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特种水产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报审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除池塘四周杂草,池埂最好采用块石 或多孔板护坡。 种苗放养前用生石灰 75~ 100kg/亩,或漂白粉 35kg/亩消毒,杀灭野杂鱼及病原体,改善池塘底质。 改良水质 鱼塘养殖密度较高,为防止浮头、泛池,要求鱼塘透明度 30—40cm, pH 值 — ,水中溶氧在 5mg/ L 以上。 改良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主要方法有:一是定期加注新水,或中午开启增氧机 1~ 2h;二是定期施用光合细菌,或泼洒生石灰水、沸石粉等;三是在鱼塘中适当移植一些空心菜、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 水生植物 俄罗斯 鲟鱼养殖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 应能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池塘条件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 池塘面积以 5- 10亩为宜,水深 2- 3 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 毫克 /升以上。 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二、清塘消毒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 15- 20 厘米,用 100-150 公斤 /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 3- 4 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 60 目筛绢过滤;用 15- 20 公 斤 /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 1 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 放苗前 10天,池塘加水到 70- 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培养浮游生物放苗前 7- 8 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 50 公斤干鸡粪,且鸡粪浸泡 2 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 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种放养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 20厘米以上 14 为好。 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 400- 600 尾 /亩。 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 1- 2 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 38 82 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 3/5,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到 12- 15℃,每袋放入体长 20- 30 厘米的鱼苗 20尾,包装后运输。 如果运输时间在 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也很好。 放苗前 2 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 10 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 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 苗种放入池塘中。 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 2%,浸浴鱼体 10分钟后放苗入池。 五、饲料投喂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 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 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 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 1/2 为好。 投喂量为鱼 体体重的 3%左右,日投喂 3- 4 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 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 在水质管理工作上,每天测量水温 3次, pH 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 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体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高、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每天清晨都要测定水体溶解氧。 当池塘水色过浓时,水体透明度低于 25 厘米或溶解氧小于 5 毫克 /升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 鲟鱼生长最适合的 pH 值为 - , 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 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 32℃,水温超过 30℃则 对鲟鱼生长有危险。 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小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 16 食。 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 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 10 分钟左右。 细菌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危害鱼种,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为首先要进行 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 白身病的症状为体表缺乏黏液,鱼体体色变白,可以采用抗菌素治疗。 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为鱼体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以用诺氟杀星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治疗。 寄生虫鱼病主要有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等,防治方法可采用 5%的食盐溶液浸泡鱼体 1 小时,或用 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非病原性疾病主要有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 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泥鳅养殖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 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 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 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 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最好用 2%3%的食盐水浸浴 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 一般放养体长 34厘米的夏花每平米 1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