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房屋墙体及条形基础设计_砌体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表 411 毛石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Mpa 毛料石强度等级 砂浆强度等级 砂浆强度 M5 0 MU100 MU80 MU60 MU50 MU40 MU30 MU20 查表 42 ~ 表 44 确定  值 时,构 件 高厚比  应 按下式确定: 对 矩形截面 0Hh ( 412) 对 T 形截面 0THh ( 413) 式 中: 0H —— 受压构件的计算 高度 ,查表 31 确定。 h —— 矩形截面轴向力偏心方向 边长 ,当轴心受压时为截面最小边长。 Th —— T 形截面折算高度。  —— 不同砌体材料的高厚比修正系数,查表 412 确定。 为了确保 结构工程质量,在 按 式 ( 411) 进行 承载力计算式 轴向力 的偏心距应符合下列 限值要求 ,即  ( 414) 式中: y —— 截面重心到轴向 力 所在偏心方向截面边缘的距离,如图 48 所示。 图 48 截面 y 的取值 表 412 高厚比 修正系数  砌体 材料 类别  烧结 普通 砖、 烧结多孔砖 混凝土 普通 砖、 混凝土 多孔砖 、混凝土 及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蒸压 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细料石 粗料石 、毛石 注: 对灌孔混凝土砌块砌体,  =。 梁 端支承处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当 屋 (楼 ) 面 梁搁置 在 墙体上时 , 梁端支承处砌体处于局部受压状态,此时 应 对梁端支承处 砌体按 下列公式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01 lN N fA  ( 415) lAA  ( 416) 00lNA ( 417) 0lA ab ( 418) fha c100  ( 419) 0 lAA ( 420) 式中 :  —— 上部荷载的折减系数,当 0 /3lAA 时 ,应取 0 ; 0N —— 局部受压 面积内上部轴向力设计值, N; lN —— 梁端荷载设计值产生的支承压力, N; 0 —— 上部 平 均 压应力设计值 ; lA —— 局部受压面积 ; 0a —— 梁端 有效支承长度, mm,当 0aa ( 实际支承长度 ) 时,应 取 0aa ; ch —— 梁的截面高度, mm; f —— 砌体抗压强 度设计值, Mpa; η —— 梁端底面应力图形的完整系数,应取 ;  —— 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按( 420)计算 ; A0—— 影响砌体局部抗压强度的计算面积,按图 49 确定。 图 49 影响局部抗压强度的面积 A0 按式( 420)计算的  值,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以免产生劈裂破坏: (1)在图 49a 情况下,  ≤ ; (2)在图 49b 情况下,  ≤ ; (3)在图 49c 情况下,  ≤ ; (4)在图 49d 情况下,  ≤ ; 对多孔砖砌体和按构造要求灌孔的砌块砌体,在图 49a、 b 情况下 , 尚应符合  ≤。 对于未灌孔混凝土砌块砌体,  =。 梁端下设有垫块或垫梁时支撑处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梁端支撑处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满足式( 415)的要求时,设置刚性垫块或垫梁是弥补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的有效措施,此时应验算垫块或垫梁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1 设置刚性垫块 设置预制或现浇刚性垫块后(图 410)垫块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01N +NlbfA ( 421) 00N bA ( 422) b b bA ab ( 423) 式中: N0—— 垫块面积 Ab 内上部轴力设计值, 00N bA ;  —— 垫块上 N0 和 Nl 合力的影响线数,应采用表 42~表 44 中当  ≤ 3 时的  值 ; γ 1—— 垫块以外砌体面积的有利影响系数,应取 1=,但不小于 ; γ —— 砌体局部抗压 强 度提高系数,按式( 225)以 Ab 代替 Al计算得出 ; bA —— 垫块面积 ; ba —— 垫块伸入墙内的长度 ; b —— 垫块的宽度。 图 410 梁端下的刚性垫块 刚性垫块应符合下列构造规定: ( 1) 刚性垫块的高度 bt 不宜小于 180mm,自梁边算起的垫块挑出长度不宜大于垫块高度 bt。 ( 2) 在带壁柱墙的壁柱内设刚性垫块时,其计算面积应取壁柱范围内的面积,而不应计算翼缘部分,同时壁柱上垫块伸入翼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 120mm。 ( 3) 当现浇垫块与梁端整体浇筑时,垫块可在梁高范围内设置。 为了计算 ,必须先确定 lN 的作用点。 lN 离墙内边缘的距离为 ,oba (图 410), 其中 ,oba为刚性垫块上表面处梁端的有效支承长度,按下式确定 ,1cob ha f ( 424) 式中: 1 —— 刚性垫块的影响系数,可按表 413 采用。 表 413 系数 1 值表 f0 0 1 注:表中其间的数值可采用插入法求得。 设置垫梁 当梁或屋架端部支承处的砌体墙上设有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梁(如圈梁)时,此时支承梁还起垫梁的作用。 垫梁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0o t bN N fb h 2≤ ( 425) 2b o oo bhN  ( 426) 3 bo Ih EhbE=2 ( 427) 式中: oN —— 垫梁上部轴向力设计值 ; b —— 垫梁在墙厚方向的宽度, mm; 2 —— 垫梁底面压应力分布系数,当荷载沿墙厚方向均匀分布时, 2  ;不均匀时,2  ; 0 —— 上部平均压力设计值 ; 0h —— 垫梁折算高度 ; cc IE、 —— 分别为垫梁的 混凝土 弹性模量和 截面惯性矩; E —— 砌体的弹性模量; h —— 墙厚 (mm)。 5 墙、柱的一般构造要求 砌体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 为了增大砌体结构的可靠性,选用砌体材料时,应保证它们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耐久性。 砌体结构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五层及五层以上房屋的墙,以及受振动或层高大于 6m 的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 ① 砖采用 MU10。 ② 砌块采用。 ③ 石材采用 MU30。 ④ 砂浆采用 M5。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 50年的房屋,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比上述规定至少提高一级。 (2)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 51的要求。 表 51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 潮湿程度 烧结普通砖 混凝土普通砖、 蒸压灰砂砖 混凝土砌块 石 材 水泥砂浆 稍潮湿的 很潮湿的 含水饱和的 MU15 MU20 MU20 MU20 MU20 MU25 MU10 MU15 MU30 MU30 MU40 M5 M10 注: 冻胀 地区,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 不宜 采用多孔砖, 如采用时, 其孔洞应用 不低于 M10 的 水泥砂浆 预先 灌实。 当采用混凝土 空心 砌块时,其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Cb20 的混凝土 预先 灌实 ; 50a 的房屋,表中材料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墙、柱局部构造 墙、柱截面尺寸 承重的独立砖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 240mm 370mm。 毛石墙的厚度不宜小于 350mm,毛 料石柱较小边长不宜小于 400mm。 当有振动荷载时,墙、 柱不宜采用毛石砌体。 垫块设置 跨度大于 6m 的屋架和跨度大于下列数值的梁,应在支 承 处砌体上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垫块与圈梁宜浇成整体。 ( 1)对砖砌体为 ; (2)对砌块和料石砌体为 ; ( 3)对毛石砌体为。 壁柱设置 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其他加强措施: ( 1) 对 240mm 厚的砖墙为 6m; 对 180mm 厚的砖墙为 ; ( 2) 对砌块、料石墙为。 板与墙体的连接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支撑长 度,在墙上不宜小于 100mm; 在钢筋混凝土圈梁上不宜小于80mm, 当利用板端伸出钢筋拉结和混凝土灌封时,其支撑长度可为 40mm,但板端缝宽不小于80mm,灌封混凝土不宜低于 C20。 混凝土砌块墙体的构造要求 为了增强混凝土砌块房屋的整体刚度、提高其抗裂能力,混凝土砌块墙体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砌块砌体应分皮错缝搭砌,上下皮搭砌长度不得小于 90mm。 当搭砌长度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在水平灰缝内设置不少于 2 4 的焊接钢筋网片(横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m),网片每 端均应超过该垂直缝,其长度不得小于 300mm。 ( 2) 砌块墙与后砌隔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 400mm 在水平灰缝内设置不少于 2 横筋间距不大于 200mm 的焊接钢筋网片。 ( 3) 混凝土砌块房屋,宜将纵横墙交接处、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小于 300mm范围内的孔洞。 采用不低于 Cb20 的灌孔混凝土灌实,灌实高度应为墙身全高。 ( 4) 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下列部位,如未设圈梁或混凝土垫块,应采用不低于 Cb20 的灌孔混凝土将孔洞灌实: ① 格栅、檩条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支撑面下,高度不应小于 200mm 的砌体。 ② 屋架、梁等构件的支承面下,高度不应小于 600mm,长度不应小于 600mm 的砌体。 ③ 挑梁支承面下,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应小于 300mm,高度不应小于 600mm 的砌体。 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时的构造要求 在砌体中预留糟及埋设管道对砌体的承载力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截面尺寸较小的承重墙体、 独立柱更加不利。 因此,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 500mm 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 然而,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 体的竖向空洞中设置管线。 6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 六层及六层以下混合结构房屋墙下基础常采用无筋扩展基础,亦即习惯上所称的刚性条形基础。 其设计内容包括:选择基础的类型;确定基础埋置深度;按承载力要求计算基础底面面积和基础高度;最后绘出基础施工图。 刚性基础类型 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刚性基础有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以及毛石混凝土基础。 其中,砖基础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毛石基础在产石地区应用较多;混凝土基础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当混凝土基础体积较大时多采用毛石基础。 基础的埋置深度 影响基础 埋置深度的因素较多,设计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地基设计规范》( GB 5007— 2020)的要求确定适用的埋置深度。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 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置的最小深度不易小于 ,基础顶面距室外设计地面至少~。 对于冻胀性地基,基础底面应处于冻胀线以下 ~。 此外,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相邻时,新建建筑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否则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净距一般取相邻地基面高差的 1~2 倍。 墙下条形基础的计算 墙下条形基础的 计算包括确定基础底面面积和基础的高度。 对于五层及五层以下的混合结构房屋,可根据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直接确定墙下条形基础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