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电子商务感知风险探究——以在校大学生为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旅游收益。 表 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基本情况描述 类别 变量 样 本数 比例( %) 类别 变量 样本数 比例( %) 性别 男 154 % 年龄 小于 20 岁 43 % 女 113 % 21~30 岁 67 % 缺失 1 % 31~40 岁 47 % 是否出生 于本地 是 237 % 41~50 岁 64 % 否 29 % 51~60 岁 33 % 缺失 2 % 大于 60 岁 12 % 居住年限 小于 10 年 30 % 缺失 2 % 11~20 年 59 % 21~30 年 60 %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52 % 31~40 年 43 % 初中 95 % 41~50 年 42 % 高中、中专 79 % 51~60 年 20 % 大专或本科 42 % 大于 60 年 12 % 研究生 0 % 缺失 2 % 家中从事旅游业人数 没有人从事 171 % 主要工作 务农 109 % 小部分从事 64 % 村干部 5 % 半数从事 18 % 教师 4 % 多半从事 6 % 本地旅游公司职员 12 % 全部从事 6 % 个体旅游经营 20 % 缺失 3 % 在外地经商或打工 24 % 收入来源 全部来自旅游业 6 % 其他 91 % 主要来自旅 游业 10 % 缺失 3 % 部分来自旅 游业 49 % 家庭年收入 小于 3000 元 42 % 较少来自旅 游业 48 % 3000- 6000元 50 % 没有来自旅 游业 151 % 6000~10000元 43 % 缺失 4 % 1~2 万元 57 % 收入相比申遗前 少很多 14 % 2~3 万元 32 % 少一些 18 % 3~5 万元 22 % 一样多 136 % 5~10 万元 14 % 多一些 87 % 10 万元以上 3 % 多很多 10 % 缺失 5 % 缺失 6 % 4 研究发现 如前文所述,在本研究中,地方感由地方认同(情感性依恋)、场所依赖(功能性依恋)、自然环境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四个要素构成,接下来笔者将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发现来说明遗产申报事件对居民地方感各要素的影响。 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认同的影响 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即 PI)是一种情感性依恋。 从情感和象征的意义来看一个地方,是个体对客观环境有意或无意的想法,并且借由态度、信 仰、偏好、感觉、价值观、目的、意义和行为趋向的结合,以达到对于该地的情感依恋与归属感( Proshansky, 1978)。 申遗前居民对崀山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我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无特殊价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砍树筏竹销售给加工厂是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 访谈中一位大妈感慨: ‚ 山区可耕种土地面积有限,每个人分到的田少,够自己吃就很不错了,哪还有得粮食卖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 在 ‚ 崀山是个不为人知的偏远落后地区 ‛ 问题上,明显有两种对立观点,联合村一位打牌的大叔看到问卷的第一题立刻反应: ‚ 谁说 崀山没有名气啦,新华字典上对 ‘ 崀 ’ 字的解释只有湖南地名即崀山,再也没有更多的说法,这还不证明崀山很出名啊。 ‛ 尽管如此,如图 1 所示,还是大多数人赞同崀山山远地偏。 通过访谈了解到,除此之外,对申遗前的崀山更多的认识则集中在 ‚ 环境好,空气清新 ‛。 %%%%%非常反对反对不明确赞同非常赞同 图 1 对 “ 崀山是个不为人知的偏远落后地区 ” 的感知 在申遗过程中,通过政府宣传和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改变了当地人对崀山的传统印象( Mean=, =),促使其进一步了解家乡( Mean=, =)。 崀山变得和以前很不 一样( Mean=, =),通过申遗明白崀山具有更大的价值( Mean=, =),崀山的价值因申遗而增加( Mean=, =)。 居民认识到,崀山不仅是大家世代生活的地方,更是世界瑰宝( Mean=, =),而这些认识都是前所未有的。 遗产申报成功使得崀山知名度大增( Mean=, =), ‚ 名气大啦,来的人比以前多多了,前两天下雪还看到外国人了嘞。 ‛居民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遗产申报促使居民增加了对崀山的深入了解,申遗成功后 ‚ 不一样 ‛ 的崀山对他们而言意义更重大( Mean=, =)。 作为参与申遗的主体之一,经过这个过程,居民感觉自己更是崀山的一份子( Mean=, =),和崀山有着特别的联系( Mean=, =),对崀山的认同( Mean=, =)和依附感( Mean=, =)增强。 显而易见,遗产申报使得居民对崀山的情感性依恋得到加强,也就是地方认同 得 以强化。 遗产申报对居民场所依赖的影响 场所依赖( place dependent,即 PD)是一种功能性依恋,指使用者进行特殊性活动时对当地特殊环境或设施的依赖,即地方在实质功能上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独特的环境或设施中才能提供这样的功能。 从 2020 年 3 月至今,政府出资整建民居 2170 余座,搬迁关停污染企业41 家,硬化入户道路 公里,粉刷外墙 万平方米,新建沼气池 600多口,完成 万米杆线入地。 对于遗产申报所引起的变化中,居民感知比较强烈的事物及其影响如表 2 所示。 总的来讲,居民基本 认同申遗所带来的变化,肯定 ‚ 申遗整治了周边环境,使整体环境变好 ‛ ( Mean=, =)、 ‚ 民居、道路的新建和改造方便了生活 ‛ ( Mean=, =)、‚ 在申遗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 ( Mean=, =)等等。 表 2 居民对崀山申遗引起的变化的感知描述 申遗变化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修建道路 方便出入 环境整治 生活环境转好,形成较好的卫生 习惯 不能随意发展养殖、种植业, 收入减少;不能随意建房 房屋统一外观 政府出资, 统一风格,美观整洁 千篇一律 ,失去房子特色;屋顶平改坡,对需要晒谷子的居民来说并非好事 封山育林 有一定补贴 禁止砍伐和定期砍伐使得没有木材可卖或积压卖不出,收入大幅降低;山林征收引起所有权纠纷 开办家庭旅馆、餐馆,经营纪念品等 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贫富差距拉大 国内外游人增多 为当地创收 物价上涨 增加生活负担 基于申遗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无论是居民的经济获取形式还是生活方式( Mean=, =),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在新形势下依据居民所处的地位和 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利益分配问题,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可总结为表 3 所示的三大类。 可见,无论是关于遗产申报还是旅游发展,居民的态度都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表 3 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 类别 态度 原因 共同点 有能力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 支持 通过经营家庭旅馆、餐厅和纪念品等,从旅游业中获益,生活得到改善 对外来游客的到来表示欢迎,乐意向游客介绍 崀山;渴望能够参与当地旅游业开发和发展 没有能力参与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 不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砍伐等)生存的居民 观望或 支持 家庭收入主要依靠打工、经 商等,是否发展旅游业对其没有明显影响 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砍伐等)生存的居民 观望或 反对 因资金等资源有限 ,无力参与旅游业发展,无法从中获益;封山禁伐,占用农田,收入减少;政府补贴不及时、有限 居民真切地感受到了遗产申报给崀山带来的变化( Mean=, =),也肯定了申遗成功的价值, ‚ 幸好是成功了,如果申遗失败的话那 老百姓就要过苦日子咯,所花费的钱啊都要从老百姓身上收回。 ‛ 由于居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有限,他们的认识仅从自身出发,关心的也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利益。 但世界自然遗 产申报成功的确在居民面前展现了一幅和传统农业不一样的蓝图,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作为家乡人,居民因崀山成为世界遗产而倍感骄傲( Mean=, =),申遗成功让其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本地的旅游发展中来( Mean=, =)。 自然地,今后居民更关注和重视崀山的发展( Mean=, =),也主观上认为 ‚ 崀山自此会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 ( Mean=, =)。 总体来讲,作为崀山人民,对申遗成功这一事件更多的感情还是自豪 ,满心期待申遗后家乡的美好未来。 对外来游客的到来表示欢迎,也乐意向他们介绍家乡,同时更渴望有能力和条件参加或者更大程度地参与旅游业,有经营家庭宾馆的被访谈者就表示: ‚ 现在家里空间有限,只能接待散客。 如果房子大点就好了,就能容纳团队游客咯。 ‛ 由此可见,居民对崀山的场所依赖通过遗产申报得到加强。 崀山的物质环境在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这种变化中获益或者未获益的居民,其对当地的功能性依恋都增强。 对于获益的居民来说,改善的生活条件让其更不愿意来开这环境。 社会冲突发生时,地方感就更加显著( Stokowski, 2020)。 对于未获益的社区居民来说,想通过努力改变现有生存环境,也不愿意离开长期生活的居住地。 遗产申报对居民自然与社会感知的影响 在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无论是核心景区居民还是其他非核心景区的居民,大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崀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改造中来。 通过这些特 殊活动和外来游客到来的影响,居民认识到崀山自然环境与其他地方的不同, ‚ 这里山好、水好,来这的人都说崀山不错。 ‛ 申遗中各种渠道的宣传使得居民意识到丹霞的特殊性, ‚ 崀山和桂林很不一样呐 ‛ ,通过这种认识居民感觉到自己和丹霞景观融为一体( Mean=, =),自己也是 ‚ 中国丹霞 ‛ 的一部分。 同时,在数年的世界遗产申报中,当地居民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即申遗成功。 大家配合政府搬迁、改造房屋、整改环境等等,创造了惊人的 ‚ 崀山速度 ‛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居民对崀山的归属感和根深蒂固感增强( Mean=, =),凝聚力空前强大,幸福感有所增加( Mean=, =)。 ‚ 成功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整个崀山都沸腾啦,所有的老百姓都好兴奋,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人因为一件事情这么开心过。 ‛ 访谈中 居民如是道来。 崀 山遗产申报强化了居民的地方感 在问卷中,关于崀山遗产申报对地方感的影响的测量分成地方认同(Grand Mean=)、场所依赖 (Grand Mean=)、自然环境感知 (Grand Mean=)和社会文化感知 (Grand Mean=)四个维度,通过 SPSS 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显而易见,综合四个维度可以得出结论:崀山遗产申报强化了居民的地方感。 如前文所述,通过申遗居民重新认识了崀山,改变了对崀山的传统印象。 对崀山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 ‚ 山好,水好,空气好,环境好 ‛ ,还感知到了以前感觉最平常不过的丹霞地貌的 ‚ 与众不同 ‛。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不断到来,居民眼中的崀山也增加了新的功能和作用,为居民带来新的经济收入, ‚ 野蕨根、冬笋都可以卖钱,北大门的特 产店来收购 ‛ ,这些都增强了居民的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和场所依赖( place dependent)。 表 5 显示,遗产申报增强了居民对崀山的认同( Mean=, =) 和依附感 ( Mean=, =),认识到自身和崀山的特别联系( Mean=, =)。 长年生活在这里,居民们对崀山有了深厚的感情,再加上申遗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没有特殊理由不愿意搬离崀山( Mean=, =), ‚ 不愿意离开这啊,舍不得这里的一切,除非是统一搬迁或政府强制搬迁,要不还真不会离开这里的山山水水。 ‛ 一位居住在天一巷景区附近的村民如是说。 多数居民也亲自参与申遗工程,与遗 产 申 报 的 亲 密 接 触 使 其 意 识 到 自 己 也 是 中 国 丹 霞 的 一 份 子( Mean=,= ), 想 更加 珍惜 崀山 的一草 一木 ( Mean=, =), ‚ 不希 望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 ‛。 同时,申遗也团结了崀山人民,凝聚力空前增强( Mean=, =), ‚ 申遗成功震动了好多老百姓,大家听到成功了都好兴奋。 ‛ 表 4 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测量指标 维度 具体测量项目 N 均值 标准差 总体平均 地方认同( PI) 申遗成功后的 崀 山对我而言意义更重大 265 .840 遗产申报增强了我对 崀 山的依附感 266 .903 遗产申报增强了我对 崀 山的认同 266 .786 通过遗产申报我 认识到自己和 崀 山有特别的联系 266 .873 现在的 崀 山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268 场所依赖( PD) 没有别的地方能和申遗成功后的 崀 山相比 266 申遗成功后的 崀 山比其他地方更适合我居住 267 现在住在 崀 山比住在其他地方更让我满意 268 崀 山申遗让我更离不开这里 268 今后没有特殊理由我不会搬离这里 268 .938 自然环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