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c(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营税金及附加 万元 5 房屋开发本费用 万元 6 利润总额 万元 7 所得税 万元 8 税后利润 万元 三 财务评价指标 1 投资利润率 % 2 投资利税率 % 3 资本金净利润率 % 4 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 (税前 ) % 14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我国 民族中学 发展分析 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人类 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自有群体的人类之后,就有了教育,它顺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而发展。 我国的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和演变受不同民族社会特点的制约,并随着不同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别的民族的影响,因而其民族教育也自然会受到别的民族的影响。 所以,研究我国的民族教育,除了必须联系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外,还要注意从民族关系中分析民 族教育的形成特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50 年代以前,有的民族还保存原始社会形态,有的正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已进入封建社会的也有多种不同的特点。 不仅不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而,我国民族教育的特点极为复杂,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研究这一客观对象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从我国各民族中存在的教育形式上看,民族教育大致可分为无组织的教育和有组织的教育两大类。 无组织的教育是一种自然教育,是 15 在家庭或社会中无意识进行的,不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 而有组织的教育则是通过聘请专职教师和设立专门场所,系统地、有目的地来实现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意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体会到教育的价值后才产生的,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非组织的教育活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类。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内进行,即女儿跟随母亲学习纺织、采集、做饭,儿子跟父亲学习耕田、打猎。 实施家庭教育是长辈的天职,不付报酬,不规定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地传授,通过 身传言教,儿女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学会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教育是在群体(如部落、氏族、家庭等)活动中,年轻者向年老者学习某些适应群体活动的技能和知识,如拉弓射箭、械斗、宗教活动、婚丧嫁娶、围猎、盖房等。 这些群体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主要是通过实践逐渐获取的。 总的说来,非组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适应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非组织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一个民族的古今,有了人类活动就有这类教育活动,即使进入现代社会,有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也还需要它,只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由于发 展水平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 如居住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族,经济生活以游猎为主,每个男子都要具有适应地形、气候变化的狩猎本领,如了解野兽出没的规律,辨别不同兽类的行踪等,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 青年男子从小就随父辈出外打猎,在实践中学会一整套狩猎本领。 景颇族长 16 期生活在森林茂密的亚热带山区,弹弓和刀是男子的两件法宝,出外必佩在身。 儿童从六、七岁时就从父辈那里学会打弹弓和耍刀,懂得如何征服猛兽,只身进入森林。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教育主要由长辈口传身授,在实践中模仿学习狩猎、捕鱼、种植、制陶等生 产技能,又通过唱歌跳舞,传授氏族文化。 回族分布全国各地,从事多种不同的经济,因而,教育内容有农耕、农具制造、建筑、运输、商业、清真饮食、皮毛加工等。 蒙古族男子自幼在家学习骑马、射箭和角力,称 “ 男子汉三技艺 ” ,进入青少年时期后,随父兄从事畜牧、狩猎、围猎,学习掌握从事畜牧业的知识和技能。 台湾高山族在清代以前,经济生活是农耕兼渔业,社会教育是氏族、部落中的口传身授,世代相传。 女子在家随母学习纺织、采集,男子在社会和家庭内学习农耕、渔猎、建筑、祭祀等技能。 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除口传外,还通 过本族史诗、民歌、故事等传承本族文化遗产。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如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白族的《创世纪》、哈尼族的《迁徙史诗》、彝族的《阿诗玛》等。 各民族中还有不少具有惊人记忆力的歌手,他们能够背诵上万行史诗,能够通宵达旦地吟唱各类诗篇,成为一个民族传播历史文化的大师。 这些民族诗人,在各种节日上吟唱,青年男女聚精会神地倾听,从中得到各种知识,受到本族文化的熏陶。 景颇族的史诗《创世纪》描述了人类的进化,人类与自然、社会的斗争,包含了各种哲理,其丰富的造房、种植、猎物的故事, 总结了先民生产、生活的丰富经验。 景颇 17 族男女从小就受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熏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有组织的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最初是私塾,后来有义学、州学、府学、县学、书院、学堂等。 其出现时间,各民族、各地区都有所不同。 教育内容有的以本族语言、文化为主;有的以汉语文、汉文化为主;有的二者兼而有之;还有兼学另一少数民族语文、文化的。 从教育的组织形式方面看,有官办、民办、私人办、宗教办等不同形式。 有组织的教育存在两种不同的性质:一是非现代教育性质;另一是现代教育性质。 就多数情 况而言,现代教育一般始于 20 世纪初,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新变革而出现的。 如:蒙古族大约从 13 世纪起,出现了蒙古族学校教育活动形式,但开始主要是专人执教。 13 世纪初,成吉思汗令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写蒙古语。 后来,窝阔台汗亦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命贵臣子弟入学。 到了元朝,元世祖设立蒙古字学和京师蒙古国子学,招收各阶层蒙古子弟入学。 到了顺帝时,又增设司业、博士、助教、教授、学正以及提举官执教。 元代的蒙古学校,除了设立蒙古文课外,还兼授算学、历史,以《帝范》、《贞观政要》、《通鉴节要》以及《五经》、 《四书》的蒙文译本为教材。 侗族的学校教育始于宋代。 《宋史 西南溪洞诸蛮 下》中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年间( 1068- 1077),诚州大姓杨光僭向朝廷请求建立校舍,朝廷批准卉办学校。 明清期间,侗族地区建立不少州学、府学、县学、书院等。 这些教育都以汉语文为教学语文,以汉族文化为教学 18 内容。 瑶族的正规学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始于西汉,有的在宋代,有的在民国之后。 明代统治者对瑶区采取 “ 兴教化,立学校 ”的政策,招收瑶童入学。 道光十二年( 1832),在平地瑶地区设五源书院。 朝鲜族也是在 20 世纪兴办现代 教育的。 这之前,朝鲜族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大兴汉学和儒学。 1906 年,延边龙井成立了中国朝鲜族第一所学校瑞甸义塾。 1912 年建立第一所朝鲜族中学。 19l3 年成立师范学校。 云南省德宏地区开办现代学校始于 20 世纪初。 1905 年云南德宏地区盈江新城开办了一所军国民学校。 1910 年南甸建立了初等小学。 民国初期,德宏地区设立劝学所和若干省立小学。 耿马地区办了 “ 土民学校 ”。 西双版纳办了十多所小学,后在宣慰街建立十二版纳中学,在佛海设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 1905 年前后,壮族的书院相继改为学堂 , 教育体制、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都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做了改革。 30 年代,广西推行国民基础教育活动,在少数民族中推行 “ 特种部族教育 ” ,曾一度促进了广西教育的发展。 布依族地区也是在 1905 年前后改书院为学堂。 教学内容增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 1911 年以后,各地纷纷建立了一批小学堂、中学堂。 1913 年在都匀建立了第一所布依族中学。 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学校教育主要使用汉文。 明代,在汉 19 苗杂居区,就已建立私学讲授儒学。 嘉靖年间,湘西辰州(今沅陵)就设馆办学。 康熙四十四年( 1705),湖南苗族地区开始设立义学。 后来 义学的数量日增,出现不少秀才、举人。 光绪年间,台拱、丹江、八寨等地共有苗族义学 139 馆。 藏族的现代学校教育是从清末、民国开始的。 1907 年赵尔丰在川边分设学区,创办官话学堂和初等小学堂,招收藏族子弟入学。 1908年,清政府于京师满蒙文高等学堂附设藏文科。 民国时,在该校基础上成立蒙藏学校,成为培养藏族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 19l6 年,在拉萨创办的 “ 门孜康 ” (医算局),是医疗、科研、教学三结合的体制。 1938 年,拉萨开办了国立小学。 之后,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小学数量有所增多,但入学人数甚少。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于清康熙五年( 1666)在高山族中建立 “ 社学 ” ,传授汉文化。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统一台湾后, “ 社学 ”有了发展,聘请汉人传授儒学。 之后,台湾巡抚刘铭传创立番学堂,在教学内容上做了改革,除学儒学外,还兼学官话及其他知识。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与宗教存在密切的关系、表现在:教育内容主要是教经、教义;教育场所在寺庙、经院;学习者是小和尚、小喇嘛。 特别是全民信教的民族,教育离不开宗教,宗教离不开教育,二者密不可分。 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历史较长的,主要有伊斯兰 教、藏传佛教、小乘佛教。 宗教的教育活动主要在寺庙、经堂内进行,可称为寺院教育,部分民族如回、东乡、撒拉等的伊斯兰教教育称经堂教育。 20 我国的伊斯兰教是唐高宗永徽二年( 651)由阿拉伯地区传 入 的。 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 10 个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影响到这些民族的各个方面,但在不同民族中,与教育的结合情况不甚相同。 明嘉靖年间,清真寺教育有了较大进展。 回族清真寺招收学生,专门聘请教师传授伊斯兰教知识,培养阿訇(专职伊斯兰教人 员)。 这一形式曾一度成为回族主要的教育形式。 这类教育分 “ 小学 ” 、“ 中学 ” 、 “ 大学 ” 几种。 清真寺招收六岁以上的儿童,先学习阿拉伯文、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的基本知识,这种教育称 “ 小学 ”。 农闲时间,招收中青年学习伊斯兰教五大天命(念、礼、斋、课、朝)、礼仪制度及教义、教法,称 “ 中学 ”。 大中型清真寺招收 “ 小学 ” 毕业的学生,由水平较高的阿匐讲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哲学、文学以及伊斯兰教义、古兰经等,专门培养专职宗教人员,称 “ 大学 ”。 维吾尔族早期信仰佛教。 10 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后,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到 16 世纪统一 信仰伊斯兰教。 所以,早期维吾尔族教育受佛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后来主要受伊斯兰教影响。 早期的经文学校主要传授宗教知识,培养专职宗教人员, 19 世纪末,加授文化知识。 东乡族历史上传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经堂教育。 宣统元年( 1909)在东乡扎木池等地创办敦德蒙学堂、正兴蒙学堂、敦睦蒙学堂等。 民国期间,学堂改为小学。 21 1870 年前后,在哈萨克族地区设立了伊斯兰经文学校。 这个学校除宗教课程外,还设历史、地理、算术等课程。 佛教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 佛教传入后,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 流行在藏族地区的称藏传佛 教,俗称喇嘛教,后又传入蒙古、裕固、门巴等民族中。 早在 7 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除颁布学习藏文的法规外,还派大批青年到唐都长安读国学,还聘请唐人以及印度、尼 波 尔人翻译佛经经典。 8 世纪初,藏王墀松德赞还派人去内地及印度学习佛教,请印度僧人创建西藏第一座佛教学经寺院桑耶寺。 9 世纪中叶赤祖德赞执政后,寺院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1074 年建立了葛当派桑普寺,兴起了讲、辩、著、实践的经院教育学风。 13 世纪初,萨迦派萨班 贡噶坚赞撰写《智者入门》等阐明教法的专著,总结了寺院教学经验。 15 世纪初,宗喀巴建立甘丹寺创格鲁派,其弟子 先后建立了哲蚌,色拉、甘丹、扎什伦布等学经寺院,对学经制度作了改革。 清代,以达赖喇嘛为首的格鲁派在拉萨设立培训僧侣官员的专门学校。 后来,藏族的寺院教育还对蒙古、上、门巴族等民族有所影响。 自 16 世纪后半期(明代)起,随着喇嘛教在蒙古族地区盛行,出现了寺院教育。 这类教育通过寺庙培训僧职人员,通过 “ 扎仓 ” (学院)培养喇嘛学者,学习、研究、翻译藏文经典的人日益增多。 因而,以学习蒙、藏文以及医学的学塾有了新的发展。 门巴族教育受藏族影响,使用藏文。 从 11 世纪藏传佛教传入门隅地区始,门巴族接受寺院教育,出现宗教知识分子。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后来传入布朗、德昂等民族中。 本世纪 50 22 年代以前,傣族的佛寺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特别是在西双版纳、孟连、耿马一带,儿童多要到佛寺当和尚,学习傣文和佛教教义,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或更长些。 这些和尚是傣族的知识分子,其中分“ 都 ” (佛爷)、 “ 都弄 ” (大佛爷)、 “ 祜巴 ” (导师)等级。 但德宏地区不同,儿童不进寺庙当和尚。 在清代,德宏地区已出现私塾,培养兼通傣汉两种文字的青少年,但学生多是上层子弟。 本族文化教育除部分地区在寺庙进行外,一般是采取民间自愿组合形式。 村民组合一起聘请傣文水平较好的人 传授,一般学到能读、能写为止,秋后各家以稻谷交学费。 布朗族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