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 此外,印度、 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商机,陆续进入全球碳 交易市场“淘金 ”。 (三 ) 、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 状况 2020 年我国的 GDP 占世界 7%,排放却占到 20%以上。 业界人士预测,中国今后的排放总量很可能从现在的近 70 亿吨上升到 100—120亿吨。 目前中国清洁生产机制 (CDM)项目达 到了 3637 万吨 ,成为全球最大的 CCM 碳交易量国家。 截止 2020 年月份,中国的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两千多个项目,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也已经注册了 600 个项目,签发了 CER 合成减排量 亿吨减排量。 仅从现有的 CDM 市场来看,2020 年全球累计签发二氧化碳约 亿吨,而中国占据了 %,几乎占了全球 CERs 的一半,相当于 25 亿美元每年的规模。 所以中国可以作为碳商品的卖家,与发达国家进行 CDM 项目的合作,并将产生的 CERs通过合同规定的方式出售给发达国家。 中国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市场份额潜 力巨大。 二、 中国发展碳交易的机遇分析 (一)、中国发展碳交易的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金乐琴在《经济学家》 ()发表文章指出 ,在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条件下 ,中国也面临着一定的潜在优势 :减排空间大。 中国目前的能耗强调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 ,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减排成本低。 从国际上看 ,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 过 30 美元 ,中国的成本大体在 15 美元。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 ,也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 ,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 技术合作潜力大。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交通、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新能源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 的共同宣言》 ,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公约和合作计划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 ,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取得的成就 案例 2020 年 10 月,我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 放权交易业务。 估计到 2020 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将获得 5500 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项目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规模每年将达到 1000 万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 2020 年 12 月,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当熟三爱富中吴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伞型碳基金签定了总额达 亿欧元,折合 亿美元的碳减排购买协议。 这笔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能帮助这两家中国企业在未来七年中每年减少 1900 万吨二氧化碳含量的排放。 自 2020 年 10 月 19 日起 ,一场“碳风暴”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刮起。 掀起这场 “碳风暴”的是来自 15 家英国碳基金公司和服务机构组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求购二氧化碳排放权的英国气候经济代表团。 这些手握数十亿美元采购二氧化碳减排权的国际买家,所到之处均引起了众多中国企业的关注。 而紧接着, 2020年 8 月 5 日,中国第一个碳中和企业诞生。 它就是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了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 8026 吨谈减排指标。 用于抵消该公司 2020 年成立以来到 2020 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减排,成为了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减排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 据了解,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秉着对环境作出 贡献,留给子孙一片蓝天的良好愿望下购买的碳减排,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践行绿色节能的步伐,这将引起中国众多企业的效仿,必将形成一股潮流。 而除了中国的企业参与碳减排的交易外,个人也出现了像周迅这样的明星,自愿购买碳减排权,用来抵消自己由于乘坐飞机而产生的温室气体。 而这些钱将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建立的基金用于环境的改造活动与碳减排的宣传等工作。 2020 年《气候变化绿皮书》中指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要完善玩是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减排交易市场,“增加森林碳汇”的举措,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国国内碳市场,表明谈市场交易建设已经进入政府工作程序。 主要开展工作包括 构建国内资源减排体系, 开展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工 作, 建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企业和机构自发的碳中和行动。 2020 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中国迈出了构建国内谈交易市场体系的第一步。 随之,全国掀起了成立环境交易所的热潮。 2020 年以来,武汉、杭州、昆明、大连、贵州、山西等省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 同时,北京、上海、天津的环境交易所都开展了自愿减排的谈交易体制探索;上海环境交易所打造出了绿色世博资源减 排平台;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国低碳指数。 2020 年 4 月 27 日,国内首个自愿减排交易平台 ——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开通,第一个月共成交了 526 例。 随着交易系统和制度的完善,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谈交易技术能力。 全国也开展了省市的低碳试点工作,预计低碳城市有望从局部自愿转为试点硬 性 考核,最终将城市低碳化考核推向全国。 三、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挑战分析 (一)、 中国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低端,碳交易价格过低 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 端。 于是,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它们的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 发达国家还正在全力吸引中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他们所建立的碳金融市场中,进而赚取中国资本的利润。 如今年 6 月,中国卖给欧洲买家的核证减排量的现货价格为 11 欧元 /吨左右,而同样代表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欧洲市场交易的欧盟配额的 2020 年 12月到期的期货价格高达 19 欧元 /吨。 竞争的核心是碳排放权。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限于国债和银行存款两种,不允许基金进行其他金融和经营性投资。 这种严格的基金投资政策造成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低,贬值严重等问题。 提出应该在在社保基金的收支 、管理和营运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改善。 程钢在“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2020 年 )一文中认为 现有的社保基金筹集模式比较单一,隐性债务对养老保险基金产生的不利影晌。 社保基金投资组合较保守,收益偏低且有投资风险。
受到创伤的身心。 这种物质制裁表面上是对加害人的惩罚,实质 上是 对受害人 最深刻的抚慰。 法官自由裁量 由于精神损害的无形性 , 对精神损害事实的具体认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法官根据常识、经验来做出 , 因此, 在认定精神损害时法官的主观性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不确定性更给法官的自由裁量留下了较大余地。 当然,这种自由裁量权也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可依据
流的整体化效益,从供应链角度管理企业物流活动,缩减物流成本,真 正实现企业新的利润源泉的挖掘 [6]。 而从我国目前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态势来看,绝大多数的小型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说称之为货代公司的职能还大多聚焦于基础的物流外包服务,例如仓储配送等。 而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已经在基础功能的基底之上致力于完善附加物流服务,并且不断提升附加物流服务的质量。
娟编写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治理》一书中指出 “ 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空、空间、部门分隔得限制,建成一个简捷、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全方位地像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治理服务。 ” [] 杨雷所著的《电子政务效益的经济分析与评价》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调整结构
的 1/ 3。 这样分摊在每辆车上的成本就大大降低,自主品牌汽车价格低也就不足为奇。 政策经济环境优势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在汽车企业重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等多个重点方向进行了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指导。 这有利于中国制造的汽车走向世界。 在经济环境方面也是很有利的,比如,综合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劳资纠纷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等。
年 6 月末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 11214092亿元 ,占全部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的 78. 5%。 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和山东六省市合计余额 11165 亿元 ,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 62. 2%。 消费贷款余额最大的 广东省 (3020 亿元 )是最少的西藏 (17 亿元 )的近 175 倍。 二是以最终消费品作为抵押的消费贷款方式占较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