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与90后读者接受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人 —— 汪伪奸细胡兰成,她不顾舆论谴责,不畏其政治身份,只为了爱,豁出了一切,最终却落得被抛弃的下场。 她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是一片苍凉与无尽的叹息,化为玻璃灵柩,守护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与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就越凄凉。 多数 90 后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确定在了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里:物质生活丰富,生活安逸。 父母 在生活中比较主张独立与开放,更加追求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 几乎每天都奔波于快节奏的工作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 独生子女居多的 “90 后 ” 缺少玩伴,早早的被送进各种特长班,补习班,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只有沉重的课业负担,与家长沟通的机会也少,因而普遍有一种孤独感,无存在感。 这种负面的感觉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骨子里挥之不去的自我思想。 另一方面,这种孤独感也令他们空虚,失落,继而寻求他人张爱玲小说与 90 后读者接受 第 10 页 (共 22 页) 的认可与关注。 同时, 90 后 的父母有的家庭还有过拆散和重组的现象,这无疑给 “90 后 ” 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 身世的飘零感和精神的无所依凭 , 也决定了张爱玲对平凡安稳的现世生活异常看重 , 决定了她作品中率真感人的世俗取向。 她孜孜于琐碎的事物 , 喜悦于一草一木的日常生活 , 对于物质的迷执 , 是因为她知道这一切都会毁灭、都会消逝。 所以 , 任何一点点可感的、当下的存在都饱含着生命的充实而弥足珍贵。 有这样认真的对现世生活的喜爱 , 她的人生观才不至于悲观到完全的绝望。 我想也正是我们自己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温暖的 匮乏,才或多或少的使得 90 后的我们与从小家庭温暖缺失,情感故事流变的张爱玲之间发生了碰撞,对其人其小说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与不谋而合的默契。 尤其是出版商和大众传媒大以各种各样诱人的名目出版的张爱玲各种文集。 如张爱玲情语(经典语录),张爱玲的风花雪月等,倍受 90 后读者推崇。 (三)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与 90后的猎奇、娱乐倾向 张爱玲对电影的喜好使她大量运用电影化的表现手法 ,令小说回荡着一种老去的声音。 “小说在语言上产生了一种纸上银屏的视觉效果 ,通过镜头的切换传达出岁月老去的苍茫感和虚无感,张爱玲的创作达到 了雅俗共赏的程度” [11]无论是40 年代还是 90 年代 ,她的作品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 ,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认可。 她的作品如《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都是以说书讲故事的方式开头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本通俗易懂 ,集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 ,迎合了 90 后读者娱乐消谴的接受心理。 逆反心理 ,这是与从众心理相反的一种接受心理。 它处处与从众心理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 90 后读者个体的独立性比较强 ,一旦他们自由活动的空间受到约束后 ,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和逆反行为 ,另外 ,其中有些人好奇心比较强 ,他们往往 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对来自有关方面的言传教育采取相反的态度。 在文学活动中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当一部小说引起争论或争议 ,或被查封禁止出版时 ,反而格外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吸引更多的读者 ,引起人们阅读的欲望和学术研究的兴趣 ,读者要从自我的角度进行品评 ,看看作品好在哪里 ,环在哪里 ,为什么引起争议。 正是这种好奇心理 ,造成了文坛上一种“越批越走红,越禁止越畅销”的现象。 由于批评和争论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 ,好奇心理便使读者“ 90 后”读者对张爱玲小说的接受分析 第 11页 共 22页 想尽办法去接近、去阅读。 比如说被李安导演改编成电影的《色戒》,删减前一些片段带上了毛片的性 质,且编剧用了较长时间的直观镜头呈现方式,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恶俗,低俗,媚俗的文化现状,也勾起了不少 90 后的猎奇心理,倘使他们带着这份好奇,特意地下载或者观看这部影片,那么商家谋取暴利的目的倒是达到了,却也实实在在地玷污了 90 后的双眼。 90 后的孩子还处于成长的过渡期,身心发育并不完全,很难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还难以达到。 总之,商家的私心成全了张爱玲,也建构起张爱玲小说与 90 后读者之间微妙的关系。 四 “ 90 后”读者对张爱玲小说的接受分析 (一) 90 读者 对张爱玲小说文本的接受 文学接受的合对象性,即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文学文本的“倾向性” (文化价值观念 )与“形式性” (形式美学特征 )恰好暗中符合了读者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期待、审美趣味,读者由衷萌发对文学文本的“亲和性”,接受情态自然而顺畅。 “文学接受的合对象性的实质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有同一的文化关系或文化背景。 ” [12]读者看好或沉浸在文学文本描绘的人物或情景中,实质上是认同与文学文本同一归属性文化背景,当读者日益膨胀的审美期待在某类文学作品中的阅读中获得长久的满足,这就说明了审美共鸣 的纽带在于彼此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亲和性。 张爱玲的小说就是一部部的人生传奇。 张爱玲在她的文本创作中 ,融合了多种现代性的叙述手法 ,改写经典作品 ,两个文本之间、同一文本内部都出现了文本的参差对照 ,即文本互涉的文学景观 ,以出人意料的反高潮结局 ,带给读者戏仿的艺术效果。 接受美学提出了“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等概念和术语,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文学总体关系中,读者的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文学的意义产生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文本“召唤”着读者与其对话,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填补,读者通 过阅读,唤起过去的“阅读经验”,实践其“期待视野”,同时又不断丰富扩大“期待视野”。 张爱玲十分注重读者感受,常常 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在其文章中提到:“作文的时候最忌讳自说自话 ,时时刻刻都得顾及读者的反张爱玲小说与 90 后读者接受 第 12 页 (共 22 页) 应”,“要说人家所要说的 ,说人家所要听的”,“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 ,单靠一两个知音 ,你看我的 ,我看你的 ,究竟不行。 要争取众多的读者 ,就得注意到群众兴趣范围的限制”。 [13]也许,正是张爱玲对读者的关照,才使得她的小说抑或影视改编,引起了无数张迷的共鸣吧。 的女性姿态 在邮件问卷形式下的调查中,笔名为蓑衣的女孩写道:“张爱玲,一个集世俗,智慧,美丽与一身的传奇女子,似乎成了很多男人永远的梦中情人。 孤绝地回响在华丽而丰硕的‘张迷’的天空。 她离我们的距离不是太远,所以给了我们许多自以为真实 的想象。 我们津津乐道在别人为我们构建的张爱玲中。 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到夏志清教授将其与鲁迅,矛盾平起平坐,我们自觉地幸福地骄傲地完成了对张的沉醉。 我承认张爱玲的才情,她会让很多言情作家 ‘ 低到尘埃里去 ’ ,但她也不过是一位通俗女作家。 我佩服她在世俗的生活里依然能够我行我素。 张爱玲对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影 响 特别的深刻,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我的父母。 她塑造着我的精神,改变着我对世事的认知,也就形成了接近于她的性格。 她明显的 ‘ 不安全 ’ 感亦在让我可感而不知所措 ”。 孙林(参与了问卷调查的理科班学习委员), 1996 年出生,典型的 90 后,她很认真也很坦诚的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谈谈你眼中的张爱玲):“张爱玲与我们不是相隔太远, 1995 年去世时,我们这些所谓的 90 后们亦已来到世上,所以由此而产生的亲近感会特别的强烈。 这让我们‘亲身经历张爱玲’有了可能。 而这种‘经历’的恐怖性在于不是让我们像张爱玲一 生那样传奇,而是生命的幸福感得不到满足,甚至于对人生的麻木。 ”一份未署名的问卷上这样写着:“ 当我读她的作品的时候,尤其是小说时,我像是在读心灵中的自己。 在沉醉于其中的情节之后,我的大脑会一片空白(即便我了解其背后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人生主题),继而或是一声喟叹,或是一阵喜悦 „„ 但最终留住的只是我读出的张爱玲的心灵。 ”我想这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有着极大的关系吧。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尽管有时文白夹杂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 并不让人感到生涩而依然使人觉得圆熟、通脱。 在作品中 ,张爱玲非常注意突出自己叙述人的身份 , 始终以 叙述人的口吻来展开故事 ,即使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很少直接使用内心独白 ,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推测人物的心灵波动。 这种叙述人的语言 , 既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 , 又易于进入人物的心里层次 , 避免简单化的倾向。 张爱玲用通俗的语言反映民族的生活 ,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心“ 90 后”读者对张爱玲小说的接受分析 第 13页 共 22页 理的深层。 所有倾向于喜爱张爱玲小说的 90 后读者与张爱玲小说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张爱玲以生活在安稳境地的新旧合流的女性为审视对象 ,以婚姻与两性关系为切入点 ,描写她们的畸形的追求 ,病态的生活 ,去挖掘被人们忽略的女性内心世界 ,也展示她们扭曲的人性、分 裂的性格及变态的心理。 斗争的过程也是沉沦的开始。 她们被残酷的生存环境所异化 ,最后丢失了爱情、亲情 ,也失去了自我 ,沦为封建旧制的帮凶 ,毁了别人 ,也毁灭了自己。 结局总是那么无望而苍凉。 也正是这种无助与凄凉才契合了 90 后女生读者的内心世界。 “我读她的小说,看过几篇以后便不再读了。 因为她的小说令我焦虑,使本来浮躁不安的我更加怅惘。 她道出了我们新生代同样害怕的社会现实,但是她没有教会我该如何逃遁,我迷茫,甚至是绝望了。 似乎命运任人摆布,无法自控。 对于她的文章,我只能说这仅仅是一种共鸣,却无 法帮助我找寻阳光的窗口。 当然,我应该感谢她,她让我看到了诸多现实社会的影子,即便没有路,我也不要做她小说中那些可怜的女性”, “ 张爱玲喜欢穿奇装异服,纵然有其品位问题,但是她对自己的穿着是极其自信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人们的崇拜,这就有问题了。 胡兰成曾经说过: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犹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春之林是为她而存在。 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而自个陶醉于倾倒于她曾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像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环的一个俏丽的动作 , 在幻想里得到自我 的满足。 在《天才梦》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自傲,甚至自恋。 不过还好,张爱玲的自傲没有给他人带来太多的痛苦,完全是一种自我行为。 但她的这种品格的‘误后性’却是明显的,这一点可以在阿 Q 中找到共通。 如果理解为‘精神胜利法’,我们感觉到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