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波机房和相应的控制室之间应预留音频、视频电缆和控制电缆通道。 所在通往室外的沟槽、孔洞在穿墙处要用阻燃材料填塞或加装较密的金属网。 ⑤ 门窗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 要有纱门 , 纱窗 , 能防虫 、 防尘 、 防蚊蝇进入室内。 2) 机房屋顶 ① 应采取适当隔热和保温措施。 ② 当天线塔基座设在屋顶时 , 屋面应按上人屋顶设计 , 其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天线塔架重量及风荷载等因素。 屋顶构造有利于塔架的安装架设和防雷接地 , 并有防止水渗漏措施。 结构方案 ( 1) 编制依据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20);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20);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20);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20);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20); 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20) (2020 局部修订 ); 8)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的标准、规范。 ( 2) 结构方案 按照转播台性质和特点,以及工程地质、气象资料、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条件等进行综合全面 考虑,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方案,主要建(构)筑物采用砖混结构形式。 抗震设计按 6 度设防。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本建筑物属砖混结构 形式。 设防 类别 :乙 类。 荷载取值:不上人屋面活荷载为 ㎡;上人屋面活荷载为 KN/㎡;其他荷载根据具体情况另定。 主要结构材料: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构造柱、圈梁为 C20。 基础选型:拟建场地采用浅基础方案。 四、供配电 台(站)的电力负荷属二级负荷,其供电系统应有两路独立电源。 高山台(站)若采用两路独立市电电源有困难 时,可采用一路专用市电电源和一路自备电源。 本项目位于高山顶,采用独立市电电源有困难,因此采用一路专用市电电源和一路自备 20KV 稳定电源。 供电系统设置,应按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及 GBJ54《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 电源功率容量宜为工艺和生活用电计算功率的 ~ 倍。 机房用电必须与生活用电分开,以避免相互影响。 机房设备专用供电系统 ( 1)机房设备应采用专用供电系统。 由变电室至机房的供电线路宜采用直埋式电缆(一主一备)。 ( 2)各技术用房应设置 220V 或 380V 配电屏或配电箱,配电屏(箱)至各技术房间的电缆线截面,应根据用电设备的用电量确定,并根据设备启动电流的不同,留有相应的余量。 墙壁应设置供测试仪器或维修照明用的电源插座。 电源插座距室内地面高度根据不同用途确定。 3)当主用电源发生故障时,应能自动切入备用电源;当主用电源恢复正常供电后,用手动方式切回主用电源。 照明系统 1)主要技术用房及主要通道应设事故照明灯。 2)机房的正常照明,宜采用白炽灯或其他不易产生电磁辐射的光源,照度不应小于 150LX。 3)发电机室正常照明可采用一般照明,严禁使用普通荧光灯。 4)蓄电池室照明应采用防爆安全灯,灯位不应布置在蓄电 池组的正上方。 5)室外线路均采用直埋方式,建筑物内除特殊场合外,均于墙、板、柱内暗敷。 五 、 饮水工程 根据《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 GY50621998)中规定, 位于或靠近城市(镇)的台(站)水源的选择,应优先利用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当不能利用城市的给排水系统时,需设计独立的给排水系统和贮水池。 本转播台位于山顶,不能利用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因此需开挖 8m 深水井一座,建设 扬程 120m 饮水工程,以供给该转播台的给水系统。 生活用水的水 质应符合 GB5749《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本项目的生活用水来自于自挖水井中山泉水,满足饮用水的要求。 六、光缆线路工程及围墙、门楼 光缆线路工程 本工程建设的光缆线路 为 城南乡城南村 至南山广播电视转播台 ,光缆规格为 24 芯,杆路的架设均采用水泥杆,沿道路方向按有关规定布置。 围墙、门楼 本项目沿转播台建筑布设围墙、门楼,采用铁栏防护网,长115m,高 ,因项目地处高山,应做好相应的围墙支护工作。 七 、道路工程 本项目道路改造工程为南山广播电视转播台至上坪村道,道路长 ,宽 3m。 路 面工程 ( 1)路面结构类型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结构形式:底基层采用 12cm 天然砂砾垫层,基层采用 15cm5%水泥稳定碎石,稳定层面层为 C30 厚 20cm 水泥混凝土。 ( 2)路面施工 筑路采用的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水泥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以提高耐磨性和抗折强度,水泥标号不低于 425 号,砼用砂均采用中 (粗 )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天然砂砾底基层应采用强度刚度大,水稳定性好的刚性基层。 根据硬力分布规律及层间模量比关系,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水泥剂量比为 5: 95(重量比 ), 7 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 ,集料压碎 值小于 25%。 碎石质地坚硬、洁净、符合规定配级,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 40mm 的机制碎石料。 砂砾、碎石分别在施工现场附近取用。 路基路面排水 ( 1)路基排水 填方路段:根据现场情况要求进行设计。 挖方路段:在挖方路基两侧设梯形边沟,尺寸为( 40cm40cm)土沟,边沟一般依靠路线纵坡把水引入较低处,最后排入河沟中。 在纵向填挖交界处的边沟与排水沟过渡一般采用急流槽,减少水流对边沟冲刷,当路堑挖深较大时地面横坡较陂,在流入路基一侧坡顶外缘外侧≥ 5m 处设截水沟,通过急流槽把水汇入排水沟中。 低填或路堑地下水位 较高时,为了降低地下水位,宜在路基下设横向盲沟,边沟下设纵向渗沟,使渗沟和盲沟形成排水网络,通过渗透沟把水引入排水沟或直接引入河道中。 ( 2)路面排水 全线正常路段均通过设置在路面上的横坡及路线纵坡作用,将路面水排入边沟或排水沟中。 八、场地绿化美化 在项目周围进行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分隔部分种植灌木,中间植草,期间点缀种植乔木。 项目设备用房,内墙面做吸声处理,门做隔音门,以利于吸声减噪。 该工程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但要做好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 第 六 章 环境保护 一、设计依据及标准 大气环 境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二类标准; 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 声环境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中的Ⅱ类标准。 二、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 该项目周围没有大的污染源,大气及土壤环境现状良好,大气、土壤自净能力较强。 场址范围内无矿床、文物古迹和军事设施,没有风景名胜古迹等环境敏感点,不影响交通运输和周边地块的防洪排涝。 三、 污染物分析 该项目实施后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活过程产生的废水,固体废物。 废水 废水来源主要为生活区污水。 这类废水无毒、无害。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生活区生活垃圾,废弃的包装材料。 噪声 本项目建成后噪声源主要 来源于 设备。 四、环境保护措施 废水处理措施 本项目的生活废水, 生活污水汇集经化粪池处理汇集后,再排入相关污水管道。 固体废弃物防治处理 生活区产生的生活垃圾由 相关人员收集后处理。 噪声污染防治 首先要进行合理的总图分区设计,高噪声房间和设备,应尽量与生活区分开布置。 并远离要求安静的区域;高噪声设备应尽可能低位布置,以减少噪声污染范围;高噪声机器和设备,宜集中布置在单独房间内,以缩小噪声污染面和便于采取相应措施;采用隔、吸、消音等综合防治措施;并在隔声间的内墙加装隔声和吸声材料,以消除强噪声对生活环境的干扰。 采取上述措施后,一般均可使高噪声设备对环境的影响不超过规定标准的要求。 第 七 章 消防 与劳动 安全 、 卫生 防护 一、消防 编制依据 (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20); ( 2)《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Y50672020); ( 3) 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的标准、规范。 总平面消防布局 ( 1)防火间距:在总体布局方面,各建筑物之间相互间距均符合规范规定的防火间距。 ( 2)消防车道:沿建筑物的两个面设置消防车道。 各个地块均设有出入口 ,利用地块周围现有规划路,共同形成消防环路。 建筑消防布局 ( 1)建筑间距符合防水规范要求。 ( 2)建筑周边 的 道路,可作为消防车道。 ( 3)消防控制室设于物管处,并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 4)高低压配电室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隔墙和 楼板与其他部位分开。 门采用甲级防火门,每层在楼板处作防火分隔。 灭火器配置 ( 1)火灾危险等级按轻危险级设计。 ( 2)配置场所: 转播台内 所有建筑各层。 ( 3)设计参数:按轻危险级 A 类火灾配置磷酸氨盐干粉灭 火器,每具最小配置级别 1A,最大保护面积 100 ㎡ /A,型号MF/ABC1。 二、劳动安全 、 卫生 防护 劳动安全卫生执行的标准、规范 ( 1)《劳动安全卫生专篇》编写提要(劳动部第 3 号令);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 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787; ( 4)《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5088— 85; (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 范》 GBJ5783; (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20; ( 7)《劳动部关于生产性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的暂行规定》。 劳动安全卫生设计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 1)防尘措施 为了消除建设过程中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对项目采取了排尘、除尘装置、则采取增湿措施,防止粉尘飞扬。 ( 2)防噪声措施 对产生噪声的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加消音器外,降低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 3)防电、防雷击措施 根据建筑环境不同特性,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和接地保护。 对较高的建筑物设置屋面避雷装置,烟囱设避雷针,金属设 备 及管道均考虑了防雷接地以防雷击。 天线塔顶应设置雷电接受装置,使各副天线和技术用房位于雷电接受装置的保护范围内。 有塔楼的天线塔,在塔楼部位应敷设人工避雷带。 馈管的上下两端应可靠地接地,各种电缆的金属外皮和各种金属管在发射机房进口处应与接地体连接。 在发射机房内应围绕机房敷设环形接地母线。 发射机房内各种电缆的金属外壳,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所有不带电的金属构件,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环行母线作可靠的连接。 发射机房接地母线应至少通过两条预埋的接地扁钢与室外接地体焊接。 ( 4)防机械损伤,防高温措施 所有转动,运转机械均 有安全可靠的保护设施,防止因机械运动而发生意外人身伤害。 对产生高温的设备、管道均采取保温隔热,在一些温度较高的岗位设置机械通风,在一般休息室,生活室设风扇,控制室设空调系统。 第 八 章 节 能 一、编制依据 (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20); (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 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T500332020); ( 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20); (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20); ( 6)《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752020); ( 7 )《 福 建 省 居 住 建 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 实 施 细 则 》( DBJ13622020); ( 8)《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 9)国家现行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二 、能耗分析 本项目主要能源消耗为电、水,年综合耗量 吨标准煤。 具体耗量详见表 81。 表 81 年能耗表 序号 能源名称 单位 年耗量 折合标煤(吨) 备 注 1 电 万度 2 水 吨 1200 合 计 注: 电力折算系数: (kwh); 水折算系数: (t)。 三 、节能规划内容及措施 组织良好的穿堂风 —— 房间尽量采用两对侧开窗,形成良好的穿堂风,有利于夏季降温,降低空调能耗。 合适的窗墙比 —— 窗墙比南向、北向、东西向,均符合节能标准规定的要求。 围护结构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其热工性能符合节能标准要求。 四 、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