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彝族火把节营销策划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丽。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三、主要活动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 畅饮。 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 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 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 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四、文献 记载 彝族火把节影响广泛 , 历久不衰 , 家喻户晓。 它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蕴。 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之有文字 记 载 , 最早应是元代李京《云南志略》 : “每岁以腊月二十四日祀祖 , 如中州之上冢礼。 六月二十四日 , 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 , 小儿各持松明之 , 相烧为戏 , 谓之驱禳。 ”火把节之盛 , 应在明、清之际。 清代 , 乾隆《开化府志》卷九 : 倮倮“其六月廿四日夜 , 村寨田宅 , 悉燃火炬 , 名曰火把节 , 脍 生肉食之 , 以此为献岁。 ”清乾隆年间吴大勋《滇南闻见录》“火把节”条云 : “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 , 每家具木柴几许门首 , 各自点亮 , 又皆手擎一枝 , 游行聚于一处 , 群相欢笑 , 衙门中亦办送。 二十五日 , 乡民聚火把于田间 , 加以草杆焚之 , 以祈丰年。 通宵皆然 , 而迤西尤盛。 昔闻南诏并五诏 , 诱至一家 , 围而焚之 , 乃二十四日也。 内有一诏 , 其妻劝勿赴 , 不听 , 濒行 , 妻以手镯令佩之 , 及罹于难。 其妻往寻其尸 , 以镯为认。 因得于众尸中。 夷人哀之。 每岁届期 , 集火把以吊之。 遂成俗 , 历久反为欢乐事。 正如端阳角 黍 , 竞渡之举也。 ” [3 ] 火把节 , 有的称星回节。 康熙《楚雄府志》 : 白、黑倮倮“星回节列炬吹笙 , 跌坐以歌和之 , 饮酒为乐。 ”许实《禄劝县志风土志》载 : “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 , 亦谓星回节 , 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 , 犹汉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 会饮至于旬余不息 , 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 儿童执火炬 , 屑松脂杂煤 , 衽而撷之 , 见尊者叩首 , 举燎逼裙 , 洒松煤燎之火 , 火焰满身 , 谓之‘福’ ⋯.男女齐会 , 四面绕坐 , 脍生肉 ,饮酒 , 歌舞杂沓以趁盛节。 ”《牟定县志》“风俗”载 :“六月二十四星回节谓之火把 节 , 研松为燎 , 高丈余 ,入夜炮之村落 , 用于照田祈年 , 似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 街市儿童扬松脂未互相烧洒为戏 , 比户剁牲饮酒。 ”《南安州志》“风俗志”记载 : “六月二十四日束松为燎朵 , 草花高丈余燃之 , 杀牲祭祖 , 老少围坐火 , 食肉饮酒。 自官署以及乡村田野皆燃 , 谓之火把节 , 又谓星回节。 ”隆庆《楚雄县志》“祭礼”载 :“六月二十四日为星回节 , 燃松炬照室及田间 , 每田水口 , 每荞地一处各杀一鸡以祈丰收。 ” 火把节的内容是以照岁而祈丰年。 《昆明县志》云 : “六月二十四、五日 , 斫松为燎 , 高丈馀 , 入夜争燃 之。 村落用以照田 , 以炬之明暗 , 占岁丰歉。 ”袁嘉谷《石屏县志》卷一云 : “六月二十五日 , 四野松炬烛天 , 占岁之丰凶 , 明则稔 , 暗则灾。 幼者各燃松炬相斗 , 以胜负卜村之丰凶。 ” 《禄劝县志》云 :“携照田塍 , 云可避虫。 ”《大理县志》 : “倒树当门卧 ,男妇撩衣跨火过 , 群相贺曰 : ‘灾星除矣 , 秽气解矣’。 ” 火把节之所以能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 必然有其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 火把节倡扬忠爱、追求光明 ,正如许印芳《星回节考》所云 : “火把之兴 , 原于服忠武之威 , 表贞烈之德。 历不废 , 而逐疫、祈年 、祭先、讲武诸事 , 乘乎其间。 ” 另外 , 描写火把节的诗歌也较多。 《云南图经志》卷七 : “云披红日恰含山 , 列炬参差竞往还 , 万杂莲花开海市 , 一天星斗下人间。 ”杨慎 : “松炬荧荧宵作午 , 星回令节传今古。 ”又《星回节》 : “忽见庭花折刺桐 , 故园珍树几燃红 , 年年六月星回节 , 长在天涯客路中。 ”张汉《星回节诗》 : “匝地散流星 , 缘树燎椽烛。 是日迎武乡 , 宵光耀人目。 髡濮古遗封 , 今日 沿成俗。 ⋯.” 五、反映的文化内涵 火把节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蕴彝族史诗《梅葛》说 : “地上没有火 , 天 上龙王想办法 , 三串小火镰 , 一打两头着 , 从此人类有了火。 ”火与彝族生产、生活的关系极大 , 特别是彝族 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山地区 , 刀耕火种 , 防寒和御兽都离不开火。 如防止野兽糟蹋庄稼 , 常常是晚上在庄稼旁燃起大火吓唬野兽 , 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强烈地表现出浓郁的火文化特点。 这种现象表现在过火把节、祭祀火、火禁忌等行为上。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 人类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