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地铁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报告_secret(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观测井 G1 G1 G16 距离主抽水井 100 米,呈十字型分布,井深均为 30 米(滤水管 9 米)。 二、试验方法及要求 试验采用两种方法,对淤泥质粘土和粉质粘土采用简易抽水试验(水位恢复法),对粉细砂层进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分三个流量进行抽水。 抽水井和所有观测井同步观测、记录水位。 1)、动水位及涌水量观测 抽水孔动水位、涌水量的观测与观测孔水位的测量工作需同时进行。 在保证出水量基本为常量的前提下,按下列时间间距进行观测,记录观测数据: 30 分钟,以后每 30 分钟观测一次。 2)、稳定水位观测 要求每小时测定一次,三次所测数据相同或 4 小时内水位相差不超过2cm,即为稳定水位。 15 3)、恢复水位观测 抽水试验结束或中途因故停泵,需进行恢复水位观测。 观测时间间距为: 1 分、 3 分、 5 分、 10 分、 15 分、 30 分,以后每隔 30 分钟观测一次,直至完全恢复,观测精度要求同稳定水位的观测。 抽水试验的水均要求排入离抽水井 100m 以上的沟渠中。 三、抽水试验注意事项 在井的钻进过程中,对抽 水试验井及观测井地层岩性进行详细的记录、描述,据此及时修正井的结构; 采用深井泵抽水,及时、准确地对抽水试验观测数据和异常现象进行记录; 在出现异常现象后,抽水试验工作人员应根据现场具体的情况,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保证抽水试验的正常进行; 确保钻孔的垂直度和孔径要求符合设计; 静止水位、动水位、恢复水位的观测应符合精度要求; 钻孔清孔和洗井质量的好坏对试验成果质量影响很大,必须高度重视; 注意井管的焊接找正; 钻孔进尺要密切注视含水层的顶底板; 量水堰箱的安装要平稳。 四、抽水试验现场资料整理 进行抽水试验时,需要在现场整理编制下列曲线图表,可及时了解试验进行情况,检查有无反常。 Q、 s~t 过程曲线; Q=f( s)关系曲线; q=f( s)关系曲线; s~lg( t)水位下降 ~时间对数过程曲线。 16 五、与抽水试验配合的其它观测工作 沉降观测 抽水期间 ,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 定量观测抽水期间的地面沉降量 , 对分析后期由于基坑开挖与防渗排水对周围建筑物及影响范围内地基的沉降有重大意义。 观测前应设置好控制网点。 ( 1)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选设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为所有孔的孔口附近。 ( 2) 观测方法 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法 , 观测频率及次数应视抽水试验实际进程而定 , 抽水期间每天观测大于 3 次,从抽水井钻进开始测到地下水位恢复到原始水位 , 钻孔封孔时结束,并适当考虑相对延后期。 ( 3) 成果资料 观测工作结束后 , 提交下列成果 : 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观测成果表。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地下水流向观测 利用三点法测定 , 根据等水位线图或等水压线图判断。 六、成井工艺 主抽水井 CK6 孔径Ф 800,一径到底,滤水管内径Ф 305,填砾厚度大于 150 mm。 简易抽水井 CK7 孔径Ф 194,一径到底,滤水管内径Ф 108,填砾厚度大于 40 mm。 1.抽水井成井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 测放井位 — 钻机就位 — 钻孔 — 清孔换浆 — 井管安装 — 填砾 — 洗井 — 置泵试抽水 — 正常抽水试验 — 井孔处理。 17 施工程序及技术质量要求: ( 1)井位测放:按照井位设计平面图,根据甲方移交的现场控制座标测放井位,若由于地下障碍物等原因造成井位不到位时,报监理批准后方可在轴向适当移位; ( 2)钻机就位:平稳牢固,勾头、磨盘、孔位三对中; ( 3)钻孔:钻进过程中,垂直度 控制在 1%以内,钻进至设计深度后方可终孔; ( 4)清孔:终孔后应及时进行清孔 , 确保井管到预定位置; ( 5)下井管:采用钢管。 管底用铁板封焊,管身中、下部设扶正装置,要求逐节焊接。 井管下在井孔中央。 管顶应外露出地面 50cm 左右,孔底留 3 米沉淀管; 滤水管内径Ф 305,外径Ф 325,网眼排列呈梅花状,圆眼直径 20mm,纵向眼距 60mm, 横向眼距 40mm, 垫筋采用φ 6 钢筋 , 共垫 18— 20 根 , 外包铁砂网 , 网孔大小 ; ( 6)分层填粘土和砾石,用塑料布封住管口,软管接通水放入管井内,动水投砾。 填砾时应用铁锹铲砾均匀抛撒在井管四周,保证填砾均匀,密实。 填到所需标高用测绳进行井管四周测量,控制在177。 10 cm,然后井管内停水,快速投入干粘土球,投到所需标高,同样做好测量记录,保证粘土球投入到控制范围内,粘土填到地面; 填砾粒径范围 —。 ( 7)洗井:填砾和粘土结束,应立即洗井。 可采用空压机清洗。 洗井要求破坏孔壁泥皮,洗通四周的渗透层; ( 8)置泵抽水:水泵应按照降深要求确定, 刚抽出的水浑浊含砂,应沉淀排放,当井出清水后,进行抽水试验。 2.观测井成井工艺 采用清水加套管跟 进法钻进,活塞法洗井。 如采用其它工艺钻进,必须确保洗井成功,水流畅通。 观测井采用Ф 146 开孔,一径到底,漏水管采用Ф 70PVC 管,过滤器打孔后,外缠铁砂网,孔壁回填粗砂。 18 七、试验实施情况 试验自 2020 年 7 月 20 日进场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正式结束,在实施过程中与原试验设计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水井 CK6,开孔Ф 800,至粉砂层顶面后回填粘土并分层捣实至孔口,再变径为Ф 650 开孔,钻至预定深度,滤水管下到基岩面,沉淀管深入基岩 1 米以上,滤水管采用Ф 377 无缝钢管,外加垫筋、缠丝、包网; 观测井八口,开孔Ф 194 至粉砂层后,回填粘土并分层捣实至孔口,再变径Ф 146 开孔钻至预定深度,滤水管采用Ф 75PVC 管,外包网; 原设计简易抽水井 CK2 滤水管采用Ф 75PVC 管。 先打观测孔 , 再打主井 , 观测孔打完后观测水位。 抽水试验在试抽后确定三个抽水流量 , 每个流量尽量抽至水位稳定后停泵观测恢复水位至天然水位 , 再进行下一流量的试验。 因承压含水层由两个主要的含水层组,抽水试验只能确定综合 K值,为区分粉细砂层与中砂层的渗透性,对粉砂层进行了注水试验确定其渗透系数,再利用加权平均法 确定中砂层的渗透系数; 抽水期间的水位观测时间也作了调整,前 10 分钟每一分钟观测一次,然后每 10 分钟观测一次共测十次,每十五分钟观测一次共测八次,其余每 30 分钟测一次,后期水位变幅不大时调整为 12 小时测一次,流量观测采用流量表读数,刚开始 10 分钟读一次数,水量相对稳定后一小时读一次数; 在水位观测的同时,增加了水温观测; 考虑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观测井 G10 进行了加深。 另外,根据场地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原定的孔距、孔深、滤水管长度等也作了一些调整。 19 第四章 试验资料整理 第一节 奥体中 心站 一、原始记录整理 将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汇编,详见以下: 奥体中心站 CK1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1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2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3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4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5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6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7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8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CK1 流量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CK1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1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2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3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4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5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6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7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8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17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CK1 流量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CK1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20 奥体中心站 G1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2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 中心站 G3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4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5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6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7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8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G17 水位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CK1 流量观测记录( Q= m3/d) 奥体中心站 CK2 简易抽水原始记录 表 奥体中心站民井一简易抽水原始记录表 奥体中心站民井二简易抽水原始记录表 奥体中心站民井三简易抽水原始记录表 奥体中心站注水试验原始记录表 二、现场资料整理 现场资料整理主要是绘制 Qs 曲线、 qs 曲线、 st 曲线及 slgt 曲线,详见以下: 奥体中心站 Qs 曲线 奥体中心站 qs 曲线 奥体中心站 st 曲线图( CK1,第一落程) 奥体中心站 st 曲线图( G1,第一落程) 奥体中心站 st 曲线图( G2,第一落程) 奥体中心站 st 曲线图( G3,第一落程) 奥体中心站 st 曲线图( G4,第一落程) 奥体中心站 st 曲线图( G5,第一落程) 奥体中心站 st 曲线图( G6,第一落程) 奥体中心站 st 曲线图( G7,第一落程) 21 第二节 元通站 一、原始记录整理 将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汇编,详见以下附表: 元通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