章 年 月 日 1 电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一、项目概况 110kV网络优化工程包括: 110kV石洋线 π接葛石变工程和 110kV西郊变改接汉中变工程两部分。 ⑴ 110kV石洋线 π接葛石变工程包括: ① 新建 110kV葛石变 330kV洋县变线路 工程 ; ② 110kV葛石变 110kV石泉电厂线路 工程 ; ③ 原 110kV 石葛线单回路段迁改线路工程。 ⑵ 110kV 西郊变改接汉中变工程包括: ① 新建 110kV 汉西 Ⅰ 线 工程 ; ② 新建 110kV红鑫、鑫西双回线路 工程 ; ③ 新建 110kV汉西 Ⅱ 线 工程 ; ④ 新建 110kV武红 线 工程。 导线选用 LGJ300/40 型钢芯铝绞线。 本工程总投资 930 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共 15 万元。 二、 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于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 1.《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 范》( HJ/T241998)规定: “本规范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统一格式及规范内容。 ”和 “本规范适用于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本规范应用于 110kV、 220kV 及 330kV 送变电工程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 2. HJ/T241998 规定: “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初步评价和最终评价两个阶段。 初步评价报告书应在获得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文件 (证 )后进行。 最终评价报告书在项目运行后一年左右完成 ”和 “初步评价报告书以相关调查资料、类比测量以及理论计算为主,对项目的电磁环境影响作出预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